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杜牧,字牧之,京兆人也。
善属文。
初未第,来东都,时主司侍郎为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策蹇进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①。
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②杜牧《阿房官赋》。
其人,王佐才也。
”因出卷,措笏朗诵之,郾大加赏。
曰:“请公与状头!”郾曰:“已得人矣。
”曰:“不得,即请第五人。
更否,则请以赋见还!”辞容激厉。
郾曰;“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
”后又举贤良方正科。
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
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
拜侍御史,累迁左补阙,历黄、池、睦三州刺史,以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
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
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多焚所为文章。
诗情豪迈,语率惊人。
识者以拟杜甫,故称“大杜”、“小杜”以别之。
(《唐才子传·杜牧》,有删改)【注】①薄施尘露:效绵薄之力。
尘露,比喻微小的贡献。
②进士:唐代凡参加礼部考试者均称“进士”。
1.选出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杜牧……善属文。
(阅读分析文章)B.侍郎以峻德伟望。
(德高望重)C.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
(眉飞色舞,拍手称快)D.更否,则请以赋见还!(还觉得不行的话)2.选出对加粗字理解正确的一项()①侍郎以峻德伟望②则请以赋见还③然敬依所教④多焚所为文章A.①②同,③④异。
B.①②同,③④同。
C.①②异,③④同。
D.①②异,③④异。
3.选出译文不正确的一项()A.时主司侍郎为崔郾(当时主考官是侍郎崔郾)B.其人,王佐才也(这个人是能辅佐君王的大才子)C.以考功郎中知制诰(以考功郎中的身份负责起草诏令)D.识者以拟杜甫(认识他的人说他长得很像杜甫)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3分)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少与李甘李中敏宋邧善其通古今善处成败甘等不及也牧亦以疏直时无右援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叙,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
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
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
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
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①为意。
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始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
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
过亦不复省,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
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
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
长吉了不能读,欻②下榻叩头,言:“阿③弥老且病,贺不愿去。
”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
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
少之,长吉气绝。
常所居窗中,勃勃④有烟气,闻行车嘒管⑤之声。
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
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圃、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注]①程限:让人遵循的标准、规范。
②欻(xū):忽然。
③阿:母亲。
④勃勃:烟气向上的样子。
⑤嘒管:声音轻微的管乐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语长吉之事尢备备:详细B.过亦不复省省:察看C.长吉竟死竟:竟然D.帝独重之重:重视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为李长吉集叙为刎颈之交B.阿弥老且病吾今且报府C.天苍苍而高也吾尝终日而思D.闻行车嘒管之声欲诛有功之人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贺身体细瘦,二眉相通,手指很长,勤奋刻苦读书,写作速度很快。
B.李贺治学严谨,只要不是大醉或吊丧,他总在认真地修改平时的创作。
C.李贺也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曾向绯衣人使者叩头求饶免死。
D.李贺虽然才华出众,但却怀才不遇,一直未得到朝廷重用。
《杜牧的咏史诗》杜牧的咏史诗,立意高远,气魄宏大而又情致深浓,风格豪放。
首先,他在咏史诗中表现了卓绝过人的史识。
咏史诗是通过对某一历史事件的吟咏,对其作出新的评价与判断。
当然,这种评价与判断是诗的方式而不是史的方式,是活生生的形象显现,而不是干巴巴的抽象的概念推理,是有情有味有声有色感人至深的诗篇,而不是《东来博议》式的史论。
杜牧的咏史诗,不但有精彩的议论,而且不缺乏神韵,是其咏史诗感人至深的重要原因。
杜牧《题商山四皓庙一绝》云:“吕氏强梁嗣子柔,我与天性岂恩仇。
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
”商山四皓辅助太子刘盈登基一事,在一般诗人笔下都作为美谈出现,认为是奇功一件。
杜牧却不以为然,他认为由于刘盈柔弱,致使吕氏专权,给刘氏宗室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造成了政局的危险和混乱。
因而四皓恰恰是帮了刘氏的倒忙,这不仅在对四皓功过的评价上与传统观念大相径庭,而且是对重嫡庶长幼而轻个人素质的传统立嗣观念的质疑,表现出诗人独特的历史眼光与超凡的历史见解。
这首诗,表现了杜牧超卓的史识。
这是因为杜牧能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体现了他不同凡俗的政治见解。
精警的议论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诗人在对史事的咏叹中又带上了极浓厚的感情色彩,因此,他的咏史诗警拔凝练,并有深厚的韵味,富于艺术的感染力。
其次,表现出强烈的怀才不遇之感。
在封建社会怀才不遇是个普遍现象,这是由当时的社会制度所决定的。
因此表现怀才不遇的这类诗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它是对封建社会扼杀人才的批判与抗争。
如《感怀诗一首》、《洛中送冀处士东游》等。
试看他的《朱坡绝句三首》之一:“故国池塘倚御柳,江城三诏换鱼书。
贾生辞赋恨流落,祗向长沙住岁余。
”他在慨叹自己虽有贾谊之才,但遭遇连贾谊都不如,一生坎坷,故发之为诗,流露出强烈的怀才不遇之感。
再次,展现兴亡之感,怀古伤今,抒发盛世难再的惋惜和对时势的忧虑。
杜牧,独特的个性与社会的更加腐败、国家的更加衰亡决定他的感伤之气更浓,如杜牧的《题武关》:“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
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这前四句,诗人带着看似戏谑,实则悲愤的心情沉思着这一古老的历史,然后又转为一种沧桑之感:“山墙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最后两句:“今日神圣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诗人在这里表现的是一种矛盾的景象,既然是神圣一统,而非衰亡的楚国的那种情形,为何又要用给人以一种没落感的夕阳来作为衬托呢?再看《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前两句说得好象很轻松,很放达,但后两句,特别是“江海去”、“望昭陵”这两个意象,却给我们一个强烈的印象,诗人有满肚子的话要说,他渴望唐太宗的时候,他在憧憬地回忆那个天下清一、道不拾遗的仁政时代。
但这一切都已经过去,他只是怅然地眺望着那个前代英主永远安息的地方,什么也不想说。
杜牧抒写兴亡之感的还有《西江怀古》、《经古行宫》等,这一类诗大量存在。
因而,读他的咏史诗,可以感受到诗人强烈跳动的脉搏,可以感受到诗人从历史的回顾中审视唐代现实的那种揪心和沉痛的悲哀。
第四,强烈的现实性。
大多笔锋犀利,语含讥讽,对最高统治者腐化淫靡的生活作了尖刻的讽刺。
《台城曲二首》其一云:“整整复斜斜,隋堤簇晚沙。
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谁怜容足地,却羡井中蛙。
”第三句将敌军兵临城下,皇帝仍然淫乐的场面作了鲜明的对比,奇绝痛绝,嘲讽弥切。
再看最为有名的《过华清宫三绝句》中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将唐玄宗、杨贵妃荒淫误国的故事深刻地揭露出来了。
第五,注重意境创造和情感抒发,将深刻的思想与悠长的情韵融合在一起。
立意高深,形象鲜明,意境优美,情韵深长。
《题桃花夫人庙》也是画面对比鲜明的绝妙诗篇:“细腰宫里露新桃,脉脉无言几度春。
至竞息亡源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
”以绿珠的刚烈殉情反衬息夫人的忍辱求活苟且偷生。
后面两句谴责之论就在人面桃花默默无言这种意境中展开,让人丝毫不觉粗率浅露,相反让人感到诗的意境更深一层。
在两种形象的强烈反差对比中,表现了他对息夫人的鄙弃与斥责,虽然表现手法委婉含蓄,而诗人的感情十分强烈。
赵翼评此诗说:“以绿珠之死,形息夫人之不死,高下自见;而词语蕴藉,不露讥诮,尤得风人之旨耳!”总之,展示鲜明对比的历史画面,能以最省俭的笔墨,将其饱满丰富的感情,表现得痛快淋漓。
广义上的咏史诗从表现形式上说主要分为怀古和题咏古迹两种类型。
它(特别是怀古的)不同于纯咏史,主要在于它们的表达方式有所区别。
狭义咏史注重于史实本身的详述和议论,而怀古则侧重于从史实引起的联想、感慨,并且对古迹所在的现实氛围有所描写。
正因为杜牧把抒情、写景的艺术手法融进咏史诗中,使感性形象饱含浓郁的感情,形成带有理性意韵、韵致流动的意象,由这些意象交织而成的整体是一种情绪型的意境,渗透了诗人的情感和历史的深沉思索,而不纯粹是对自然界的模拟、描绘。
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使怀古与狭义咏史的界限消融在统一的艺术特征里了。
《杜牧传》答案1.A 2.C 3.D12.C(两个“以”,前为介词,表凭借;后为介词,把。
两个“所”均为代词,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断句答案: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少与李甘李中敏宋邧善/其通古今/善处成败/甘等不及也/牧亦以疏直/时无右援者(注意:对三处一分,“少与李甘/李中敏/宋邧善”一句中三个顿号可断可不断,不断不扣分,断对也不给分。
)〈李贺传参考答案》4.C【解析】竟:最终,最后。
5.D【解析】“之”都是定语,的;A替/成为;B并且/姑且、暂且;C并且/地,表修饰。
6.C【解析】“贪生怕死”有误,原文有“阿弥老且病,贺不愿去”应为孝顺,不忍去死。
【参考译文】京兆杜牧替李长吉集作序,描绘李长吉的奇特很是详尽,这就是世上流传的。
李长吉嫁入王家的姐姐,说起长吉的事来尤其详尽。
李长吉为人纤瘦,双眉相连,手指很长,能苦吟诗,能快速书写。
最先被昌黎人韩愈知道。
与长吉一起交游的,以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最为密切,长吉每天都与他们一同出游。
从没有先确立题目然后再写诗,如同他人按照法式连缀成篇那样,以符合作诗的规范为意。
他常常骑弱马,让一个小书童跟随,背着古锦囊,碰到有心得感受,立即写下来投入囊中。
等到晚上回来,他的母亲让婢女取囊中所有,见所写很多,就怨怒地说:“这个孩子要呕出心肝才算完吗?”说完就点灯,送上饭给长吉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