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艺生产过程危害因素

工艺生产过程危害因素

3.3工艺过程危险、有害因素分析3.3.1火灾(1)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危险化学品乙酸为乙类易燃液体,遇明火、高热等又发生火灾的危险。

双氧水为爆炸性强氧化剂,其本身不燃,但能与可燃物反应放出大量热量和氧气而引起着火爆炸。

保险粉为遇潮易燃固体,是有易燃特性的危险化学品,并且是强还原剂,在使用过程中与禁忌物氧化剂或强酸碱在一起,会发生剧烈反应,引起火灾。

(2)乙酸、双氧水、保险粉泄漏或散落处理不当,与可燃物接触,又发生火灾的危险。

(3)在各车间存在着大量的可燃线和织物,并且还存在着一些高温设备,又发生火灾的危险;有一些工序还有可有粉尘的存在,如果未及时清理产生的可燃粉尘,沉积在高温物的表面,遇明火又发生火灾的危险。

(4)电气火灾:引起电气火灾的原因主要有三类:一是设计、选型不合理,设备缺陷,安装质量差等反面的原因;而是在运行、检修过程中,电气设备绝缘失效、短路电流、电火花、电弧等原因;三是操作失误,雷电或其他原因引起的电气火灾爆炸。

(5)检修时动火作业为及时清除周围可燃物品,气焊作业、高处动火未采取防火花溅落措施及动火前未设监护人、未准备灭火器材等,均可引发火灾或是火灾扩大。

(6)未对烘干机的电机风罩上的棉絮及时处理,电机在高速运转中产生热量,风扇、风罩、棉絮摩擦易造成火灾事故。

(7)操作人员安全意识差,误操作或安全防护不到位可造成火灾事故。

3.3.2爆炸(1)生产过程中使用的乙酸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双氧水属爆炸性强氧化剂,其本身不燃,但能与可燃物反应放出大量热气和氧气而引起着火爆炸。

(2)锅炉爆炸锅炉在运行过程中,如果控制失效、操作不当,会发生爆炸、锅炉受压部件严重损坏、附件损坏或炉膛爆炸等事故,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有;1)锅炉缺水由于司炉工误操作,水位计或自动给水装置失灵,以及省煤器渗漏大量跑水或排污阀关闭不严、止回阀故障等原因造成缺水事故。

严重缺水事故可导致受热面过热烧毁,降低受热面钢材的承载能力,金相发生劣化,炉管爆破,甚至造成锅炉爆炸。

2)锅炉满水司炉工失职,水位计故障、自动上水装置失灵也会造成满水事故。

蒸汽大量带水会降低蒸汽质量甚至发生水击,损坏管道,破坏用气设备。

3)汽水共腾水质不符合要求,锅炉水含盐达到临界量,或超负荷运行,用气量突然增加,压力降低太快可造成汽水共沸,破坏水循环,恶化蒸汽质量,水击振动,影响用气设备的安全运行。

4)炉管事故锅炉钢材或焊接质量低劣,角焊结构,水质不良严重腐蚀、结垢,水循环故障还可造成炉管爆破甚至爆炸等事故的发生。

5)锅炉超压安全阀、压力表等安全附件失灵或运行超过锅炉最高允许工作压力,钢板(管)应力增高超过极限值同时安全阀与超压锁失灵也会造成超压爆炸。

6)缺陷导致爆炸缺陷导致爆炸指锅炉承受压力并未超过额定压力,但因锅炉主要承压部件出现裂纹、严重变形、腐蚀、组织变化等情况,导致主要承压部件丧失承载能力,突然大面积破裂爆炸。

(3)染色机爆炸如果染色机安全阀失效、安全保护装置失效易造成染色机容器爆炸。

3.3.3灼伤主要来自乙酸和液碱的腐蚀性,其产生原因和危害性如下:(1)装卸乙酸和液碱的过程中如发生泄漏,可造成人员化学灼伤。

(2)配置过程中手工加料,如发生泄漏或喷溅伤及人体,可造成化学灼伤。

(3)人员意识差、误操作或安全设施失灵可引起上述事故。

3.3.4机械伤害机械伤害主要来自高速运转或往复运动部件。

机械伤害指机械设备运动(静止)部件、工具、加工件直接与人体接触引起的夹击、碰撞、剪切、卷入、绞、碾、刺等伤害。

操作中转动装置高速旋转,如果操作人员操作意识薄弱;没有设备操作规程或未按照操作规程操作;设备转运部分未安装合格的防护罩;设备检修不及时;作业场所照明不够,作业场所杂物太多,影响操作,则存在着运转设备潜在的机械伤害,可能造成操作人员伤害事故。

3.3.5触电伤害通常所说的触电是电击。

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电气设备如缺少安全防护接地措施(保护接触、保护接零),电气设备的金属壳体、金属框架正常时不带电,而发生故障时带电,人体接触时,即发生触电事故。

违章维修电气和违章操作电气都有可能发生触电事故。

操作过程中如带电部位破损、漏电、静电产生、雷电侵入、电气火花存在,均会导致操作者受到电危害。

3.3.6物体打击物体打击是指物体在重力或其他外力作用下产生运动,打击人造成人身伤亡事故。

在检修工程中,由于工具使用不当或交叉作业,造成工具、器件从高处落下造成物体打击危害。

3.3.7高处坠落在检修过程中如爬梯、围栏、平台不符合规范要求或未佩戴安全防护用品,或防护用品不符合要求,可造成高处坠落危害。

3.3.8中毒(1)在储存危险品的库房中,物料发生泄漏或处理不当,操作人员接触后可发生中毒事故。

(2)在锅炉操作间处理废弃物时,燃烧可能产生一些有毒气体,处理不当有中毒的危险。

3.3.9振动和噪声振动本身除对仪器、设备和建筑物、构筑物造成破坏外,对长期工作与生活在强烈震动环境中的人也会造成危害。

噪声是人们再生产活动中一切不愉快和不需要的声音。

通常是由不同振幅和频率的。

如果作业环境中噪声太大,除了影响作业人员间相互传递信息和机械运动中发生的异常现象,掩蔽报警信号,可能导致错误操作而发生事故外,对作业人员的身心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导致人的不安全行为引发事故。

该单位使用的锅炉风机、甩干机等均会对人造成振动和噪声伤害。

3.3.10粉尘伤害(1)在棉纱漂染过程中,拆包、串纱、烘干、卷筒、包装岗位产生棉尘,在巾被漂染生产过程中,烘干、包装岗位产生棉尘,长期吸入棉尘可引起棉尘病。

(2)在烧锅炉、卸煤、添煤作业时产生煤粉,清渣时产生灰尘,长期吸入可引起矽肺。

3.3.11高温(1)染色机、烘干机在使用中处于高温状态,如果阀门泄漏、操作人员误操作、热物料泄漏、人体直接接触热物料易造成高温灼烫事故。

(2)在锅炉操作间,高温压力管道保温层破坏或者通风不畅,会造成高温坏境,夏季降温措施不当,有中暑的可能。

3.4储存过程危险、有害因素分析3.4.1火灾爆炸(1)储存过程中保险粉加热或接触明火能燃烧;遇水、酸类或与有机物、氧化剂接触,都可放出大量热而引起剧烈燃烧,并放出二氧化硫。

(2)乙酸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3)双氧水为爆炸性强氧化剂,其本身不燃,但能与可燃物反应放出大量热量和氧气而引起着火爆炸。

(4)棉织物均为可燃物质,在存放过程中如保管不当,遇明火可造成火灾。

3.4.2灼伤主要来自乙酸和液碱的腐蚀性,其产生原因和危险性如下;(1)装卸乙酸和液碱的过程中如发生泄漏,可造成人员化学灼伤。

(2)人员安全意识差、误操作或安全设施失灵可引起上述事故。

3.4.3中毒醋酸泄漏后,会有大量的醋酸气体向四周散开,经皮肤或呼吸道吸入后,会引起中毒。

保险粉为4.2类自燃物品,与少量水或暴露在潮湿的空气中会分解发热,引起冒烟甚至燃烧并放出有毒的二氧化硫,也会引起中毒。

双氧水蒸汽或雾对呼吸道有强烈刺激性,一次大量吸入可引起肺炎或肺水肿。

眼直接接触液体可致不可逆损伤甚至失明。

误服可引起中毒。

液碱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克。

3.4.4车辆伤害在装卸燃煤、原材料和成品时,由于回车场地狭窄,停车。

倒车不到位、或车辆停放不稳、或司乘人员失误以及非驾驶员驾驶机动车辆等,均可造成车辆和建筑物、设备、人员相撞的车辆伤害事故。

3.5自然条件危害、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1)自然条件危险、有害因素辨识自然因素形成的危害或不利影响,一般包括地震、不良地质、雷击、洪水等因素,各种危害因素的危险性各异,其出现和发生的可能几率大小不一,危害作用范围及造成的后果均不相同。

(2)自然条件危险、有害因素分析1)地震地震是一种能产生巨大破坏作用的自然现象,他尤其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明显,破坏作用范围大,进而威胁设备和人员的安全,还可能引起火灾、爆炸事故。

2)不良地质不良地质(如泥石流、塌陷等)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较大,甚至影响人员安全。

3)雷击雷击能破坏建筑物和设备,并可能导致火灾和爆炸是够的发生,雷电出现的机会会因工程所在地理位置的不同而不同,一般作用时间较短。

4)暴雨、洪水暴雨洪水也会对该项目施工和生产安全构成一定威胁,其作用范围大,但出现几率小;洪水可浸渍设备,影响生产,对人的危害相对较小。

5)气温人体有适宜的环境温度,当环境温度超过一定范围时,会产生不舒服感,气温过高会发生中暑;气温过低,达到0℃以下,则可能发生冻伤,同时也会冻坏设备。

气温对人的作用广泛,作用时间较长,但其危害后果较轻。

3.6安全管理不当导致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企业领导、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一般从业人员没有经过适合自己工作的装业培训、安全意识差、不具有安全操作的专业技能,存在巨大的潜在危险。

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或管理不到位,存在潜在的危险。

操作人员不认真执行制度,不遵守安全操作规程,违章蛮干,违规操作,是引起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

未配备必要的应急器材或有应急器材不注意维护,如灭火器无压力、个体防护器失效等,发生事故时不能及时扑救,会造成事故的进一步扩大。

没有科学合理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环境应急预案,或有缘没有进行技能培训,发生事故时处理方法不当,延误处置最佳时间,会是事故进一步扩大。

3.7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3.7.1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临时的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依据是物质特性及其数量,分生产场所和储存区重大危险源。

临界量是指对某种或某类危险物质规定的数量,若单元中的物质数量等于或超过该数量,则该单元定位重大危险源。

单元是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工厂的切边远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单元内存在的危险物质为单一品种,则该物质的数量级为单元内危险物质的总量,若等于或超过相应的临界量,则定位重大危险源。

重大危险源辨识是依据被评价项目系统中物质的危险特性及其数量,根据GB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的相关规定,辨识并确定被评价项目系统的重大危险源.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标准,单元内存在的多种物质为多品种时,则按下式计算,若满足下面公式,则定位重大危险源;q1/Q1+q2/Q2+…+qn/Qn≥1式中;q1,q2..qn---每种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量,单位为吨(t)Q1,Q2...Qn---与各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临界量,单位为吨(吨)该单位使用的的保险粉属于《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表2中规定的危险性属于4.2项目包装为Ⅰ或Ⅱ类的物质,其临界量为200t;双氧水属于《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表2中规定的危险性属于5.1项目包装为Ⅱ类的氧化性物质,其临界量为200t;乙酸属于《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表2中规定的23℃≤闪点<61℃的易燃液体,其临界量为5000t,保险粉的最大储量为2t,乙酸的最大储量为2t,双氧水的最大储量为5t.代入公式;2/200+5/200+2/5000=0.0354<1故该企业未构成重大危险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