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脊柱基本影像解剖

脊柱基本影像解剖


第二章 脊柱与脊髓断面影像解剖
第一节 横断层面影像解剖
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上下的透明软 骨终板和Sharpey纤维构成
正常椎间盘呈均匀一致的软组织密度影, CT值为80-120Hu,密度低于椎体, CT不 能区分髓核、纤维环
椎间盘
韧带: 前纵韧带:正常不显影 后纵韧带 黄韧带: 节段性位于椎弓板之间,横断面呈 “V”字形,正常厚度为3-5mm 棘上韧带 棘间韧带 横突间韧带
分度标准:
Ⅰ度:椎间盘膨出不超过椎体后缘2mm, 硬膜囊前脂肪间隙存在或无明显改变者, 为椎间盘的正常活动范围,属正常变化。 Ⅱ度:椎间盘膨出超过2mm,硬膜囊前脂 肪间隙消失,而硬膜囊无明显受压变形者。 Ⅲ度:椎间盘膨出超2mm,硬膜囊前脂肪 间隙消失,并压迫硬膜囊,但神经根无明显受 压变形者。 Ⅳ度:椎间盘膨出超2mm,压迫硬膜囊、 并压迫神经根者、腰4-5椎间盘层面
椎间盘的形态与邻近椎体一致,后缘微凹。椎间盘 侧后方为椎间孔,孔内见硬膜外静脉和脂肪,孔的 外侧见第4腰神经斜向外侧走行。椎间空后方可见 腰4-5椎间关节,关节面呈浅弧形,从前内斜向后 外方。关节前部为腰5上关节突,后为腰4下关节突。 下关节突与椎板相延续,椎板前方见条状的黄韧带 附着 。
颈5椎体
横突孔
棘突
3、颈5椎间孔上部层面
显示颈5至颈6椎间孔的上部。椎体形态及硬脊 膜囊、 硬膜外腔及脊髓的形态与上一层面相同。 骨性椎管不完 整,前方为椎体,侧后方为椎板。 椎板的前端与第5颈椎 下关节突相连,关节突关 节与椎体后外缘之间的间隙为椎 间孔的上部。 脊神经根经椎间孔向前外方行走。
显示第4、5腰椎间孔的上部。椎管呈不完全的环状结构。椎 体呈椭圆形,后缘平滑微凹。椎体后外侧与第4腰椎下关节 突之间为椎间孔,内见腰4脊神经的后根神经节,神经节的 内侧为硬膜外静脉。第4腰椎下关节突前方有黄韧带附着, 后方与椎板相延续。两侧椎板在中线汇合处后方见棘突。硬 脊膜囊前缘平直,囊内见散在点状的马尾神经根位于终丝周 围。硬脊膜外脂肪在椎间孔处和硬脊膜前、后方最为丰富, 两侧有粗大的腰大肌。
正常椎间盘呈均匀一致的软组织密度 影,CT值为80-120Hu 正常椎间盘与脊神经之间有一层低密度 脂肪垫分界,硬脊膜囊前缘平直
钩椎关节
硬脊膜囊外脂肪间隙
C5-6椎间盘
横突
椎间关节突关节
颈髓
黄韧带
5、胸8椎体层面
显示胸8完整的椎管。椎体前缘凸出与纵隔相邻, 后缘凹陷。椎体内见“Y”形的椎基静脉影。椎弓根自椎 体上部垂直向后伸出,与椎板相连。椎板短而宽,向内 后方斜行,于中线处汇合,汇合向后伸出第8胸椎棘 突。 横突自关节块向后外方伸出,与第9肋骨并行,横 突末 端的前外侧面有肋凹,与肋骨形成肋横突关节。胸椎椎 管近似圆形,胸髓断面呈圆形,位于蛛 网膜下腔正中 稍偏前。脊髓两侧可见脊神经的前根和后根。硬脊膜囊 前方有椎内静脉丛。
£软骨结节
腰椎后缘软骨结节是椎间盘组织经终板疝入椎 体后缘松质骨内,使腰椎后缘小骨块突入椎管, 致椎管狭窄及压迫脊神经根的一种疾病。 病理证实除骨块外均系透明软骨和退变的椎间 盘组织。MRI检查T1WI及T2WI均显示病变椎 体后下缘低信号改变,压迫硬膜囊及神经根。 CT诊断依据::椎体后缘类圆形多囊状或不规 则形的骨缺损,密度与椎间盘相似,周围有反 应性硬化带,骨块后缘与突出的腰椎间盘后缘 在CT扫描下显示一致,说明骨块是伴随椎间 盘同时向椎管内突出的,CT能显示骨块突入 椎管对硬膜囊及神经根挤压情况及中央椎管、 神经根管狭窄情况。
4、颈5~6椎间盘层面
椎间盘的前方见颈5椎体的前下缘,后方见颈6 椎体的后上缘,两侧见颈6椎体的钩突,钩突后外 方为椎间孔,椎间盘的后缘是颈5~6的关节突关 节,颈6椎体的上关节突位于前方,颈5椎体的下 关节突位于后方。椎间孔内充满脂肪,其中有神 经根影。
颈椎前曲,椎间盘前部较后部稍厚,后 外侧受到钩突的限制,椎间盘的边缘和 相邻椎体的边缘一致 第3-7颈椎体上面侧缘的椎体钩突,与上 位椎体的前后唇缘相接,形成钩椎关节, 又称Luschka关节 颈椎横突孔内有椎动静脉穿行
侧隐窝与 脊神经根 硬脊膜囊
椎间孔
黄韧带
腰椎侧隐窝是椎管两侧的延伸部,是容纳 脊神经的通道,当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后髓 核突出,尤其侧方突出,可直接压迫神经 根,并将神经根压向本已狭窄的侧隐窝, 从而加重神经根的卡压损害,临床症状往 往较单纯LDH严重且顽固。
侧隐窝与 脊神经根
侧隐窝与 脊神经根
椎间盘 椎间孔与 脊神经根
6、腰1椎体层面
通过腰1椎体的中部及椎弓根。椎管呈完整 的环状骨结构,其内腰髓亦呈圆形。椎体外形 较大,前缘圆隆,后缘平滑微凹,椎体内见“Y” 形椎基静脉影。椎体侧后方与椎弓根相连,在 椎弓根与椎板相连处见横突伸向外方,两椎板 汇合处见棘突伸向后方。
腰大肌
横突
椎基静脉管
神经根
椎弓板
棘突
硬膜囊
7、腰4-5椎间孔上部层面
椎间盘
椎间孔 上关节突 下关节突 椎弓板 关节突关节 神经根
椎管内脂肪
腰椎间盘膨出
腰椎间盘膨出(Lumber Disk Bulding LDB)是 指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髓核体积缩小,不能充盈 纤维环;失去弹性的纤维环承受的压力增加, 高度下降,纤维环周边膨出,椎间盘直经增 大,边缘超出椎体的边缘。在CT或MRI横断面 上显示较椎体周边超出1.6~2.3mm。 LDB表现为在椎体边缘之外出现对称的、规则 的环状软组织影。 一般是测量椎间盘超出椎体边缘的数值来分 度,如小于3mm为轻度,3~6mm为中度, 大于6mm为重度。
脊柱影像
骨骼
软组织
脂肪
脑脊液
气体
脂肪
椎间盘
椎间盘
骨骼
骨骼
第一章 脊柱与脊髓X线解 剖
第一节 平片
椎体、椎板、椎弓根、关节突、横突、棘突 椎间关节:相邻上下关节突构成的 下关节突在下一脊柱的上关节突的后 方,以保持脊柱的稳定,不向前滑 椎弓峡部:同一脊柱的上下关节突之间 椎弓板由椎弓根向后内方延续,并与中 线联合成棘突
椎间孔前为椎体,后为椎小关节,上下为椎 弓根,内与侧隐窝相连,有脊神经根通过。 侧隐窝:向下外续于椎间孔,有脊神经经过 前壁为椎体后外缘 后壁为上关节突前面与黄韧带 外界为椎弓根 正常前后径为3-5mm,<3 mm侧隐窝狭窄 >5mm,肯定不狭窄
椎间孔
椎体
硬脊膜囊外脂肪间隙
椎弓根
神经根
(3)神经根湮没:由于神经根与突出的髓核为等密 度,所以在后外侧型突出时,髓核与神经根两 者难以区别,此称为神经根湮没。 (4)碎块形成、滑移:椎间盘纤维环完全破裂则 突出的髓核可断裂,穿过并沿后纵韧带边缘进 入硬膜外间隙,游离于突出节段的上下方椎管 内。碎块大小约5~15mm,形状不规则,部份 边缘光整呈卵圆形。碎块在椎管的硬膜外疏松 脂肪间隙内可产生滑移,滑移的距离一般不超 过20mm。

椎间盘突出
椎间盘突出又称椎间盘疝,最多发生于腰 部,其次是颈部,胸部极少。腰椎间盘突 出90%发生在L4~5和L5~S1。依突出组织 的类型不同,分为纤维环和髓核突出。 在一定的诱因作用下,如反复的损伤或一 定量的冲击力使压缩载荷的力度加大,髓 核便通过纤维环薄弱处,尤其是退变的裂 隙或断裂处疝出。
据椎间盘突出部位分为: 中央型、旁中央型、 椎间孔型、椎间孔外侧型 ; 椎间盘脱出的特殊类型:纵向型 中央型:许莫氏结节 边缘型:椎体后缘软骨结节
£髓核脱水变硬,在垂直外力的作用下, 通过变薄的终板突入椎体,形成Schmorl 结节或是椎间盘组织断裂的软骨板向上、 下方向疝入椎体形成的软骨结节
L1-2至L4-5的椎间盘形态大致相似,呈 肾形,后缘年轻人稍凹,凹陷部与后纵 韧带走行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后缘 可变得平直; 正常L5-S1椎间盘的后缘较平直,并可轻 微膨出; 椎间盘由髓核和纤维环组成,略高于软组织 密度影,CT值为80~120HU,CT不能区分髓 核和纤维环; 黄韧带厚约2~4mm,超过5mm为肥厚; 正常小关节面光滑、完整,关节间隙为 2~4mm。
(5)钙化:少数病例突出的髓核中可见钙化,钙 化灶可为一 个或数个,形状呈圆点状或密度 不均匀的不规则形,CT值一 般大于120HU。 (6)许莫氏结节:是椎间盘组织断裂的软骨板向 上、下方向疝入椎体内形成的软骨结节,为 腰椎间盘脱出的一个类型(纵向脱出)。分为 中央型和边缘型。中央型位于椎体上缘或下 缘的中1/3部,呈单发或多发,表现为类圆形 或不规则形的低密度灶,周围是宽窄不一的 硬化带;边缘型位于椎体上、下的后缘,病灶 呈类圆形或多环形,周边骨质硬化,结节的骨 性后壁呈弧形凸入椎管,后壁与椎体相连或不连
前弓
横韧带
后弓
侧块
横突孔
钩突
2、颈5椎弓层面
显示颈5完整的椎管。椎管由前方的椎体、 侧方的椎弓根和后方的椎板围成,呈尖端向后的 三角形。关节块由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构成,连 接椎弓根与椎板。两侧椎板在中线处呈钝角相连 接。从连接处可见颈5棘突斜向后下方,呈分叉状。 椎体与关节块的外侧为横突,其根部有横突孔, 内有椎动、静脉通过。椎管内可见颈髓。
颈椎钩突:第3~7颈椎体上缘两侧斜向外上
方的致密小突起,与上位椎体后外下缘构 成钩椎关节,又称Luschka关节
终板:椎体上下缘致密线状影,其间的
透亮间隙为椎间隙,是椎间盘的投影 椎管:椎体后方,纵行半透明区 椎间孔:相邻椎弓根、椎体、关节突和 椎间盘之间,颈椎在斜位清楚,胸腰椎在 侧位清楚
Luschka关节
腰椎间盘突出的CT表现
1、直接征象:自椎间盘向后局限性突起的高密度软 组织块影,由于椎间盘纤维环放射状撕裂、退变, 在该处形成薄弱点,造成髓核在该处突出而形成。 软组织块影大多数呈丘状、新月形或半圆形突入 椎管内,轮廓多不规则,基底部与椎间盘组织相 连,CT值60~100HU左右。 2、间接征象: (1)硬脊膜囊受压、变形、移位:偏侧型突出绝大 多数存在不同程度的硬膜囊受压 ,呈刀削状变形。 (2)神经根肿胀、受压移位:神经根肿胀为水肿所 致,神经根受髓核推挤时可向内、外后方移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