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教外国人学习中文-如何让他们听懂和理解模板

如何教外国人学习中文-如何让他们听懂和理解模板

对于大多数外国人来说,汉语学习属于外语学习,对某些人可能是第二外语甚至第三、第四外语。

东南亚一些国家人民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

中国教师到国外教授汉语主要对象是青年学生,而在国内教学对象却干差万别。

无论国内、国外,对外汉语教学都必须遵循外语教学的规律,即重视母语对汉语学习的正迁移与负迁移的作用[1]。

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以下问题值得探讨。

一、注重实用,教学不拘一格由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文化基础与中国人迥然不同,他们的思维方式与学习方式也与中国人大相径庭。

中国人推祟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他们却不以为然。

然而,汉字的书写与读音分家这一事实却使那些习惯了拼音文字的学习者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道理:学习汉语与他们儿时习得母语完全不是一码事,不下苦功背是学不好的。

在他们心中,汉字难写难认,声调难读难记,短语难背,语法难懂。

外国人,尤其是使用拼音文字的民族学汉语时,学习首批汉字的确很难。

但如果教师正视这个问题,处理得当,分散难点,充分利用汉语拼音这一工具,越过这个难关之后就势如破竹了。

其中关键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要有信心。

汉字造字功能很强。

近几十年新生事物层出不穷。

为表达这些新事物、新概念,英语每年要产生几千个新词,而汉语却几乎没有增加一个新字(广东、香港不规范方言例外)。

用已有汉字,明白无误地表达这些东西,汉字看来是游刃有余。

如在“机”这个词素上造出了诸如“电视机,计算机,手机……”等词语,这不能不说汉语也有其易学的一面。

对外汉语教学现阶段的另一个特点是实用性。

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汉语以其简练的形式、丰富的内涵闻名于世。

历代骚人墨客和广大人民以书面和口头形式为我们中化民族留下了丰富的科学文化遗产,汉语的艺术魅力倾倒了各国汉学家。

不少人以学习和研究汉语、汉文化为终身职业。

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汉语是一门工具,是他们进入中国市场的钥匙,了解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媒介。

为了就业,为了赚钱,他们选中了汉语学习。

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必须在重视打好基础、循序渐进的同时重视实用。

有的学员来华前曾用英国Longman出版社出版的Teach Yourself Chinese一书自学过汉语。

初次见面,他们问的一些问题就是一些内行话,涉及面很广,诸如汉字框架结构、汉语节奏与重音与英语的区别、声调及变调等。

对于这类对汉语显示出巨大兴趣的学员,完全用简单的听说法教学他们觉得不够味,提前讲一些基础知识,哪怕是用他们的母语讲解,也可以帮助他们加深理解,增强汉语意识,说不定从此走上汉语研究的道路呢。

这也是一种实用。

同其它外语教学一样,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学的对象都是母语已经十分熟练的成年人,因此教学中应时刻防止母语的干扰。

对外汉语教学中应注意扬长避短。

由于学员的学习条件及教学条件的制约,很难给对外汉语教学规定一个固定的模式。

工作繁忙的项目经理与来华照顾丈夫、孩子的专家夫人学习方法与进度大有差异。

他们不习惯于中国人所喜欢的集体朗读的方式。

教学语言当然应尽早使用汉语,这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语感。

但在他们的词汇量和听力还不足以听懂汉语释词解文之前还得借助其母语,换句话说,我们得使用双语教学。

这样做能帮助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如果把这种教学排斥在对外汉语教学之外,那是不公平的。

我们不能等学员能听懂中文故事才给他们介绍故事背景,进行文化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方法可以从英语教学中汲取一些宝贵的经验。

在教学实践中,中国英语教师总结了不少适合中国人学习英语的方法。

关键是综合各种教学法的优点,结合学习者的特点灵活掌握。

不同的学员乃至同一学员于不同的学习内容都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

笔者采用最多的是听说法,它以句型操练为核心,但常做一些英汉互译练习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交际法、功能法也时时采用。

急用先学,不拘于课文顺序,对学习者很有吸引力。

语言学家向来强调语言学习要像学游泳一样,在游泳中学游泳,提倡学习者的参与,尽量使用所学的语言讲课,以培养学习者的语感,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成年人毕竟不像婴幼儿那样有那么多时间,那样大的热情,那样无拘无束,那样大的动力,那样好的记忆力。

应充分利用成年人分析力理解力强的优势。

因此,必要的理论讲解也是合理的。

比如汉字的偏旁部首,一旦弄清楚了,对记忆理解汉字有很大帮助。

实践证明,外国人对此很感兴趣。

在英语教学中,过去语言学家一致声讨teachaboutEnglish(指教师在课堂上大量使用母语讲语法和词的用法,忽略了语言的操练)。

近年来国际语言学界也有人为之翻案。

他们认为Languagecannotbetaughtbutlearned(语言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

这派观点认为,“教”只能传授一些知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言的学习主要靠“练”,靠教师指导下正确的实践。

英语教学法的这一争论对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应有一定的启发。

二、汉字与词汇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的第一个难点就是汉字。

与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是音、形、义的综合体,为方块平面结构,首要特点是“以形示义”,一字一音节,不少词可望文生义,不少形声字可推测其读音。

在掌握好一些基本词后,给学习者适当讲解词的构成特点,对于帮助他们掌握词义,记忆、使用该词有很大作用。

汉字不仅是书写的基本单位,也成了汉语组词造句的基本单位。

现代汉语中不少汉字还保留了像形文字的特性,如:雨、门、口、羊等。

而这些汉字又作为偏旁部首和词根可以构成大量其它汉字和词语。

它们要么在字义上,要么在读音上与原始成份紧密相联,这也是汉字比拼音文字优越的地方之一。

汉字一字一音节,与其它长达几个甚至十几个音节的拼音文字相比易学易记。

对外汉语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有意识地比较母语与汉语的异同,研究两种语言的字词结构,这样西方人认为的世界上最难的语言说不定会成为最简便易学的语言。

三、汉语语音教学任何一门语言,都有一套独立的语音系统,其中包括语音、语调、节奏、重音、音长及音变等要素。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汉字的四声是汉字的组成部分,其变化有区别字义的作用。

而其它很多语言,如英语,是无声调的语言,语调不属于单词的组成部分,语调的变化能改变说话人的态度,而不能改变词义。

因此,以这些语言为母语的人在记汉字时总是不自觉地忽略汉字的声调,因而他们读出来的汉语句子带有浓厚的母语语调特征,这是必须重视的问题。

汉语节奏同世界上其它许多语言也相差甚远。

如英语,多音节词有的有一个重音,有的多一个次重音,与汉语—字一音节不同。

根据英语节奏和重音的特点,有的单词在句子中失去重音,即没有句重音。

有句重音的音节读得重,读得清晰,占的时间长一些。

而弱读音节则相反。

汉语节奏不那么明显,在外国人听了就好像打机关枪一样。

中国人听英语,觉得很多音节一带而过,听不清楚,而外国人听中文却觉得听每一字都必须仔细听,很累,很紧张。

汉语中有轻音,读起来比其它音节短而轻,这与英语中的弱读音节很相似。

但要注意轻音前一个音节的声调。

英语民族总是习于使用降调。

他们读“豆腐” (doufu)没问题,却把“哥哥”(gege)读成gege。

在教授汉语声母和韵母的发音时,将它同学员的母语的音素比较有助于学员更好地掌握发音要领。

以英语为例,中国学生学英语时发不好的音,英语民族在学习对应的汉语音素时同样有困难。

集中体现在j,q,x,zh,ch,sh,r几个音上。

详细解释舌位,反复比较,是教好汉语拼音声母的重要途径。

汉语拼音中的韵母与英语元音相比较显得更极端,即前元音更靠前,后元音更靠后,英语元音比较靠中。

英语民族在读汉语的“米”时可能读作/mI/,就是一例。

虽然不同语言有不同的音位系统,发音不准会影响正确的表达,但在学习初期不能求全责备,因为这将增加外国人的畏难情绪。

由于汉语与其母语的差异,要让他们马上学到地道的汉语发音是不现实的。

想一想广东人说的普通话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

四、汉语语法教学如果说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法则是语言大厦的结构方式。

企图靠背诵一个一个的词和句子来学习某一种语言的整体,显然是一种注定要失败的方法,甚至连年幼的儿童也办不到[2]。

成年人学外语,语法应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与语言材料的积累、句型的学习与操练相比,它又只是一种辅助手段。

语法是人类思维长期抽象化工作的成果,是人类思维所获得的巨大成功的指标。

“语法把词和句子加以抽象化,而不管它的具体内容……”[3]这就是语法的抽象性。

掌握好一个抽象的句子结构,在此基础上可以造出无数个合乎语法的句子,这是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教学的目的。

语法的稳固性是由其抽象性产生的。

语法是无数具体句型提炼出来的高度概括性的规则,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在短时间内同时改变这无数的句子结构是不可能的。

但也不是说语法是永恒不变的。

如传统英语语法认为“Heistallerthanme.”是错误的,但现代英语语法却加以认可,因为它广泛存在于英语民族,尤其是美国人的口语中。

只有在“小心谨慎的谈话中,特别是陌生人或妇女之间,为着要防备别人的批评,才常用he,I之类”[4]。

现代汉语中,“时不我待”之类的结构已不多见。

第二是语法具有民族性。

英语民族学汉语对量词感到头疼,就是因为英语里没有量词这一词类。

对外汉语教学中应注意把学员母语语法同汉语语法加以比较。

不少学员还是在小学时学的本族语语法,现在几乎忘了,有必要帮助他们复习自己母语语法的一些基本知识。

从这个角度说,一个好的汉语教师不一定能胜任对外汉语教学。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目前大多数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原来都是外语教师。

第三是语法既有个性,也有共性。

对外汉语教学教师都很重视语言的个性,经常比较不同的语言的句子结构,这无疑是很有必要的。

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不同的语言虽有各自独特的语法体系,但人类用来交流信息、表达情感的载体———语言———其深层结构都是相同的。

了解各种语法的共性,与了解各种语法的个性一样重要。

比如汉语的基本句型“主———谓———宾”、“主———系———表”与英语就大致相同。

强调语言的共性,不但能帮助学习者解决畏难情绪,还能提高学习效率。

五、汉文化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中,语音教学解决的是说得漂亮不漂亮的问题,语法教学解决的是说得对不对的问题,功能教学要解决的是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的问题,文化教学要解决的则是”中国人为什么这么说”和“这么说的含义是什么”的问题[5]。

从广义来说,重视学员母语与汉语的特征也属于文化教学内容,是民族文化的反映。

尤其汉语的汉字和词法、句法本身是汉文化的载体,又是汉文化的体现,汉字的表义性,使它成为了汉民族的一种“认识能力”。

词法、句法中的民族情感、习俗、“言外之意”等反映,是准确地理解和表达汉语的需要,也颇具趣味性,能引发学习兴趣,应当“雪中送炭”。

至于“知识文化”,即语言的承载物,将涉及学习者工作、学习的专业内容,适时给予指点、引路,让他们自己努力,提高语言修养,作为“锦上绣花”,也是必要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