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高考作文备考资料:公筷篇(拿起公筷点亮文明)

2020高考作文备考资料:公筷篇(拿起公筷点亮文明)

2020高考作文备考资料:公筷篇(拿起公筷点亮文明)【地评线】东湖评论:公筷公勺分餐进食引领文明餐桌新“食”尚发布时间:2020年05月07日15:36 来源:荆楚网“公筷公勺”倡议一直是饮食文化的热点话题之一。

据媒体报道,近日11位疾控专家做了个实验,测试使用公筷和不使用公筷用餐后的细菌对比,分别使用“公筷”和“非公筷”菌落总数最大相差250倍。

而围桌共食又是中国家庭的不可或缺的饮食习惯,也在这种习惯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饮食文化,如何在传统文化和新兴倡议中寻求“平衡”,形成文明餐桌的新“食”尚,值得我们探讨。

中国人的饮食方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进程。

很长时间以来,围桌共食已成为普遍习惯,也是一种文化符号。

筷子是传统饮食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符号,逢年过节亲朋好友聚会,许多人都习惯以彼此夹菜的方式表达情感。

围桌共食中来回“穿梭”着筷子,这种场景虽然传递着情谊,但却极大增加了病菌传播的风险。

让餐桌文明推广行之有效并形成新兴的餐桌文化,离不开多方协作共同努力。

首先是政府要积极进行正面引导宣传。

杭州建德市制作公筷公勺地方标准,并制作“前端金色、后端绿色,尾部标注有地域文化品牌”的公筷供全市使用,取得了良好成果。

面对关系到公众卫生安全的“小事”,政府要拿出实际行动积极作为。

再者是要餐饮企业要成为分餐而食的推动者。

根据《餐饮业分餐制设施条件与服务规范》,各个餐饮企业要践行企业责任,在设施条件、服务规范、卫生条件等方面严格把关,为大众创造分餐饮食的基础设施条件,并引导人们养成正确的饮食观念。

多一双公筷、一个公勺,多一份放心安心。

公筷、公勺用起来,分餐进食搞起来,这些文明小节将为广大市民的健康提供更全面的安全保障。

每一位市民都可以从自己做起,通过每个人的努力,让“公筷意识”深入人心,让“分餐进食”成为文明标配,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彻底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评论】朋友,请用公筷来源:耒阳市融媒体中心发布时间:2020-05-08“多一双公筷,多一份安心。

”电视荧屏,报纸杂志,几乎所有媒体,都有这句宣传口号,提醒人们聚会、酒席、家庭就餐使用公筷。

全国有不少地方政府还发红头文件,要求人们就餐使用公筷,并告诉大家使用公筷,抗疫防病,有益于人们身体健康,是一种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

事实也是如此,餐桌上用公筷,让人放心多了。

提倡使用公筷,很有必要!然而,餐桌上使用公筷,这一项革故鼎新,却阻力重重。

据我所知,社会上不少人并未接受这个理念,没有这种自觉。

通过这场防疫宣传,聚餐使用公筷的虽多起来了,日益形成了习惯和风气,但也有人感到很不习惯,不愿使用公筷。

故我和朋友聚餐时,夹菜非常注意夹别人没有夹过的地方,喝汤凡是有人用筷子在汤里捞过菜吃,我就不喝了,大家都使用勺,我就喝。

我长年来就是这种习惯,注意饮食卫生。

因为自己家里早在3 0年前的20世纪80年代末,就餐夹菜就一律使用公筷。

当时,我刚卸甲还乡,在国企住房条件比较好,与家乡联系多了,来我家的朋友也多了,有时煮很多菜,一餐吃不完,剩下的怕不卫生就倒了。

夫人说,这样浪费太大,以后使用公筷夹菜,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从此,我家就形成了用公筷的习惯。

后来,我家又买了家用清毒柜,把洗好的碗筷进行消毒,这样用起来更放心。

说实话,当初我家使用公筷,让好多到我家吃饭的亲戚朋友不适应。

夫人老爸为此还吵了一架,他老对女儿发火道:“用什么公筷,你们这样做太过份了,是嫌弃客人,以后还有谁敢在你家吃饭!”夫人的老爸说的也是事实。

那时,凡到我家吃过饭的客人都感到这样有点怪怪的,好像是对客人不太礼貌。

故每有客人来我家吃饭,我们都耐心解释,告诉人家不是针对客人用公筷,我们自家老少平常吃饭都用公筷夹菜。

而且,我们为了让客人不生意见,在餐桌上放两双公筷,也不强求客人用公筷。

自己以身作则用公筷,讲究的客人一见就明白,主动用公筷夹菜。

曾经,我和有的同事讲过我家一直使用公筷情况。

同事也有保留意见,说酒店等公共场所使用公筷可以,但家庭没必要,如果家庭用公筷,亲戚朋友到你家吃饭,就会感到不舒服,你们家太讲究了!家庭使用公筷,看来确实是让人难以接受。

其实,餐桌上使用公筷,酒店、家庭都应如此。

使用公筷,是讲究卫生、讲究科学。

一家人吃饭,也要讲究饮食卫生。

因为吃饭时,筷子上总沾有唾液,唾液就带有病毒、滋生病毒。

自己的筷子在菜碗里夹菜无疑会把唾液带进菜碗里,有多少人吃饭,就会带进多少种唾液,别人吃你的唾液,你也吃了别人的唾液。

有点什么病毒,就会交叉感染,对谁都没有好处。

这个道理是很简单的,所以凡是聚餐,无论酒店和家庭,都应用公筷。

今春这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戴口罩是最有效的防控措施。

餐桌上使用公筷,与戴口罩异曲同工,也是防控疾病传染的科学有效方法。

聚餐用公筷,文明又科学。

餐桌上多一双公筷,着实多一分安心!“一双筷子吃天下”可休矣日期:2020-03-30来源:长沙文明网承载中华千年饮食文化的筷子和勺子,眼下正引发“新食尚”。

近日,浙江多地多部门纷纷发出倡议,推广使用公筷公勺,有条件的采用分餐制等。

6月起,浙江将全面推行这一文明用餐方式。

(中国文明网)全面推行使用公筷公勺,主要是为最大限度防范和减少共餐引起的交叉感染及食源性疾病传播,切断口口相传的疾病传染途径。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曾出现多起家庭聚集性病例,感染者都是在餐桌上与患者密切接触人员。

从病毒传播的角度来看,大家用自己的筷子同吃一道菜,唾液融入饭菜中,病毒很容易在共餐者之间传播。

因此,公筷公勺、分餐制对疫情防控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

公筷公勺、分餐制是历史演进的结果,但要改变旧习并非易事。

记得非典时期,钟南山院士当时就提倡用分餐制替代合餐制,公筷代替私筷,以减少病从口入的机率。

可为什么17年过去了,“一双筷子吃天下”的现象依旧常见?其原因在于中国人在餐桌上的文化意义和情感内涵。

中国人吃饭讲究氛围,要在就餐中吃出情趣、吃出感情,大家聚在一张桌上吃饭更显热闹、融洽。

晚辈给长辈夹菜以表尊敬、爱戴,朋友之间相互夹菜碰杯则表示亲密无间,还有上下级之间等等,一来一往中加强理解与情感交流。

如果在餐桌上提议分餐或者使用公筷,会让人误解为“嫌弃、有隔阂、另类”之意。

疫情之下,全国多地将该理念再次提到议程上来,足以表明公筷公勺势在必行。

在养成一个习惯之前,观念更新尤为重要。

公筷公勺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事,应该成为全社会的普遍认识和价值追求。

要求短期内马上见成效难度很大,因此公筷公勺理念的宣传应该是长期的。

新闻媒体以及相关部门要加强文明用餐的宣传普及,引导公众转变思想观念,使大家真正认识到公筷公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餐饮服务单位要为消费者配备明显差异的公筷公勺等公用餐饮具;市场监管部门则可以将提供公筷公勺列入饭店评级标准,等等。

除此之外,个人也要加强自律,家庭聚餐或者大型宴会可以设置分餐制或者自助餐形式。

同样,学校也要加强公筷公勺教育,让孩子从小培养卫生、健康的用餐习惯,并将好习惯带回家庭,这样一来文明良好的用餐新风尚将渐成气候。

公筷公勺绝不单单只是多了一双筷子、一把勺,还多了一份平安、一份安心。

疫情期间,良好的卫生习惯胜过一切灵药妙方,莫让文明小细节误了健康大事。

让我们共同携手向旧习发出“挑战书”,让餐桌更健康、更文明。

“小”公筷照见“大”文明日期:2020-03-27来源:淮北文明网随着各行各业陆续复工复产,合肥市多数餐厅已陆续恢复堂食。

日前,安徽省文明办、合肥市文明办均发布倡议,倡导市民分餐就餐,使用公勺公筷。

(3月25日中安在线)随着全国各地纷纷发起“公筷行动”,关于公筷、公勺、分餐的倡议在这个特殊时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欢迎和推崇。

在长期以来的传统习俗中,合餐制几乎是家家户户的餐桌礼仪。

你给我夹口菜,我给你舀勺汤,热热闹闹、其乐融融之余更显情深谊厚、好客尚礼。

更有甚者,用自己的筷子直接把盘子里最“硬核”的食物夹到客人的碗里,虽知不太卫生,偏坚持延续传统,不愿“伤了感情”“薄了面子”。

从之前公布的疫情案例可知,“围桌共食”“觥筹交错”恰恰为病毒传播制造了机会,不少病例均源于家庭聚集或外出聚餐。

疫情之下,改变餐桌陋习势在必行。

科学文明的餐桌礼仪不止可以防范新冠肺炎病毒,还可以防止幽门螺旋杆菌、疱疹、上呼吸道感染等多种传染病的交叉感染,同时也有利于控制饮食,均衡营养。

公筷文明贵在践行。

事实上,每一次公共卫生危机的发生,其实也是推动大家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整体文明素质的契机。

随着各地餐馆堂食逐渐放开,餐饮行业要甘当“公筷行动”的“旗手”,主动根据用餐人数、菜品数量配备相应的公筷公勺,全面提供一菜一公筷或公勺,在有条件的餐厅为客人提供分餐分食制,温馨提醒食客文明用餐。

同时,家庭和个人更需要反思藏于细节之中的生活习惯。

表面上看,使用公筷公勺是少了点“人情味”,但却更卫生、更健康、更文明,不仅保护了自己,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和爱护。

因此,要自觉践行家庭聚餐一菜一筷、一汤一勺,养成使用公筷公勺的习惯。

小公筷照见大文明。

餐桌文明不仅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用公筷公勺既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更彰显了社会责任。

这不仅需要餐饮企业积极响应,我们每个人也都该把公筷公勺用起来,并使其成为普遍的文化认同。

点评| 共建文明餐桌,把公筷用起来2020-03-18 文明台州“推行公筷公勺,共建文明餐桌”,这个倡导行动,正当其时。

新冠肺炎疫情,正悄悄改变生活细节。

出门戴口罩;不聚集;彼此见面,不握手了,改拱手礼;少乘厢式电梯,要乘时,纸巾裹手指,或持废弃笔尖按钮;食堂或餐馆吃饭,间隔一米以上……这些,都为防看不见、摸不着的病毒,顾惜自己,也替别人着想,合乎“文明”本义。

“病从口入”,饮食卫生除了食材安全,吃的方式也蛮讲究。

大伙围坐一桌,吃的不仅是饭菜,更是情怀,可以增进情谊,密切关系。

这一点,国人传统根深蒂固。

但这一切,以“安”为先。

人手一筷,共夹盘中菜,难免交叉感染。

怎么规避?推行公筷公勺,是最不坏的办法。

这举手之劳,也不是现在才提出,早就有倡议,但一直未能完全、彻底、持久践之于行。

疫情“倒逼”公私筷分开,还得先改变观念。

一是别嫌用公筷麻烦;二是公筷可以隔断可能存在的各种细菌病毒。

公筷不是防人,而是防病,恰恰体现相互尊重。

餐桌文明,先从卫生始。

倡议变行动,关键落小落细,也就是每个人都把公筷用起来。

高档餐饮场所如宾馆、饭店不愁普及,小餐馆大排档就不好说了。

饶是店家备齐了一菜一公筷,但食客吃得兴起,特别是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之际,有时依惯性用私筷夹菜,则被“冷落”的公筷也就失去意义。

这需要餐饮经营者不断提醒、监督食客改变陋习,用新规则形塑新习惯。

对餐饮服务机构来说,“严格执行提供公筷公勺”,是疫后恢复堂食的前提。

但光提供了,不见得就会被使用,而不用,等于形同虚设。

市场监管部门已将“严格落实公筷公勺”,列为日常检查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