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旅游行为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旅游行为


• 4、因果关系知觉(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 知觉)
• 视频
• 二、对自我的知觉 • (一)自我知觉的含义 • 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以自我为认 识的对象。
• 作用: • 正确的自我知觉会使一个人在群体中的行 为得体, • 相反,一个不能对自我进行正确知觉的人 常常使他的行为遭受各种不应有的挫折。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旅游行为
• 一、什么叫社会知觉 • (一)定义 • 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人的心理状态、行 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二)社会知觉内容
• 1、对人的知觉(对自我、他人和群体的知 觉)
• 2、人际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 3、角色知觉(对人们表现的角色行为的知 觉)
• 三、对他人的知觉——印象的形成 • 所谓印象形成就是把一个人若干有意义的 特征加以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有结论 意义的特性。
• (一)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要素 • 1.外表(相貌、发型、体型、装束等)
• 培根:“和蔼可亲的态度是永远的介 绍信。”
• 西塞罗:“脸是灵魂之像”
• 2.非言语线索(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身 体姿势、言语节奏、空间距离等)
• 第一印象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 用。
•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仅凭第一 印象就妄加判断,“以貌取人”,往往会 带来不可弥补的错误。
面试2
• 那天上午,马鸣赶到鸿达公司参加最后一轮应聘 ,主考官正是鸿达公司的谢老总。
• 临到考试时间快要结束,马鸣才满头大汗地赶到 了考场。谢老总瞟了一眼坐在自己面前的马鸣, 只见他大滴的汗珠子从额头上冒出来,满脸通红 ,上身一件红格子衬衣,加上满头乱糟糟的头发 ,给人一种疲疲塌塌的感觉。
案例分析
• 小梅这次接的是一个高消费阶层的旅游团 ,接团她前精心打扮了一番,戴了一条金 项链和一对带钻石的耳环,还有那条镶嵌 宝石的手链,服装和手提包也都是名牌。 • 到了机场,小梅就觉得团队的游客对她“ 视而不见”。出口处就只有她一个导游, 可是客人还一个劲儿地东张西望,直到小 梅打着旗子走过去问他们是哪个团的,他 们才看了她一眼。
案例分析:
• 导游小钟一次带团之前对客人说到了西安,会赠 送品尝“羊肉泡馍”这道风味,可是到了西安, 小钟把这事给忘记了。等到了桂林,客人提起这 件事,小钟吓了一跳,赶紧向客人道歉,并表示 要增加其他节目做补偿。没想到,客人却反而把 小钟安慰一番。
• 这是为什么呢?
• 3.刻板印象 • 指社会上部分人对于某类事物或人物所持 有的共同点、固定的、笼统的看法和印象 。 • 比如,中国人勤劳勇敢,美国人勇于冒险 ;山东人豪放,上海人精明;已婚员工比 未婚员工更稳定;学习、工作就要认真努 力,休息、娱乐就要轻松愉快等等, • 视频
• 对于旅游企业经营的启示: • 一方面,在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时要避免 劣质产品和劣质服务的出现,以防由于晕 轮效应旅游者把劣质产品和劣质服务扩大 到企业的整个产品和服务中去。
• 另一方面,对旅游业来说,一定要提供优 质产品和优质服务,使人们同样通过晕轮 效应把企业的整个产品和服务视为优质的 。
• 如何给别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呢? • 首先,要注重仪表风度,—般情况下人们 都愿意同衣着干净整齐、落落大方的人接 触和交往。 • 其次,要注意言谈举止,语言表达流利通 畅,言辞幽默,侃侃而谈,不卑不亢,举 止优雅。
• 旅游企业服务人员更要重视对客人的第一 印象,
• 导游要讲好欢迎词! • 导游讲解视频
• 在送别游客的检票口,客人简单的和她说了几句话,就走 进了机场,而没有像以前一样给小梅写表扬信!
• 小梅还苦恼,我到底错在哪里?
• 2.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 晕轮效应是指从对象的某种特征推及对象 的整体特征,从而产生美化或丑化对象的 印象。 • 情人眼里出西施
普希金之死
弥子瑕之罪ຫໍສະໝຸດ 轻蔑厌恶生气 高兴
恐惧
惊奇 悲伤
• 目光接触: • 视线频繁乱转:心不在焉; • 视线向上:傲慢; • 视线向下:表示害羞、胆怯、悔恨等; • 亲切感,让眼睛闪现热情而诚恳的光芒; • 稳重感,送出平静而诚挚的目光, • 幽默感,闪现一种俏皮而亲切的眼光。
非语言信息 目光接触 不做目光接触 挠头 咬嘴唇 踮脚 双臂交叉在胸前 抬一下眉毛 眯眼睛 鼻孔张大 手抖 身体前倾 懒散的坐在椅子上 摇椅子 驼背坐着
• 第一印象往往是通过对别人外部特征的知 觉,进而取得对他们的动机、感情、意图 等方面的认识,最终形成关于这个人的印 象。
• 这些外部特征包括人的面部表情、仪容仪 表、身体姿态、眼神等。
• 对某人的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到 人们对他以后的一系列行为的解释。
面 试
• 一个新闻系的毕业生正急于寻找工作。
• 例如:外向型、成熟型、忧郁型等
用于人的社会和智力的品质
评价 社会的 有帮助的 真诚的 宽容的 好交际的 有幽默感的 不幸福的 自负的 易怒的 令人厌烦的 不得人心的 智力的 科学的 坚决的 熟练的 聪敏的 不懈的 愚蠢的 轻薄的 动摇的 不可靠的 笨拙的
好的评价
坏的评价
• 四、影响社会知觉的心理效应 • 1.首因效应(第一印象) • 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对认识对象的第一印 象会影响和决定对认识对象的整体评价。
• 一天,他到某报社对总编说:“你们需要一个编 辑吗?”“不需要!”“那么记者呢?”“不需 要!”“那么排字工人、校对呢?” • “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也没有了。”“那么, 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说着他从公文包中拿 出一块精致的小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 佣”。
• 总编看了看牌子,微笑着点了点头,说:“如果 你愿意,可以到我们广告部工作。”
典型含义 友好、真诚、自信、果断 冷淡、紧张、害怕、说谎、缺乏安全感 迷惑不解、不相信 紧张、害怕、焦虑 紧张、不耐烦、自负 生气、不同意、防卫、进攻 怀疑、吃惊 不同意、烦感、生气 生气、受挫 紧张、焦虑、恐惧 感兴趣、注意 厌倦、放松 厌倦、自以为是、紧张 缺乏安全感、消极
身体姿势
好奇
疑惑
不感兴趣
• 2.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 • 大家是如何认识自我的????
• (1)他人的反馈(他人的评价)
• (2)反射性评价(他人的态度) • (3)根据自己的行为推断 • (4)社会比较
• “人降生是没有带镜子来的,他是把别人 当镜子来照自己的。”
• -----马克思
• 课堂小游戏:
• 每个同学在一张白纸上写下关于自我描述 的10个句子:“我是„..”前五个是关于 身高,体重,体型,外貌的评价,后五个是关 于智力、优点、特长、爱好等评价。
• (2)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
• 上行比较:与比自己强或好的人比较, • 下行比较:是与比我们弱或差的人比较,
• 辐射效应:在与比自己强的人比较中,如 果比较目标与自己关系密切,会产生积极 效果。
• 对比效应:比较目标与自己关系疏远、陌 生,或不属一类,会产生消极效果。
• 4.如何确立自尊
• 寻找个人自尊的支点(支点指自己突出的 优胜和长处); • 要有正确的方向
• 马鸣听罢,这才红着脸说明原因:“昨天我前来 赶考时,在大街上看见有人遇上车祸,我就主动 协助司机把伤员抬上的士,并且和另外一个路人 把伤员送去医院。从医院里出来,我发现自己的 衣服沾了血迹,于是,我就回家去换衣服。不巧 我的衣服还没干,我就把我二弟的一件衬衫穿来 了。又因为耽误了时间,我就拼命地赶路,所以 ,时间虽然赶上了,却是一副狼狈相„„ • 谢老总这才点点头说:"难得你有助人为乐的好品 德。不过,以后与陌生人第一次见面,千万要注 意自己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啊!"
• 谢老总仔细地打量了他一阵,疑惑地问道 :“你是研究生毕业?”似乎对他的学历表 示怀疑。马鸣很尴尬地点点头回答:“是 的。”接着,心存疑虑的谢老总向他提出 了几个专业性很强的问题,马鸣渐渐静下 心来,回答得头头是道。最终,谢老总经 过再三考虑,总算决定录用马鸣。
• 第二天,当马鸣第一次来上班时,谢老总把马鸣 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对他说:“本来,在我第一 眼看到你的时候,我就不打算录用你,你知道为 什么吗?”马鸣摇摇头。谢老总接着说:“当时你 的那副尊容实在让人不敢恭维,满头冒汗,头发 散乱,衣着不整,特别是你那件红格子衬衫,更 是显得不伦不类的,不像个研究生,倒像个自由 散漫的社会小青年。你给我的第一印象太坏。要 不是你后来在回答问题时很出色,你一定会被淘 汰。”
拒绝
观察
自我满足
欢迎
果断
隐秘
专注
暴怒
激动
舒展
怀疑、 支配
鬼鬼祟祟
害羞
思索
做作
• 3.行为(与人格品质相关) • 言谈举止
• (二)印象的组织结构
• 1.维度观
• 评价维度:品质是好还是坏,是印象中最 重要的层面。 • 能量维度:力量强还是弱
• 活动水平维度:活动积极主动还是消极被 动
• 2.类型观
• 文化修养较高的人,讲话准确、干练;
• 性格外向的人,讲话快速;
• 性格内向的人,慢条斯理,阴声细气;
• 豪放的人,语多激扬而不粗俗;
• 潇洒的人,言谈举止生动而不随便;
• 谦虚的人,语言含蓄而不装腔作势;
• 宽厚的人,言必真诚直爽而多赞扬;
• 善交的人,言谈开朗而好说话;
• 博学的人,旁征博引、话有重点而简要;
• 署名
• (三)自尊
• 1.含义 • 个体由肯定的自我评价引起的自爱、自重 、自信及期望受到他人、集体、社会尊重 与爱护的心理。
• 2.自尊的相关因素
• (1)自尊与自卑
• 隐性自尊(“自卑”)与显性自尊
• (2)自尊与虚荣心
• 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 3.自尊的构建
• (1)生活中的成败经验 • • • 成功 失败 信心倍增 失去信心 高自尊; 低自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