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UMU 的课堂互动教学实践——以高中化学教学为例前言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探究式、参与式教学[1]。
目前,“互联网+”下的互动式教学已成为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UMU 互动平台是一个移动性与互动性并存的平台,可很好实现教学信息化,开展互动教学。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至2018 年12 月,有学者国网民规模为9.29 亿,其中手机网民占比为98.6% [2]。
手机为人们工作、生活、学习带来极大便利,并渐渐由社会领域延伸到教育领域,影响着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手机的出现改变了有学者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利用手机辅助教学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前沿研究[3]。
本文将UMU 平台与中学化学教学融合,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与能力,同时让教师更好的监控与改善的教学效果。
一、概念界定(一)UMUUMU 平台是由优慕公司研发的互动式教与学的平台,有网页版和手机APP 版。
教师可在平台上创建课程,创建课程方式有两种方式,添加课程内容和添加互动环节。
添加课程内容有三种形式,分别是图片音频微课、视频微课、直播课。
添加互动环节有8 种互动方式,分别是添加问卷、添加提问、添加讨论、拍照上墙、添加签到、添加作业、添加游戏、添加考试[4]。
(二)UMU 的教育特色自2015 年以来,UMU 开启教育支持计划,在不增加教育成本的前提下,利用学生普遍拥有的智能手机,提升课堂教学信息化水平。
并且手机方便携带,用手机随时发起现场提问、讨论,提升课堂效率[4]。
(三)互动教学叶澜认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特殊的交往活动。
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媒体的互动。
在笔者看来,互动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通过沟通、交流、合作、对话中,教师通过获取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反馈来提供教学引导,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在知识上不断产生碰撞,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5]。
二、UMU 课堂互动教学应用(一)理论基础——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6]。
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协作”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之一,“协作”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与学习伴侣共同合作解决问题。
UMU 课堂多个互动环节中,需要学生与学习伴侣共同合作才能提交答案,通过协作共同解决学习疑惑。
(二)UMU 教学应用模式1.UMU 平台创建课程方式利用UMU 平台创建课程,有2 种方式,添加课程内容和添加互动环节。
添加课程内容有两种形式,分别是图片音频微课、视频微课,这两种方式的对比如下表2-1 所示。
表2-1 课程内容的两种方式的对比以内,并配以讲稿图片。
制作微课时一边录音一边切换讲稿,学员学习时会还原教师的录制过程,图片跟随语音的播放自动切换的音频微课,例如录制试卷中某道题目的讲解过程便教师发送,方便学生进入听课。
视频微课每个微课小节时长在10 分钟以内,利用手机录制视频微课教师可以将某个实验操作录制成视频微课视频微课,清晰展示内容,方便学生形象生动掌握知识添加互动环节有8 种互动方式,分别是添加问卷、添加提问、添加讨论、拍照上墙、添加签到、添加作业、添加游戏、添加考试,这两种方式的对比如下表2-2 所示。
表2-2 互动环节的八种方式的对比由于UMU 中能够实现互动教学的类型较多,因此,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需要以及所需要达到的效果选择合适的互动类型,这样才能达到增强互动教学效果的目的。
UMU 支持文字、图片、视频三种互动媒介,无论是文科教学还是理科教学,都能轻松应对。
2.UMU 教学应用模式(1)课前创建课程教师创建课程的依据是教学设计,根据教学设计,选择合适的UMU 互动方式。
课程创建后,教师可将课程各个互动环节分享到微信学习群,学生通过手机微信进入UMU 参加互动。
教师可根据课程需要,选择课前分享或课堂分享。
(2)课堂实施教学在互动的环节上由于引入了UMU 互动学习平台和手机,因此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丰富的互动方式,为师生、生生交互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交互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有效和无效信息。
教师需要对各类信息进行甄别、判断,并及时予以反馈。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而往往一些互动可能会持续较长的时间,所以教师需要见好就收,抓住关键问题、解决核心问题,严格控制课堂互动的过程。
(三)UMU 教学案例——以高中化学教学为例笔者以人教版化学5 第三章第二节《醛》的教学为例,阐述如何将UMU 互动形式应用于高学化学教学上。
(一)课前创建课程1.课前微课——添加微课《醛》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醛的化学性质之氧化反应——银镜反应、醛与新制Cu(OH)2 悬浊液反应。
为突破重难点,需要设计实验,让学生完成实验,从而掌握醛的氧化反应。
笔者课前通过UMU 上传两个微课:《醛的化学性质--银镜反应》、《醛的化学性质--醛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
学生课前学习两个微课,预习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实验注意事项,确保课堂上能高效、正确地完成实验。
学生课前观看微课,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做笔记,上课重点探究。
2.课前自测——添加考试为检测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教师课前借助UMU 考试环节创建题目,题目形式为单选题。
题目主要是考查醛的结构特征,醛的氧化反应实验的注意事项。
学生作答完题目,提交答案,结果可即时反馈到教师端,并且UMU 会自动显示各选项作答人数,教师可在课堂通过大屏幕形式显示。
(二)课堂互动1.课堂合作探究——添加讨论合作探究是形成群体智慧的基础,有利于学生知识建构由个体向社会化转变。
笔者所在学校学生采取分组学习模式,6-8 人一组的规模,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方式将全班同学分为9 个小组。
围绕“醛化学性质——银镜反应”、“醛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这两个实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以小组长为核心开展5 分钟的讨论。
在小组成员达成共识后,由小组长在微信群进入教师设置的讨论空间,并以文字方式将本小组的讨论结果以文字方式输入平台,UMU 互动学习平台对各小组讨论结果进行关键词提取并呈现在教学大屏幕。
2.分组实验,展示成果——拍照上传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动手实操,亲身体验才能真正掌握化学反应本质。
学生在课堂合作探究环节已经认识“醛化学性质——银镜反应”、“醛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这两个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并且课前已学习实验微课。
所以笔者设计了让学生在课堂操作实验。
9 个小组开展实验,为节省时间,9 个小组分成2 部分,4 个小组完成银镜反应实验,另外5 个小组完成醛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实验。
实验时间为7 分钟。
实验结束后以小组为代表,将本组成果通过拍照形式上传到平台,随后,每位同学都可以观察其他组员的实验成果,并为成功的成果“点赞”,大屏幕可显示,每个作品点赞数。
(三)课堂小结,勾勒思维导图——拍照上传课堂小结旨在指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知识内化。
教师在课前创建课程添加拍照上传思维导图环节,让每位学生通过课前自学,梳理本节课知识网络,形成思维导图,并将思维导图拍照上传。
教师挑选最有代表性的思维导图,通过大屏幕显示,以供其余学生参考。
此举,真正实现学生主体,教师指导的教学效果。
(四)课堂巩固训练————添加考试为精确把握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教师课前借助UMU 考试环节创建题目,题目形式为单选题,教3 道课堂巩固训练题目,当场发送给学生。
学生作答完题目,提交答案,结果可即时反馈到教师端,并且UMU 会自动显示各选项作答人数,教师可准确看到每题准确率,得到及时反馈。
三、总结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日渐智能化,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必然是日后教学趋势。
手机是当今社会最为普遍的智能设备,UMU 互动平台带来的师生互动,使课堂充满乐趣、使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使学生便捷学习。
笔者所在的学校允许学生带智能手机回学校,学校教学楼全面覆盖无线WiFi,学生可通过登录本人上网账号、密码即可连接网络。
与其他昂贵的智能设备相比,智能手机可谓就地取材,不用投入成本。
当然,基于UMU 平台的教学实践也存在不足,譬如如何严格管理学生规范使用手机,用于学习,而不是用于玩游戏。
在后续的研究中,笔者将继续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