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工程技术2012(4)
第三节 下肢假肢的使用训练
5、上台阶训练:
6、下台阶训练
第三节 下肢假肢的使用训练
7、摔倒后站起训练:
第三节 下肢假肢的使用训练
四、髋离断假肢使用训练
第三节 下肢假肢的使用训练
ding
3、ISNY接受腔:形状是四边形,分内、外二层。内接受腔为透明柔 软聚乙烯,外层为碳纤维复合材料。穿着舒适,不妨碍某些肌肉运动 。
4、CAT-CAM接受腔:克服了四边形接受腔的两个缺点:一,当承重时候由于 残肢外展的力量使坐托外移;二,当屈髋位,足跟着地时坐骨不能承重。所以 ,美国J.Sabolich提出,内外径小,而前后径大,坐骨内侧面和大粗隆下部同 时承重的接受腔。如坐骨包容式接受腔,简称IRC接受腔。
2、脱假肢训练
第三节 下肢假肢的使用训练
(二)双大腿假肢使用训练 1、在一个较低的平行杠内,双腿穿上训练用的可调节长度和对线的短桩假肢进行前 后移动训练:
第三节 下肢假肢的使用训练
2、平行杠内站立训练:
第三节 下肢假肢的使用训练
3、平行杠内步行训练:
第三节 下肢假肢的使用训练
4、平行杠外步行训练:
优点:悬吊可靠。
2、现代膝关节离断假肢
接受腔分为内、外二层,内层由聚乙烯微孔海绵板模塑而成,可以使残肢末端 完全承担体重,外层接受腔为合成树脂真空成型制成。
优点:膝关节多用四连杆机构,屈膝角度大,坐下时可以较好地藏在 膝的下方,外形也较满意。
(五)、大腿假肢(above-knee prosthesis)
适用:赛姆截肢和皮罗果夫截肢后残端有良好的承重功能,锥状残肢 有利于悬吊、固定假肢。
特点:外观和功能都比足支架假半脚好。
(三)、小腿假肢(below-knee prosthesis ,简称BK)
通常由假脚、踝关节、小腿部、接受腔及悬吊装置组成。
1、假脚与踝关节部件 下肢假肢的踝足机构,是小腿假肢和大腿假肢的共用基本部件。目前使用最多 的假脚是固定踝关节的SACH脚和单轴动踝脚。 (1)单轴脚(动踝脚、木胶脚或聚氨酯脚) 材料:木材(主体),橡胶或聚氨酯(底面及前部脚趾) 优点:允许假脚有比较大的跖屈和背屈运动,有助于提高膝关节稳定 性。行走自然、舒适。
由假脚、踝关节机构、小腿部、膝铰机构、大腿部、
接受腔、悬吊装置组成。 (1)、大腿假肢的膝关节结构
1、人在行走中及其他活动中队膝关节运动性能的要求
A、稳定性要求:受力稳定,不能打弯 B、助伸要求:向前迈步可以代偿股四头肌的功能,带动小腿前摆,不 能使小腿落后于大腿 C、摆动控制要求:摆动中期要能使小腿加速,摆动结束要使小腿减速 。
1、靴形假半脚 适用:经跖骨截肢或跖跗关节 离断后,残肢无马蹄畸形,足 底承重功能良好的病人。 特点:在趾处配以橡胶材料, 弥补外观缺陷
2、足支架假半脚 适用:跖跗关节离断,跗间关 节离断,残足有马蹄畸形,末 端承重功能差的病人。 特点:在靴形半脚基础上增加 了金属、皮革或增强塑料制作 的小腿支架
(二)、赛姆假肢(Syme prosthesis)
缺点:只能跖屈、背屈运动,无法实现内、外翻及水平面上的转动。在不平路 面行走不能补偿其他方向的受力。与固定踝相比,较重,外观差。
(2)万向脚(Greissinger脚) 通常用一块可以允许任何方向运动的弹性块作为假肢小腿部分和脚之间的连接 件。 优点:能减少假肢其他部件在侧向和水平面上的受力,实现内、外翻及水平转 动,适合于截肢者在不平路面上行走。 缺点:结构复杂,维修需求高,价格较贵,重量也大。
(3)大腿假肢的悬吊装置
1、腰带、挡带、大头带的悬吊:适用 传统皮腿、铝腿悬吊。
2、希莱森腰带:布和皮革制成,与吸
着式悬吊合用。腰带简便,使用舒适, 有一定的控制假肢旋转的功能。缺点是
不如吸着式悬吊省事。
3、吸着式悬吊:接受腔底部有气体阀门, 不需另外的悬吊装置,使用方便,但当残肢 周长减小时会使假肢漏气、脱落。
5、上下坡道步行训练:
(1)上坡道步行训练
(2)下坡道步行训练
第三节 下肢假肢的使用训练
6、跨越障碍物步行训练:
第三节 下肢假肢的使用训练
7、摔倒后站起训练:
第三节 下肢假肢的使用训练
8、拾物动作训练:
第三节 下肢假肢的使用训练
三、双侧大腿假肢使用训练
(一)双侧大腿截肢者穿脱假肢训练 1、穿假肢训练:
(4)“储能”脚(SACH变种脚,固定踝类)
没有一个活动的踝关节,假肢的小腿和脚是 用螺栓固定在一起的。 材料:橡胶或聚氨酯(外面脚形状),脚 芯(特殊弹性材料) 优点:适应截肢者的运动需要,具有良好 的回弹性或称“储能”性。
2、常用的小腿假肢
根据接受腔悬吊不同分为
(1)传统小腿假肢:多 用皮革、金属条或铝, 木材制成,多为开放型 接受腔,容易串动,造 成残肢与接受腔壁摩擦 。采用金属铰链和皮上 靿,能悬吊假肢和承担 大部分体重和稳定膝关 节,但束缚大腿会造成 残侧大腿肌肉萎缩和影 响残肢血运,不舒适, 穿脱不便。
第三节 下肢假肢的使用训练
一、小腿假肢使用训练
(一)小腿截肢者穿脱假肢训练 1、穿假肢训练:
2、脱假肢训练
第三节 下肢假肢的使用训练
(二)小腿假肢使用训练(单侧) 1、平行杠内站立训练:
2、平行杠内步行训练
3、平行杠外步行训练:
第三节 下肢假肢的使用训练
二、单侧大腿假肢使用训练
(一)大腿截肢者穿脱假肢训练 1、穿假肢训练:
2、脱假肢训练
第三节 下肢假肢的使用训练
(二)单侧大腿假肢使用训练 1、平行杠内站立训练:
第三节 下肢假肢的使用训练
2、平行杠内步行训练
第三节 下肢假肢的使用训练
3、平行杠外步行训练:
第三节 下肢假肢的使用训练
4、上下台阶步行训练:
(1)上台阶步行训练
(2)下台阶步行训练
第三节 下肢假肢的使用训练
(3)定踝软跟脚(solid ankle cushion heel脚,简称SACH脚) 没有一个活动的踝关节,假肢的小腿和脚是用螺栓固定在一起的。 材料:橡胶或聚氨酯(整体) 优点:整体都具有一定弹性,允许一定的内、外翻和水平转动。结构简单,基 本不需要维修,重量很轻,降低运动能量消耗,外观可以像真脚,在脚和小腿 之间没有缝隙。 缺点:不能像单轴脚一样很方便地跳转脚的跖屈和背屈角度,如果后跟硬,对 不平路面的行走,不如万向脚好。会逐渐失去弹性,脚前部趾跖关节也会因反 复折曲而断裂。
3)假肢膝关节助伸装置。
主要作用是帮助小腿向前摆动,部分地代偿股四头肌的功能,减少行走能量损耗 。有内外两种形式。
(2)大腿假肢的接受腔 1、传统的插入式接受腔:末端开放,不能确保坐骨承重。 2、四边形全接触式接受腔(吸着式接受腔):内外径大,前后径小。既 能分担坐骨承重又能起到良好的悬吊作用,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接受腔。
《康复工程技术》
ding March-21
第四章 下肢假肢
1. 下肢假肢的分类
2. 下肢假肢的品种和选用原则 3. 下肢假肢的使用训练
4. 假肢处方学
第一节 下肢假肢的分类
下肢假肢:是用于截肢者为弥补下肢的缺损,代偿已失去的下肢 的部分功能而制造装配的人工肢体。 安装下肢假肢的目的:在于使截肢者尽可能地恢复失去的正常外 形,重建已失去的站立和行走等功能。 对下肢假肢的基本要求是: 1、合适的长度,与健侧等长。
第一节 下肢假肢的分类
(六)、按制作材料分
1、皮假肢(腿) 2、铝假肢(腿) 3、木制和竹制假肢(腿)
4、塑料制假肢(腿)
5、不锈钢制假肢(腿) 6、钛合金假肢(腿) 7、铝合金假肢(腿) 8、碳纤维假肢(腿)
第二节 下肢假肢的品种和选用原则
(一)、部分足假肢(partial foot prosthesis ,简称PF)
(六)、髋部假肢(hip prosthesis)
适用于:半骨盆切除,髋关节离断和大腿残肢过短者(会阴下5cm以内 )由假脚、踝关节、小腿部、膝关节、大腿部、髋关节和髋部接受腔 组成。
接受腔:皮革或合成树脂加增强材料制成 髋关节:带锁(老年人)和不带锁(青壮年) 膝关节:四连杆或承重制动。
假脚:动踝或静踝,后跟应较低。
(三)、按功能分 1、作业用假肢 2、常用假肢 3、运动专用假肢
第一节 下肢假肢的分类
(四)、按截肢部位分
1、半骨盆假肢 2、髋关节离断 3、大腿截肢(极短残肢) 髋离断假肢
第一节 下肢假肢的分类
(四)、按截肢部位分
4、大腿假肢 5、膝离断假肢 6、小腿假肢
7、赛姆假肢
第一节 下肢假肢的分类
(四)、按截肢部位分
缺点:不适用于膝关节过伸或伴 有异常活动者。
(3)包膝式小腿假肢(PTES小腿假肢)
特点:接受腔前缘侧缘高,包容了髌骨 和股骨内外髁,于膝关节屈曲位穿假肢 ,适用短残肢。 缺点:屈膝90度时接受腔前缘支裤子 影响外观,不适合女性。
(4)髁部插楔式小腿假肢(KBM小腿假 肢)
特点:接受腔内、外侧缘高至股骨内、 外髁上方,内上壁有一可拆卸的楔形板 ,扣住内髁。适用小腿中段截肢或残肢 短于膝关节间隙下11cm的病人。
(5)全面承重型小腿假肢(TSB小腿假肢)
特点:接受腔是封闭式的,与残肢全面接 触、全面承重,适用短残肢。
优点:扩大了承重面积,预防由于负压而 造成的残肢水肿。增加了接受腔与残肢的 摩擦力,提高了悬吊性能。
(6)PTK小腿假肢
特点:接受腔内衬套做成整体包膝式,接 受腔的前壁向上延伸到髌骨上缘,两侧壁 向上紧紧抱住股骨内、外侧髁,在髌骨处 开槽。
2、穿戴舒适,有良好的承担体重的功能。
3、有类似正常关节功能的机械关节及正确的假肢承重力线。 4、假肢的重量适中,结实、耐用、外观近似健肢。
第一节 下肢假肢的分类
(一)、按结构分 1、壳式假肢二)、按安装时间分 1、训练用临时假肢 2、永久性假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