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工艺学课程建设总结报告二○一三年六月金属工艺学课程建设总结报告2011年12月,学校确认首批进入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行列,《金属工艺学》课程经学校批准立项进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
经过近二年的努力,已取得初步成果。
现将建设成果总结报告如下:一、课程建设基础1、课程地位、性质及内容金属工艺学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使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获得常用机械工程材料、金属加工和热处理的基本知识,初步具有金属加工的操作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及形成综合职业能力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杆件的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钢的热处理、常用的金属材料、铸造、压力成型、焊接成型、金属切削加工、零件加工工艺等。
它包含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不可偏废的环节。
2、课程设置金属工艺学课程面向学校机械制造和热加工2个专业开设。
每届合计11个班,学生总数达300人左右。
此外,每学年还要开设金属工艺学实验课。
3、课程教学队伍2012年3月以前,学校金属工艺学课程教学没有外聘的兼职教师,全部为专职教师。
2012年下半年开始,张慧明校长牵头组建教学队伍,陆续从淮海工业集团、清华机械厂等企业聘请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教师和从其他单位聘请中年教师,组成了一支由2名高级讲师、3名高级工程师和4名中级职称教师构成的教学师资队伍,承担学校全部关于金属材料课程。
二、课程设计思路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位,设计课程内容。
让学生在了解金属材料特性,各种加工方法及毛坯成形工艺过程的基础上,初步形成合理选择零件材料及毛坯加工成形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课程特征,加大学生工程体验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
二、课程建设规划根据我校《金属工艺学》课程建设基础和学校建设时间为2年的要求,特制定该课程建设初步规划,包括建设目标和任务、实施步骤、课程资源上网计划等。
1、课程建设目标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根据国家改革示范学校课程建设的要求,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吸收现代教育思想和手段,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强化理论知识和实验内容的协调,加强课堂讨论和课外指导,采用工作任务法,以电教、多媒体配合用“动”的实物、操作、动画等,形象地表示出难以理解和想象的空间或运动的问题。
对某些生产过程采用电影放映,声、图并貌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高素质人才。
2、课程建设的任务(1)通过市场分析和市场调研,进一步完善制定教材标准,以满足教学改革的动态要求。
(2)对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调整,编写适应中等职业教育实际情况并具学校特色的“金属工艺学”教材。
(3)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电视录像片、教学模具及实体动画的观摩体系,强化动手能力教育,训练学生模拟生产过程,应用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力学问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尽快开展金属工艺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建设。
(5)拟采用形成性教学为主的考核模式,较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过程培养能力。
(6)对实验实训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满足形成性教学的基本要求。
(7)通过教师下厂培训和聘请企事业单位来的双师型教师,组成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8)将素质教育融入金工课程教学之中,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做好教书育人。
3、实施步骤(1)建立课程建设领导班子由学校教学校长具体指导,建立课程建设责任人负责制,责任人先后由韩世忠、王丽宁、李明庭、董连芳担任,每学期定期召开课程建设会议,检查、汇报、布置工作任务。
(2)分组实施根据课程建设目标和任务,分成四组A、教材编写组。
由董连芳老师负责,王广义、党红革等企业人员参与。
B、多媒体、课件制作组。
由董连芳老师负责、秦海亮、危春燕马军苗老师参与。
C、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组。
由韩世忠老师负责。
4、课程网络教学资料上网计划突出解决好以下有关教学资源网上运行问题:(1)金属工艺学课程课程标准;(2)金属工艺学课程授课电子教案;(3)金属工艺学课程多媒体课件PPt;(4)金属工艺学实验实训室环境建设;(5)金属工艺学课程参考文献、目录等。
三、课程建设成果1、组建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课程建设初期,由教学校长牵头、陆续从企业聘请了三位具有高级职称的工程师来承担金工课程教学,他们都是企业责任感强、学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动手能力过硬、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同时学校每学期安排两名教师下厂锻炼,通过下厂锻炼,召开研讨会的办法,迅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王广义(外聘)、焦中庆(外聘)、高鹏(外聘)这三位高工的师德和教学效果都获得了学生的好评。
教师队伍名单见表:2、确定《金属工艺学》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理念与指导思想:A、追求两个最大化:对教师,追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对学生,追求学习收益的最大化。
B、以人为本,既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
C、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既重视基础,又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既强化“三基”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又鼓励学生追求创造性,不仅培养学生的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而且要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D、重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实验实训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E、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
F、重视教学经验的继承、积累和创新,努力形成本校的教学特色。
3、健全《材料力学》课程教学文件首先,明确《金属工艺学》课程在机械类专业教育中所处的地位和教学计划中的任务,制定出《金属工艺学》课程标准。
其次,要求每位教师建立金工课程的授课教案。
第三,制订了教师培养措施。
第四,制订了“金属工艺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文件。
4、改革教学内容,突出中职特色,编写《金属工艺学》教材《金属工艺学》教材的编写是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主要项目,要求编写出一本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为对象的《金属工艺学》教材,本教材由董连芳主编,韩世忠、王丽宁、李明庭、秦海亮、马军苗参与编写,党红革审稿,已基本完成。
该教材特点是:(1)保留了原《金属工艺学》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阐述严谨,文字通俗易懂,图文结合紧密,便于学生自学的特点。
(2)从体系上作了调整,便于“中职”的学生学习。
(3)从内容上作了调整,遵循“够用”、“能用”、“会用”的原则,适应“中职”学生的基础状况。
(4)加强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了工程体验的力度。
(5)加大形成性教学考核的力度,增加了每个情境的描述。
这对于学生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并为今后工作中解决实际工程、生产服务中的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更新教学手段,编制《金属工艺学》教学课件改革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又一措施。
《金属工艺学》这门课程既是理论性很强的基础课,又是具有紧密结合工程实际这一鲜明特色的课程。
我们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建立电视录像、教学模具、实体模型等直观观摩系统,强化对学生的工程背景教学;二是课程教学逐步采用多媒体技术,开发研制了“金属工艺学”课堂教学课件,其特点是:(1)实用性强,图文并茂可直接指导课堂教学;(2)与实际工程联系紧密,可进行工程背景教育;(3)对金属工艺学中位错、晶格、铸造、锻压、焊接等采用动画形式表达,使效果更直观,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些课件和软件,不仅形象生动,赏心悦目,而且能够体现教学过程,特别是能够体现启发式教学过程,基本上做到了新体系、新内容、新方法、新手段的有机结合。
6、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为了实现启发式教学,既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我们进行了五个方面的工作:(1)采取任务驱动法教学,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我们提出从简单问题引出复杂问题;从实验现象引出重要概念;从工程背景引出理论问题;从正面问题引出反面问题。
(2)在课堂讲授中淡化繁琐的教学推导与数学运算,强化定性分析,强化基于基本概念的直观判断,突出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使学生懂得“问题是什么”、“问题的性质是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3)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并得出某些结论。
(4)为学生留出充分的思维空间,留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去想、去自学、去研究,克服过去讲得过多、过细、过全,学生不用思维,不用动脑筋的灌输办法,改变教师“一言堂”,展开课堂讨论,活跃学术气氛。
此外还要严格控制课外常规作业的份量,让学生不仅有问题可思考,而且有时间去思考。
(5)对例题和习题加以精选。
例题和习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要有启发性,能举一反三。
教师讲例题绝不是为了教会学生“照猫画虎”,而是让学生通过应用,深入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更重要的是从另一侧面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7、对实验实训室更新改造,加强实验教学(1)创建金属力学性能、焊接实验实训室(2)组建实验实训教师队伍配备专职实验教师2名和兼职教师4名,副教授级4名,两名专职实验教师都具有工程师职称,有10年以上丰富的工程实践经历,善于将工程实际与实验项目结合起来,为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打下基础。
(3)建立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制订了相应的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选订实验教材或自编实验有关资料;◆将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相配合,制定每学期实验课课表;◆设计材料力学各实验项目的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制定实验课考核办法;◆有计划购置试验试件和耗材;建立实验室各项规划和管理制度。
(4)承担实验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