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是( )A.0-1岁B.1-2岁C.2-3岁D.3-6岁2.幼儿的行为动机常表现为( )A.内部动机B.间接动机C.直接动机D.远景动机3.有的儿童在观察时,能够根据观察任务,自觉地克服困难和干扰进行观察。
这说明他们观察的( )A.持续性延长B.目的性加强C.细致性增加D.概括性提高4."六一"儿童节聚会时,小朋友们一听到《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乐曲时,就知道自已曾经唱过。
这种记忆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 )A.再认B.识记C.回忆D.保持5.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的研究指出,新生儿已有两种完全可以分辨得清的情绪反应,即( )A.愉快与惊奇B.愉快与悲伤C.愉快与厌恶D.愉快与不愉快6.属于儿童道德范畴的社会性内容是( )A.亲子关系B.亲社会行为C.同伴关系D.性别角色行为7.幼儿看到天上白云的形状,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匹飞奔的"骏马";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座会动的"山"……这种想象属于( )A.无意想像B.有意想像C.再造想像D.幻想8.在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理论中,2-4岁儿童的思维处于( )A.感知运动阶段B.前概念或象征性阶段C.直觉思维阶段D.具体运算阶段9.某小朋友在语言活动中,一直认真地、完整地听完了老师讲的故事。
这说明该小朋友具有( )A.注意的选择性B.注意的范围C.注意的稳定性D.注意的分配10.儿童从出生至3个月处于前言语的( )A.简单发音阶段B.连续音节阶段C.学话萌芽阶段D.复杂发音阶段11.学前儿童行动过程中,体现学前儿童意志发展的最主要指标是( )A.有意性B.目的性C.计划性D.坚持性12.在幼儿期,应主要发展幼儿的( )A.第二语言B.书面语言C.口头语言D.对话语言13.新生儿的心理,可以说一周一个样;满月以后,是一月一个样;可是周岁以后发展速度就缓慢下来;两三岁以后的儿童,相隔一周,前后变化就不那么明显了,这表明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一个基本特点是( )A.发展的连续性B.发展的整体性C.发展的不均衡性D.发展的高速度14.属于性格特点的是( )A.动力性B.遗传性C.惯常的行为方式D.对刺激的反应强度15.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一定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这个"一定年龄阶段"是( )A.0-1岁B.1-3岁C.3-6岁D.0-6岁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A2.C3.B4.A5.D6.B7.A8.B9.C 10.A11.D 12.C 13.C 14.C 15.D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1903年美国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此书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书作者是()A.杜威B.斯金纳C.霍尔D.桑代克2.布鲁纳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 )A.新旧知识的联系B.对新知识的理解C.主动形成认知结构或表征D.对新知识的应用3.知识的基本单位是( )A. 概念B.表象C.概念和表象D.符号4.美国心理学家哈洛最早把有关学习方法的学习概括为( )A.学习策略B.学会学习C.认知策略D.元认知策略5.儿童能对某一概念的属性进行抽象,并将类似的属性加以认同,这是概念形成的( )A.抽象化阶段B.类化阶段C.辨别阶段D.符号化阶段6.任何一个问题都必须具有四种成分,即( )A.目的、条件、障碍、方法B.目的、个体已有知识、障碍、方法C.目的、条件、已有知识、障碍D.目的、条件、已有知识、方法7.人本主义学习观的代表人物是( )A.班杜拉B.罗杰斯C.斯金纳D.布鲁姆8.美国心理学家贾德在学习迁移理论中,提出( )A.经验泛化论B.关系转换说C.相同要素论D.认知结构论9.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学习任务难度中等时,最佳水平的学习动机强度应为( )A.较高B.较低C.中等D.极高10.学生中常常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多半的原因是( )A.道德认识不足B.缺乏愿望与热情C.道德意志力不够D.缺乏合理的行为技能11.实验研究表明,儿童倾向于自发、适时地使用复述策略的年龄是( )A.5岁B.7岁C.9岁D.11岁12.在教学中,为了便于学生记诵,教师经常用歌谣、口诀等方法,充分利用音韵和节奏把零散的枯燥的信息编成口诀,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A.复述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组织策略D.阅读理解策略13.某生学习英语字母"b"时,总是发出汉语拼音的"b"的音,这种心理现象是( )A.功能固着B.反应定势C.智力低下D.场依存性14.某位老师在班级教学中,常常激励学生相互启发,尽可能多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是( )A.联想法B.清单法C.试误法D.脑力激励法15.道德性的社会行为理论代表人物是( )A.班杜拉B.皮亚杰C.斯陶布D.科尔伯格16.科尔伯格的道德性研究与皮亚杰的研究有不同之处,科尔伯格强调( )A.理论研究B.问卷调查研究C.实验研究D.应用研究17.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最有效的纪律约束方法是( )A.强化B.强制C.法制约束D.集体约束18.智力测验的总体结果表明,就全体人类而言,智力超常者和低常者的人数表现出( )A.男性与女性相等B.男性多于女性C.男性少于女性D.与性别无关19.在心理学上,鉴定一个人的性格可以采用( )A.卡特尔量表B.韦克斯勒量表C.比奈量表D.瑟斯顿量表20.某生在学习上极其努力,但学业成绩仍跟不上班集体,多次承受失败之痛苦,因而产生被动、退缩、无动力、不进取。
这种心理反应是:( )A.认识功能障碍B.无助感C.自我估价降低D.焦虑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30分)1.以下哪种关于师生关系的特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 )A.师生关系是一种多重角色的人际关系B.师生关系是一种有主导面的多重角色的人际关系C.师生关系是一种双向性的人际关系D.师生关系是一种互动性的人际关系2.班集体的形成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A.松散期、同化期、凝聚期、形成期B.松散期、权威期、凝聚期、形成期C.权威期、同化期、凝聚期、成熟期D.松散期、同化期、凝聚期、成熟期3.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后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A.原则定向、良心定向B.社会契约定向、良心或原则定向C.惩罚和服从定向、工具性的享乐主义定向D."好孩子"定向、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4.心理健康具有( )A.绝对性B.可变性C.稳定性D.相对性5.斯金纳提出的学习理论是( )A.认知目的说B.经典条件反射理论C.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D.社会学习理论6.杜威认为,问题解决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A.疑问、分析、假设、检验、结论B.疑问、分析、假设、检验和评价、结论C.疑问、分析、假设、评价、结论D.疑问、分析、假设、检验、评价7.个人智力的量化结果是( )A.智力水平B.智力测验C.智力发展水平D.智商8.瞬时记忆又称作为( )A.知觉记忆B.短时记忆C.感觉记忆D.视觉记忆9.在派生类属学习中所学习的新概念是( )A.下位概念中的一个特例B.上位概念中的一个特例C.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概念D.下位概念中的一个新概念10.强化可以分为( )A.有效强化和无效强化B.正强化和负强化C.长期强化和短期强化D.食物强化和语言强化11.迁移量的计算公式为( )A.迁移量(%)= ×100B.迁移量(%)= ×100C.迁移量(%)= ×100D.迁移量(%)= ×100 12.学校教育中有三个核心因素。
这三个核心因素是( )A.教师、学生和家庭B.教师、学生和环境C.教师、学生和社会D.教师、学生和教材13.一般认为,较为理想的复习安排是每次复习的时间为( )A.1个小时B.10分钟左右C.20-50分钟D.1个小时多一点14.自然实验法与实验室实验法相比有以下优点( )A.排除了实验室实验法的被动局面与观察法明显的人为性质B.排除了实验室实验法明显的控制不够严格与观察法的被动局面C.排除了实验室实验法明显的人为性质与观察法控制不够严格D.排除了实验室实验法明显的人为性质与观察法的被动局面15.纵向迁移可以进一步地分为( )A.自下而上的迁移和自上而下的迁移B.正迁移和负迁移C.特殊成分的迁移和非特殊成分的迁移D.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16.问题解决的首要条件是( )A.提出假设B.提出问题C.个体具有创造性D.提出方案17.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性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A.互惠阶段、权威阶段、可逆阶段、公正阶段B.自我中心阶段、互惠阶段、可逆阶段、公正阶段C.自我中心阶段、互惠阶段、权威阶段、可逆阶段D.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阶段、公正阶段18.归因理论认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分析可以划分为三个维度,即( )A.天资、能力和心境B.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C.个体的力量、环境因素和偶然因素D.内外性、稳定性和可控性19.人的心理现象( )A.具有自然属性B.具有社会属性C.既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又具有动物性D.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20.现代的认知学习理论包括( )A.认知同化理论和认知目的说B.认知建构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C.认知同化理论和认知建构理论D.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发现理论21.PQ4R阅读法的4R除了复述、复习外,另外还包括( )A.背诵、反思B.背诵、提问C.练习、提问D.阅读、反思22.对小学生的学习来说,随着年级的增高( )A.社会阻抑作用表现得越来越不明显B.社会阻抑作用表现得越来越明显C.社会助长作用表现得越来越明显D.社会阻抑作用和社会助长作用并没有明显的变化23.人在能力发展的水平和迟早上的差异是属于( )A.能力的量的差异B.能力的质的差异C.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D.能力发展速度的差异24.学生是否接受教师所传授的道德规范首先取决于( )A.道德规范的可信度B.自己的道德认识C.已形成的态度定势D.自己的道德感25.个性的特征主要有( )A.先天性和后天性、共同性和差异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独立性和统一性、客观性和能动性B.先天性和后天性、共同性和差异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独立性和统一性、主观性和能动性C.先天性和后天性、共同性和差异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独立性和统一性D.共同性和差异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独立性和统一性、客观性和能动性26.学生的纪律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A.课堂里的纪律问题和课堂外的纪律问题B.个别学生经常表现出的破坏纪律行为、班级群体性的纪律问题C.校内的纪律问题和校外的纪律问题D.学校的纪律问题和家庭的纪律问题27.人们所要达到的目标、需要的满足受到阻碍时,因无法克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就是( )A.挫折B.应激C.冲突D.焦虑28.常用的心理测量有( )A.智力测量、个性测量、学习诊断测量及心理测量B.智力测量、个性测量、心理健康测量等C.智力测量、个性测量、学习诊断测量等D.智力测量、个性测量和能力测量等29.教师的思维应具有的特征是( )A.准确性和创造性B.严密性和准确性C.逻辑性和精细性D.逻辑性和创造性30.关于迁移的认知结构说是由( )A.机能心理学派提出B.联结主义心理学派提出C.认知派提出D.人本主义学派提出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