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民间刺绣艺术
《论衡》中记: “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 是凤,龙凤呈祥,属湘绣风格。在民间,很 ”
还有专门替人做衣裙、 弓鞋的新婚妇女。 大 、净峰、山霞一带。主要集中在妇女服 绣实物有战国长沙楚墓出土的凤纹绣残片。 裙,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各国 品可以装裱成卷轴册页,如书画作品一般, 州古称“刺桐”
绣鞋、 荷包、 佩饰、 帐幔、 佛 汉民族与闽越族的第一次融合。两晋期间, 日用品有服装、
望姐妹、双亲能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 文化的一大发明, 边沿做钉线或盘金处理, 多用于服饰和 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诗经》 上,
有两只上扬的鸟头, 这两只鸟头代表鸱鸪鸟。 为斑布者, 皆批似草之木棉也。宋代以后才 ” 鸱鸪飞高高,囝仔中状元,鸱鸪飞低低,囝 仔做老爸。这里充分体现出父母家人对小孩 ” 为官、 成人的较高期望值, 以及闽南人吃苦 绢,有绡、纱、缟、纨等,是没有花纹 的平纹织品。 罗, 《南越志》 “婆罗” 作 : “南诏诸蛮不
闽南刺绣多象形于自然界的存在物象, 通过提炼、加工、升华演变为刺绣样式,启 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泉州惠东 服饰刺绣最为代表, 主要分布在崇武、 、 小 饰的衣裙、头巾、袖套、绣鞋和童帽、腰饰 及其他佩饰上。 如百褶裙 (惠安崇武) :红色 的绫绸布上一褶一褶具有伸缩的弹性, 长方 形地方为蓝绫绸。 在红绫的褶纹上, 贴绣有 类似矮瓶子的布形,上面有金线、绿线、粉 红色线绣成的精巧图形, 瓶颈两端并缀上两 条须丝,晃荡摇摆。另外,在长方形蓝绫布 上,刺绣有金线的蝴蝶、菊花、石榴、梅花 等图案。兜肚(惠安山霞) :民间早期内衣, 系在胸腹上的贴身衣物。小孩以红色为主, 中年则用白、 绿等色, 清、 老年则用黑色布, 其上都绣有各种样式, 如蝙蝠 (福)鹿 、 (禄) 、 龟或寿字(寿)等图案,未婚女子则中间常 扣上铜线一枚, 以期盼姻缘由此而生, 找到 好老婆或好夫婿。 偶尔出现戏曲人物或劳作 人物样式,如耕作、捕鱼等,其独特的民俗 生活方式展示了对美好的理想生活追求和儒 家尊崇的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闽南地区山民依山聚居,渔民靠海为 生, 对山区、 海洋环境的生存理解与超自然 信仰崇拜是其文化依赖的重要根据。 我们可 从自然物象与地理环境分析闽南服饰刺绣色 彩。如红色 (取象太阳、鲜花) 黄色 、 (取象 色(取象树木、 花草) 、黑色 (取象滩土、 黑
闽南有谚语说: “鸱鸪飞上天, 囝仔快做官, 由东南福建、 广东普及到江南和中原一带。 堂、民居大厅前的装饰彩挂“彩眉”为传统
耐劳、勤俭持家的品质和老实苦干的性格。 养蚕,唯收婆罗木子中白絮,纫为丝,织为 遇到节庆喜宴时, 小孩的头上也都带上帽子。 辐, 名沙罗笼段。 其特点是用绞经方法。 ” 有 在小孩出生满四个月, 婆家通常要送衣着绣 方孔的叫纱罗, 有花纺的叫花罗。 宋代黄升 饰之类给小孩做“头尾” ,如红衣裤、兜肚、 墓出土有“四下合如意”的花罗。绫,斜纹 虎仔帽等。 虎仔帽形如虎头, 帽前饰金银像。 地上起斜纹花的织物。 小孩满月时有满月帽, 帽状如碗, 常绣有万 字形。 俗语说 “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 闽 , 南宗教信仰以儒、释、道三教为主。民间诸 城隍、七娘妈、夫人妈、保生大帝等诸神普 度生日, 盛行挂香、 过炉的隆重仪式和民俗 性的 “游境”这些仪式场面和祭祀活动成为 。 土布, 所谓土布是指民间大量使用的织 物, 以棉布为最多。 闽南各地几乎处处有棉 织布。 澎湖厅志云 “男女衣着, : 悉用布素……
助针法使用。 ④圈金绣 也称 : “包金线” 钉 “ 、 金”用极薄的金箔裁成宽一至二分的窄条, , 缠绕在丝线上, 形成圆柱形的综线。 圈金法 只限于圈画纹样的轮廓, 内部针法随意, 常 见的有圈金打籽绣、 平针绣、 纳纱绣、 摘绫 绣。 如果用圈金的方法铺陈块面, 就叫平金 绣或盘金绣, 盘金绣是平金绣的简化。 ⑤包 花绣:也称堆花、 贴花, 纹样高凸叠摞, 浮 雕感极强, 做法是用各种颜色的缎、 绫 绢、 等织物剪裁成型,包衬棉花、缝缀在布料 佩饰小品;福州南宋黄升墓中已见贴花绣, 块面鲜明, 色泽对比浓艳。 ⑥堆绣:也称浮 雕绣, 质地厚重, 金碧辉煌, 日常用品大多 用于装饰、 戏服、 堂彩等, 以挂于庙宇、 祠 代表产品。 闽南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气候、 悠久 的历史和多元文化的融合, 使闽南传统服饰 刺绣艺术发展成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刺绣体 系, 并成为中国南方刺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 分。 《左传》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服饰刺绣,堪称最具 有华夏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手工艺之一。 闽 南刺绣虽没有苏绣图案秀丽、 色彩淡雅、 线 条明快、针法活泼、绣工严谨的风格,却有 自身具有的爽朗明快、 质朴大方风格;虽没 有粤绣自然工整、构图饱满、色彩华丽、对 比强烈的绣面风格, 却有构图疏朗有序、 色 刺绣工艺蕴涵着精湛的技术与丰富的知识, 更负载着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 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 继承发展刺绣艺术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新的历史时期, 闽 南刺绣艺术面临现代市场经济的冲击, 从业 队伍人才匮乏, 素质偏低, 行业政策不力, 技 艺传承困难。 这就需要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实行与相关产业的 合理配套及给予其发展的优惠政策, 规划适 合闽南刺绣艺术发展的整体框架。 因为, 保 护与发展闽南服饰刺绣艺术, 对于充分体现 闽南文化主体意识与多样化, 提升闽南文化 有深远意义。
来布质线料的互相应用与综合。 麻葛, 古代将麻葛称作 “布” 尔雅》麻 《 。 “ 葛曰布” 。多为百姓庶民服用,故称“布 衣” 麻主要有:大麻、 。 苎麻。 《吴越春秋》 有 战国时越王勾践为了进贡吴国而提倡织葛布 的记述。 越王曰: “吴王好服之离体。 吾欲采 葛,使女工织细布献之。群臣曰,善!乃使 国中男女入山采葛, 以作黄丝之布……” 越 王乃使大夫种索葛布十万。 丝, 多取自江南一带, 是中国纺织技术 有关丝的描述如 “丝衣其 载弁俅俅” …… 棉, 《南越志》 所谓: “桂洲出古终藤, 结 实如毳, 核如穆 , 汉其出核, 纺如丝棉, 染
此, 闽南民间刺绣工艺在消化其母体元素中, 中心,上为三星拱照,左右松竹、牡丹、灵
式八仙祝寿并列为连环画装饰。 八位神仙各 “日、 星辰、 龙、 月、 山、 华虫作缋, 宗彝、 藻
艺术理论
2008・ 10 美术大观
成人礼、婚庆、祝寿、七夕、端午、除夕等 传统节日。 七巧节期间, 民间士人多拜魁星 爷,认为该神主仕途,有时也拜武文昌,包 括魁星、 文星、 朱文神君、 吕洞宾、 关公, 祈 求五子夺魁、状元及第、马上封侯。由此可 见, 其来源于天体星辰崇拜, 属万物有灵论 和自然崇拜的范畴。广为流传的民间乞巧 歌: “乞手巧, 乞貌巧, 乞心通, 乞颜容。 乞 我爹娘千百岁, 乞我姊妹千万年。反映乞巧 ” 活动是妇女们追求心灵手巧, 美丽迷人, 期 在众多的节日喜庆祭祀仪式中, 服饰刺绣艺 术大显身手, 无处不在。 如童帽 (泉州鲤城) : 红布底绣上花草,中间还有一个寿字, 两边
ART PANOR
Folk Embroidery in South Fujian
文 / 孙宏图
刺绣,俗称“绣花”“扎花”“女红” 以看出每一片绣物上绣有精美的花草鸟兽, 洋亲和力,疏密有序,厚重大方,适合闽南 、 、 , 是以针引彩色丝线在丝帛织品上穿刺造型样 施以金线工艺,为苏绣方法。绣鞋(漳州龙 人羡耀的传统礼仪“体面”方式。 式。 早在先秦文献中就有不少的记载。考工 《 记・画缋》云: “五彩备谓之绣。 ”汉代王充 说明了齐地刺绣的普及。 目前所见最早的刺 刺绣工艺的发展, 从开始到隋唐五代, 大都 属于实用的范围。 宋时, 已经沿着日用性绣 品和欣赏性绣品两大绣品方面并存发展。 部 分作品从实用走向艺术欣赏, 也就是说它不 再只是单纯的作为衣饰附属品, 不仅是家具 上的饰物, 而且也模仿名人书画作品, 它把 刺绣工艺推进到另一新的领域。 这类刺绣作 大大提高了刺绣工艺的地位。 明清两代, 丝 织业发展繁荣, 其品种之丰富, 针法工艺之 精美为世人所惊叹。自古以来,厦、泉、漳 三地习称 “闽南”位于福建沿海的晋江流域 , 和九龙江流域, 在地理上相邻, 同风同俗。 服 饰刺绣理所当然成为其体现区域文化精神的 重要民间工艺。 一、 多元的文化融合 1.中原汉文化与区域文化 汉至三国时, 中原政权征服闽越, 出现 “永嘉之乱, 衣冠南渡时, 如闽者八族” 带来 了中原先进文化的劳动技术。 唐末至五代, 王 潮、 王审知入闽, 闽越族与山越族汉化步伐 加快, 远超于两晋及陈元光征闽入漳阶段。 这 一时期, 中原刺绣文化正经历着自己的成长 过程, 刺绣艺术扩大了应用范围, 已形成专 业阶段,技艺水平得到相应的提高。 闽越族与山越族的汉化与自身山海联姻 的联系直接由模糊而清晰, 并逐渐形成以武 夷山、 福州地区为中心的闽绣母体文化。 因 不仅形成自身的区域性刺绣艺术特点, 同时 广受苏绣、瓯绣、湘绣、粤绣等周边区域刺 绣艺术影响。 (泉州晋江) 云肩 :民间或称云 佩, 披在上衣的两肩上。 这种披肩由十八或 二十片如莲花瓣的绣物围绕颈项, 莲花瓣下 还承垫着五片较大的云头形绣物, 前后各两 条剑带, 前后正中央悬有连串银制图饰。 可
安) :系两条鱼,鱼意吉祥,指年年有余。 阳光、沙滩) 、蓝色(取象天空、海洋) 、绿 线, 鱼翅另外绣成再缝贴上。 鱼眼睛特大, 整 夜)等色彩取象,不仅传达了直爽鲜明、绚 条鱼往上翻跃,含有鲤鱼跃龙门之意。前、 丽简朴的自然性视觉刺绣观感, 而且促使其 后、中各垂有线须,立体挂饰,具有浓厚的 海洋情结。 (厦门同安) 寿屏 :以四蝠供寿为 芝、鹤、鹿相映,下为鱼跃龙门,左右双龙 戏珠,特别精彩的是“大寿字”两旁以对联 执法宝,脚踏海虾、海蟹、海龟、章鱼、鲢 鱼等水生物。乘风破浪,悠然自得,趣味横 生。红绸为地,喜庆吉祥,锁绣、盘金、堆 绣针法三结合, 具有较强的刺绣浮雕感与海 成为亚热带地理特征的刺绣色彩。 当然, 还 有不可或缺的中原母体文化色彩与区域文化 色彩的综合应用。 二、 民俗节日与宗教文化 古代帝王祭祀天地时所穿的礼服上有 火、 粉米、 黼黻, 绣以五彩” 十二章衮服。 汉 时 “衣绣衣, 杖斧, 分部逐捕, 刺史以下皆伏 诛” 绣衣成为权力和等级制度的象征。 , 在岁 时节令与人生礼仪中, 闽南盛行满月、 周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