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指导作文题目的分析
听,是对世界的感知。
听,是对人生的观照。
听,是对心灵的抚慰。
听,是对未知的寻找。
请以“听”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③不少于800字。
写作有两种。
一种是不被限制的,没有题目,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你想怎样写就怎样写,这种叫做自由写作;一种是被限制的,有规定的题目,你必须根据题目的要求来写,要套着脚镣跳舞。
平时的写作训练,考场上的作文,都属于后一种。
写这种作文,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对题目展开有效的分析。
分析作文题目,不是“写”,而是“想”。
我经常说,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想出来的;不是你写不出,而是你想不到。
“想”是最关键的,因为只有想到了,才写得出。
你不可能写出你想不到的东西,是不是?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你的思考到位了,表达也就跟着到位了——如果你的语言能力不是太馊的话。
那么,如何分析作文题目呢?下面我讲四个要点,来说明分析题目时的思维活动。
为了避免过于抽象,我将主要结合“听”这个话题作文来谈。
第一,分析话题关键词的内涵:“听”是什么?
任何作文题,无论是怎样的命题形式,管他是标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本质上都是“话题”作文。
任何作文,都在围绕着某个核心的话题在谈。
能标示这个核心话题的词语,就是我这里所说的“话题关键词”。
审题立意要准确,第一步当然是厘清话题关键词。
有的题目中的关键词,词义明确,没有歧义,例如“坚强”、“诚信”、“常识”;有的题目中,关键词语的意思比较隐晦,如“提篮春光看妈妈”,“春光”显然具有隐喻义,你需要把“春光”这个喻体的本体揪出来。
无论关键词的词义是明确的还是隐晦的,都需要审慎地确定关键词的内涵。
作为写作的基本立足点,这个核心概念,显然是需要界定的。
即使关键词的词义是明确的,在审题的时
候,你仍然需要细心地确定它的内涵。
例如“诚信”,这个词的词义看起来是明确的,但一旦粗心,仍有可能犯错。
从词语的基本内涵分析,诚信包括“诚实”和“守信”两个方面。
“诚”和“信”,这两个方面是有区别的——“诚实”是就一个人的自身品德而言,“守信”是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言。
所以如果含含糊糊谈诚实,而不关联到讲信用来写,就有可能出现偏差。
“诚实”并不完全等于“诚信”。
“诚实”的定义是:一个人的形之于外的言行,与他自己内心的思想具有一致性。
据此可知,“诚实”与他人无关,但“守信”必须是与别人有关的。
如果你的作文,只是大谈我们要诚实而不要虚伪,就与题意有所偏离了。
我可以告诉你,“真小人”也是诚实的,是言行一致的。
真小人的特点就是“真”,他一点也不虚伪,他说要翻脸便翻脸,他说不守信就不守信,诚实倒是诚实了,但这是诚信吗?
同样地,如果你只是注意到“信”,也不行。
什么是“信”?“信”就是信用,也就是能够履行跟人约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
“信”是放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定义的。
“信”是不是一定是“诚”的呢?不见得。
有些奸猾之徒,不诚实坦白,但也能够履行跟人约定的事情,从而取得他人的信任。
比如一个商人,未必诚实;但他与别人做生意却能守信,因为他知道,守信是值得的,不守信将会导致自身的商业利益的损失和商业机会的流失。
所以,“诚信”这个作文题目中,“诚”“信”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写这个题目,就得既要写“诚”,也要写“信”。
“诚”“信”都要兼顾。
同学们练习作文的时候,常常为想不出好题目而苦恼,那么,请你在给文章标题的时候,注意四要四不要:
一、要切合文章的思想内容,不要“题不对文”。
比如你想记一场精彩的足球赛,而文章的题目却叫《小球迷×××》,以记事为主变成以写人为主,这就叫“题不对文”,转移了“中心”。
二、要具体,有内容,不要空泛,华而不实。
比如同样是表达同学们发奋读书这一主题的文章,《我爱读书》、《书伴我成长》就比《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要爱书》好一些,前
者具体,后者空洞。
三、要醒目,有新意,能引人入胜,不要老一套,一般化,照抄照搬。
比如同样是写热爱家乡的作文,《童话世界--七星岩》就比《我爱七星岩》形象;《在先烈浴血战斗过的土地上》就比《我爱家乡的土地》有特点;《猎熊》就比《深山打猎》醒目。
四、要精练,不要累赘。
鲁迅先生给文章起题目就非常讲究,如《药》、《祝福》、《一件小事》、《风波》等,短而精,简洁而意味深长。
有些同学担心文章标题字数太少说不明白,就硬把题目拉长,如《藏在我心灵深处的一件难忘的事》,拖泥带水,啰里啰嗦,可以改为《一件难忘的事》或《难忘一事》。
总之,给文章起标题要力求鲜明、确切、醒目、简洁、活泼、有内容、有新意。
至于究竟怎样来给文章起题目,还是应该根据文章的需要来决定,并没有固定的格式。
写人记事,写景抒情,咏物状物,不同的体裁,不同的文章,各有特色,不要用一个框框去套,否则就容易雷同。
我们写文章往往有这样的体会:有时先有题目后写文章(如命题作文),有时先有文章后起题目,这就要仔细琢磨,反复比较,想一想用什么题目更引人注目,更有新意。
比如,《日记的秘密》就比《她的日记》更能产生一种诱人的魅力。
第二,内涵的确认和具体化:“听”有哪些具体表现?
对关键词进行了界定,但这个界定是抽象的。
只有把抽象的界定与具体现象联系起来,抽象的内涵被具体的现象印证或确认,它的意义才能更清晰地浮现出来。
以本题为例,就是对自己提这样一个问题:“听”有哪些具体表现?换句话说,就是问我们自己:存在哪些在具体的场景中的“听”?
一开始,你可能只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产生如下联想:
1.属于生活经验的一些生活现象,如:听别人的言语;听音乐;听风声雨声;听雨打芭蕉;听潮起潮落;听老师批评;听同学议论;听街头汽车声……
2.属于知识背景的一些与话题相关的零碎的词语,或一些惯听的短语,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闭目塞听、充耳不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