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的教育思想
摘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①”这句名言就是出自顾炎武的代表作《日知录》,他不仅仅这样教学生,而且自己也做到了。
他的“经世致用②”的进步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强调学习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对今天的我们也有很大的启发。
关键词:顾炎武;明末思想家;教育家;代表作《日知录》;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是明末与王夫之、黄宗羲齐名的三大进步爱国思想家、教育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名言就是出自他的代表作《日知录》。
顾炎武在教育方面提倡“经世致用”,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是一个很进步的教育理念,对今天也有很大的启发。
“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能运用于实际。
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
在封建社会时期,许多读书人一股劲的钻研“八股文章”和诗词,但这些知识除了能够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实用价值不高。
所谓的社会人才、国家栋梁,都是迂腐、脱离现实、空谈主义者。
而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
体现了顾炎武希望后世的读书人能够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这一思想对后人影响很大,包括清末维新运动中的发起人之一——梁启超,他非常支持和鼓励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
直到清末,终于废除了科举制度,读书人开始投身实业建设,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如孙中山,通过学医和在国外接触民主社会,回到国内后先是医学救人,后来参照美国先进的民主制度,领导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
经世致用在今天对我们来说也有很大的启发。
我们作为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就是为了今后走出社会能将知识运用到社会建设中,范围缩小一点的话,就是为了能够用自己所学来谋生、甚至打拼一番事业。
考试只是一个形式、一次对自己一段时间乃至整个大学学习以来的一次总结考评。
我们在大学里追求的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不挂科、拿到文凭,而更应该利用这些时间,学习更多有用的东西。
文凭只是一把敲开未来的钥匙,而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才是自己将来打拼事业、建设国家的资本。
今天许多大学生将许多精力和时间浪费在了玩电脑游戏、看网络小说等吃喝玩乐的事情上,晚上熬夜玩游戏、看小说,白天上课睡觉,到了考试的时候再通过各种方法让自己不挂科。
这样就算你在网络世界里取得了怎样的成就,看过了多少小说,顺利拿到了文学文凭,将来走出社会,你会发现这些大部分都运用不到你的工作中,那时候才会突然醒悟,假如大学将玩游戏的精力用来例如学习制作网页学到精通、将看小说的时间用来看例如学习、研究顾炎武的《日知录》,或者一些英语文章等。
将来能运用到的范围也是很广的。
2006年著名的中南大学将“经世致用”作为了校训,让每位求学的大学生铭记于心中。
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
所以,我们在大学的学习生活,要做到“经世致用”!
顾炎武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不忘告诉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指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顾炎武不仅仅这样教学生,自己也做到了。
明末爆发了农民起义,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占了北京城。
关外的满清国趁虚而入,侵略中
原,国土纷纷沦陷,在这国家危急存亡之秋,顾炎武投身抗战,和抗清队伍试图收复被清兵占领的苏州城,结果在城内遇到埋伏,光复苏州战败。
顾炎武又回到家乡昆山抵抗清军,最终失守,家乡死难者4万人,顾炎武的母亲清兵砍断手臂,两个弟弟也牺牲了。
后来他又继续坚持抗清,不断受挫,最后南明抗清队伍纷纷瓦解,他自己已经无力回天。
后来回到了沦陷为满清统治的家乡,继续教书,清政府多次邀请他去当官,他都拒绝了。
他在《日知录》写道:“有亡国, 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是故知保天下, 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 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 匹夫之贱, 与有责焉耳.”意思是:自古以来,就有亡国的事, 也有有亡天下的事.如何辨别亡国和亡天下呢?......首先要知道保天下, 然后才知道保国家.保国家, 是位居国君和臣下的那些统治者所要考虑的; 保天下, 即使是普通的百姓都有责任。
这也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原意。
顾炎武无论他“经世致用”的进步教育思想,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高尚的民族气节。
都值得我们向这位伟大的爱国思想教育家学习!
参考文献:
①、②:顾炎武·《日知录》[M]历史文献.明末卷13《正始篇》,19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