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莫泊桑介绍

莫泊桑介绍


第二部分
项链介绍 《项链》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创作于1884年的短篇小说。
故事讲述了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为参加一次晚会,向
朋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来炫耀自己的美丽。不料,项链在回
家途中不慎丢失。她只得借钱买了新项链还给朋友。为了偿还
债务,她节衣缩食,为别人打短工,整整劳苦了十年。最后, 得知所借的项链原是一串假钻石项链。 《项链》采用了以物写人的手法,将项链作为一条主线, 从它与人物的多重关系出发,用它牢牢系住人物的行为、语言 和心理活动,使读者透过项链对女主人公的形象一目了然。
创作背景
在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资本主义恶性发展,大资产阶级
当权,对人民巧取豪夺,政府中贪污风行,社会上道德沦丧,
资产阶级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和惟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
个社会,追求享乐追求虚荣,成为一种恶劣的社会风气。这种
社会风气在小资产阶级当中同样盛行。由于这个阶级在资本主 义社会中地位极不稳定,他们总想摆脱这种处境,跻身于上流 行列。但是,只有少数人获得成功,而大多数在资本主义的竞 争中落入更悲惨的遭遇。
文坛地位:
在19世纪的法国文坛上, 莫泊桑是继雨果、巴尔扎克、 司汤达、大仲马、左拉、福 楼拜等一大批杰出文学家之
后著名作家,特别是他的中
短篇小说尤为出色,因而有 “短篇小说之王”的美誉。
人物生平:
莫泊桑的母亲出身并非名门望族,但是殷实的资产阶级家庭,聪慧绝伦、
温文尔雅,通晓四、五种外语,酷爱文学艺术,与福楼拜是莫逆之交。莫泊桑 出生不久,父母因感情不和而分居,莫泊桑跟随母亲,在母亲身边度过了幸福 的童年。莫泊桑不少短篇都是母亲为他提供的题材,即便在他成名以后,母亲 仍是他的忠实的读者和直言不讳的批评者。
海上驶过的水痕,慢慢儿远、慢慢儿淡。”另一位严师则是福楼拜。福楼拜着力培养 莫泊桑力透纸背的文笔,洞察事理的眼力以及剀切中理的遣词造句的能力。这位大师 告诫他:“不论一个作家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词可供他使用,用一个动词 要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要使对象的性质鲜明。因此就得去寻找,直到找到了这个 词,这个动词和形容词,而决不要满足于差不多。”这两位严师把莫泊桑的学步之作 统统当做废纸,禁止他发表。中学毕业前,布耶过世,莫泊桑与福楼拜相处默契,成
莫 泊 桑
外国文学史
汇报人:杨 倩
新闻九班 12号
CONTENT
一 作者简介 二 作品介绍 三 创作背景
四 对作品的理解
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1850年8月5日出生于法国西部诺曼底省
图尔维尔阿尔克镇一个没落小贵族的家庭。最擅长的题材是他
亲身参加过的普法战争、长达十年的小职员生涯和青少年时代 在诺曼底故乡的生活,这三种环境为他的短篇小说提供了极为 丰富的题材。 这些作品歌颂了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表现了农村的习俗
对作品的理解 她“觉得”自己是为奢华而生的,虽然她对上流人的生活一无所知,只是管中 窥豹,瞻其表象而已。所以她想都没想到那项链会是假的。她没有想到,一个身
份本来高贵的人,又何必需要外在物品来标示高贵?这种阶级差异带来的自卑、
不安全感,蒙骗了她的判断和想象力。即便马蒂尔德是怀疑过,只是开不了口去
问“她的朋友”,也足以看出她作为下层阶级人的特点——事前谄媚,事后惧怕。 再开点脑洞,如果我是那位借项链的主顾,动点歪心思,可以从马蒂尔德这样虚 荣又胆小的穷人身上骗到不少钱。这样的骗术现在也应该挺常见的了。如果说对 我的启示的话,我的感受是:不管自己的现在身份是高贵还是低贱,都要有一颗 平等且自由的心,以此支撑自己作出理性的年莫泊桑通过中学会考进入巴黎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律。这一时期莫泊桑查阅了形 形色色的案例,这些案例也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 普法战争爆发,莫泊桑他创作了大量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作品。在他一系列描写普法
战争的小说中,充分地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无能,占领军无耻的荒唐行为以及一些
和世态,真实地反映了小职员的单调刻板的生活。它们在艺术
上各有特色、并不雷同,犹如宝石上的各个校面,共同折射出 灿烂的光芒。 赵少侯先生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开始发表
译作,尤以五十年代的成果最为丰硕。他的译作除了一些长篇
小说和莫里哀的剧本之外,以莫泊桑、法朗士和都德等的中短 篇小说居多,其中莫泊桑的中短篇小说选译了二十二篇,它们 基本上都是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精品。
理解
《项链》这篇短篇,和莫泊桑其他的短篇不同,这篇算是我从头到尾能猜到情
节发展的。因为故事情结比较贴近生活,也很容易代入。读第一遍的感受并不是
“束缚”这层含义,而是虚荣的毁灭性。马蒂尔德接连做出了几个选择,一步步
把自己的命运推向了无力挽回的悲剧中。命运的分水岭,以及读者最大的疑问在
于:“为什么马蒂尔德不去问一下项链的价钱?为什么她没有去质疑项链的真 假?”对贵族、上流社会的生活抱有不切现实的想象,从文首大段的伏笔可以看 出,马蒂尔德梦想着上流人生活中浮华的用品、饰品。
莫泊桑的父亲偷香窃玉、穷奢极侈,侵吞母亲的财产,以致造成父母间关
系的最后决裂。这就是莫泊桑日后写了大量以父母离异而造成家庭悲剧为题材 的短篇小说的原因。
人物生平:
13岁时莫泊桑进入鲁昂的高乃依中学,在这他的文学修养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著名诗
人和戏剧家路易.布耶成了他的导师,布耶欣赏他的一首诗歌:“人的生命有如船在
“残忍”的农民的英雄壮举。他认为这一切都可以归结到一个滑稽可笑的世界恐怖上 去。 莫泊桑倡议每人以普法战争为题材写一篇小说,1880年结集出版,是为《梅塘之夜》。 莫泊桑的成名作《羊脂球》即在其中。这是他公开发表的第一篇重要小说,一举成名。
他的文学生涯自此开始。
莫泊桑的传世佳作大多是在1880-1890这十年间创作的。1893年与世长辞,年仅43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