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强壮穴足三里、关元、中极、气海、神阙、中脘、膻中、百会、大椎、命门、膈俞、肾俞、涌泉、血海、三阴交。
足三里足三里为临床常用的第一要穴。
《四总穴歌》《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均列此穴为诸穴之首,有些古代针灸专家更认为本穴能够通治各种疾病。
古今大量的实践都证实,足三里是一个能防治多种疾病、强身健体的重要穴位。
足三里是抗衰老的有效穴位,经常按摩该穴,对于抗衰老延年益寿大有裨益。
当然,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根据“合治内腑”的原则,还是以治疗脾胃病即消化系统疾病为主。
大量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实践均证实,针刺足三里对消化系统有明显影响。
针刺后多数病例胃肠蠕动波幅度增加,原来蠕动亢进者则可产生抑制,对胃液分泌的影响也相类似,说明本穴对胃肠功能具有双向性良性调整作用。
对实验性胃溃疡,针刺本穴后能促进其修复与愈合。
在患者进行胆囊造影时,观察到针刺本穴对胆囊的收缩作用明显。
针刺健康人足三里穴,其唾液淀粉酶含量可显著提高。
此外,针灸此穴对循环系统有良好影响,现代研究单刺足三里可出现血管先收缩后舒张的双向反应,并且可以引起心率减慢。
对高血压患者有降压作用;对出血性休克的动物模型,则可兴奋其循环、呼吸功能,使血压明显升高,对心率、心脏功能也有调整作用。
针灸本穴对血液成分和机体免疫反应也有影响。
对白细胞总数有双向性良性调整作用。
针刺本穴还可以使支气管哮喘和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液中胆碱脂酶的活性增加。
在对机体形成的影响方面,针刺家兔足三里等穴可使血中调理素明显增加;使血清抗体滴定度比对照组增加10~32倍。
动物实验还发现,针刺本穴可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量迅速增加,可见到皮质和髓质的分泌活动增强,表明足三里能增强垂体肾上腺皮质和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的机能,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疾病的恢复。
另外针刺足三里可加速血中乳酸含量的下降,有助于疲劳状态的恢复。
[定位] 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
[穴性功能]本穴是治疗消化系统各种疾病的第一要穴,又为全身强壮要穴,临床应用范围最广泛。
有健脾补胃,调和胃肠,升降气机,补虚扶正,泻热宁神,疏通经络等功能。
[主治概要]1. 足三里穴对消化系统疾病有广泛的良性调整作用。
2. 足三里作为人体三大强壮要穴之一,对增进机体防卫能力有重要作用。
3. 本穴有泻热、宁神之功,对阳明经热邪所致的神志昏乱,高热不退,目赤不明,急性乳腺炎等有治疗作用。
4. 针灸此穴对血循环系统及血液质量有很好的良性调整作用。
5. 本穴有局部治疗作用。
对脑血管病下肢不遂,下肢痿弱无力。
膝以下疼痛,下肢水肿等症均有效。
[操作方法]1. 病人取端坐位或仰卧位,用40~50mm毫针沿胫、腓骨之间直刺,针深约25~45mm,施捻转或提插补泻法。
本法适用于大多数病证的治疗,如调理脾胃消化功能,泻热宁神,升压降压及提高机体免疫力等。
2. 患者取仰卧位,用40mm毫针,稍偏向外下方进针,深约25~30mm,施提插泻法。
使麻胀感传至足踝部,同时可以出现胫前肌抽搐。
用于下肢不遂、膝关节及小腿疼痛等局部疾病。
3、灸法:灸5-15壮,温灸10-30分钟。
.可用艾条做艾灸,每周艾灸足三里穴1-2次,每次灸15-20分钟,艾灸时应让艾条的温度稍高一点,使局部皮肤发红,艾条缓慢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动,以不烧伤局部皮肤为度。
坚持2-3个月,就会使胃肠功能得到改善,使人精神焕发,精力充沛。
艾灸足三里,是足三里保健最经典的保健方法。
民间即有谚语“艾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之说。
《针灸真髓》曰:“三里养先后天之气,灸三里可使元气不衰,故称长寿之灸。
”常灸之保健防病,延年益寿,增强体力,解除疲劳,预防衰老,对结核病、感冒、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风心病、肺心病.脑出血等都有防治作用。
4、用足三里穴防病健身的方法简便易行,一是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足三里穴一次,每次每穴按压5-10分钟,每分钟按压15-20次,注意每次按压要使足三里穴有针刺一样的酸胀、发热的感觉。
关元本穴为最重要的强身保健穴,临床使用率极高,特别经常用于男、妇两科疾病。
关元穴是小肠的募穴,小肠之气结聚此穴并经此穴输转至皮部。
它为先天之气海,是养生吐纳吸气凝神的地方。
古人称为人身元阴元阳交关之处;老子称之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在临床使用中观察到,对本穴针灸并施往往能够提高疗效,因此要注意针灸两法的配合应用。
关元穴与肾俞、命门均为补肾要穴,但三穴又有所不同:肾俞重在滋补肾阴,补充肾水;命门侧重补益肾阳,助养命门之火;关元则为补益肾气要穴。
本穴治疗以上诸病,均属辨证选穴法,同时又属局部选穴法。
施以针刺治疗时,要嘱患者排空尿液,以防伤及膀胱,妇产科病需经期针刺时勿深刺,避免引致子宫及其支持组织痉挛。
近年不少学者通过各种实验证实,艾灸家犬“关元穴”能增加机体代偿能力,对血流动力学有一定的作用,对防止缺氧不断加重和延缓休克的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
实验研究还证实艾灸家犬“关元穴”对心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平均血压都有明显增加,但不增加心率。
艾灸“关元穴”还能增加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以及Na+、Cl -、K+ 离子的排泄。
通过艾灸“关元穴”抗小鼠肿瘤的实验研究,发现艾灸“关元穴”能显著地延长接种HAC瘤细胞后的小鼠存活期,但不能延长其最大生存期;艾灸在癌瘤生长早期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艾灸的抗肿瘤作用可能是与免疫系统有着密切关系。
实验研究还观察到针灸小白鼠“关元穴”,血聚睾酮(T)含量和附性器官重量均有明显增加,提示针灸关元穴具有调整和加强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功能的作用,在抗老保健方面有一定意义。
[定位] 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穴性功能] 本穴为补养肾气,强壮身体,增加机体免疫机制的第一要穴。
功能培元固本,温经散邪。
[主治概要]1.关元穴为全身三大强壮要穴(足三里、关元、气海)之一。
有增加机体免疫功能促防卫作用。
作为保健强身长寿穴,用灸法。
2.本穴为治疗妇产科疾病的最常用的局部选穴。
助孕:子宫虚寒不孕者,要常灸此穴。
治痛经:冰品引发的痛经,热敷或灸此穴。
3.本穴为治疗肾虚所致的男科病的要穴,以治疗肾气不足型的性功能障碍为主。
脐下肾间之气藏于此穴。
肾虚而腰酸或阳痿者,用灸法。
4.关元为小肠募穴,对小肠消化功能减弱,清浊不分,完谷不化所致的慢性腹泻有效。
5.借关元峻补肾气之功,能治疗遗尿症。
6. 治虚喘:喘哮发作面色苍白,用灸法,特效。
7. 治糖尿病:强肾可缓解糖尿病并发症,需配合足三里、三阴交穴。
[操作方法]1.患者宜排净小便,取仰卧位,放松腰带,暴露小腹部。
用40~50mm毫针,从关元穴垂直进针,针深约30~45mm,施提插或捻转补法。
用于提高机体免疫机制,补虚强体。
亦用于各种男、妇科病,泌尿系疾病及慢性腹泻。
2.患者体位同上。
用50~65mm毫针从关元穴进针,与皮肤呈30°角向中极方向透刺,针深约45~55mm,施提插或捻转补法,患者可有针感向会阴部放射。
3、灸法:灸5-15壮,温灸10-30分钟。
气海气海穴为具有全身强壮作用的要穴之一,其补养作用与关元类似,但二者又有所不同。
关元穴为峻补下焦肾原之气的主穴,其穴性只补不泻,故仅用于虚证;气海虽亦为强壮穴,但对气机又有双向性良性调整作用,故气滞气虚均可选用。
此外,气海、关元与同属任脉的中极亦有所不同,气海、关元之穴性,总以补养为主;而中极为膀胱的募穴,以治疗中医辨证为膀胱的泌尿系统疾病为主,无补养作用。
气海穴治疗上述各病,多为辨证选穴法。
该穴的局部解剖深层为子宫底部,孕妇灸刺皆忌,经期宜避免深刺。
[定位] 前正中线上,脐下寸。
[穴性功能] 本穴与关元穴穴性近似,同为人体强身保健要穴。
该穴还对气机有良性调整作用。
功能补气益元,调经固精。
[主治概要]1.前人有“气海一穴暖全身”之誉称,是说气海穴有全身强壮作用。
2.本穴对下焦气机有特殊的双向性良性调整作用。
3.由于水液的代谢敷布有赖于气机的调整,故借本穴对下焦气机的良性调整作用可用于尿频、尿闭、遗尿之证。
4.气海穴可广泛用于男科病及妇科病。
[操作方法]1.用长度为50mm的毫针直刺,进针约30~45mm,施捻转或提插补泻法,患者觉局部有针感。
该刺法可达到补养全身作用,亦用于治疗常见的男、妇科疾病。
2.用40~50mm的毫针,针身与皮肤呈30°角向关元、曲骨方向透刺,针深约40~45mm,施提插补泻法,多数患者觉有酸麻感向耻骨联合方向放射,用于治疗膀胱疾病如遗尿、尿闭、膀胱炎等。
3.针身呈30~45°角向神阙透刺,进针约40mm,得气后缓慢捻针3~5分钟后起针或静置留针。
用于疏理下焦气机,在各种疼痛性疾病中常选用本法。
4、灸法:《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载:“气海者,是男子生气之海也。
”此穴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补益回阳,延年益寿之功。
常用的灸法有气海温和灸、气海隔姜灸和气海附子灸等。
⑴气海温和灸:将艾条点燃后,在距气海穴约3cm处施灸,如局部有温热舒适感觉,即固定不动,可随热感而随时调整距离。
每次灸10~15分钟,以灸至局部稍有红晕为度,隔日或3日1次,每月10次。
⑵气海隔姜灸:取~厚的鲜姜一片,用针穿刺数个针孔,覆盖在气海穴上,然后置小艾炷或中艾炷于姜片上点燃施灸。
每次3~5壮,以灸至局部温热舒适,灸处稍有红晕为度。
隔日或3日1次,每月灸10次。
⑶气海附子灸:取左右厚的附子片,以水浸透后在中间用针刺数个针孔,放在气海穴上,于附片上置黄豆大或枣核大艾炷施灸,以局部有温热舒适感或稍有红晕为度。
每次3~5壮,隔日或3日1次,每月10次。
现代也常用温灸器灸,可用灸盒置艾条或艾绒后放在气海穴上,每次施灸15~30分钟,每天1次,10天为一灸程。
也可每周施灸1~2次,长期应用。
神阙穴即肚脐,又名脐中,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
它位于命门穴平行对应的肚脐中。
是人体生命最隐秘最关键的要害穴窍,是人体的长寿大穴。
神阙为任脉上的阳穴,命门为督脉上的阳穴,二穴前后相连,阴阳和合,是人体生命能源的所在地,所以,古代修炼者把二穴称为水火之官。
【功用】温阳救逆、利水固脱【主治】腹痛,泄泻,脱肛,水肿,虚脱。
【配穴举例】配关元 (均灸)治泄泻 (《针灸资生经》八配百会、膀胱俞治脱肛 (《针灸集神阙穴成》八配石门 (灸)治水肿、小便不利 (《腧穴学》)。
配关元,有温补肾阳的作用,主治久泄不止,肠鸣腹痛。
配百会、膀胱俞,有升阳举陷,回阳固脱的作用,主治脱肛。
配石门,有温阳利水,通经行气的作用,主治大腹水肿,小便不利。
治疗【操作】因消毒不便,故一般不针,多用艾条灸或艾炷隔盐灸中脘穴属奇经八脉之任脉。
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取穴方法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