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 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以及 行政管辖的意义。
10、 希波丹姆模式: 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城邦时期提出。
11、 营寨城: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中间十字形街道,通向东西南北四个城门,交点附近为露天剧场或者斗兽场或者官邸建筑群形成的中心广场。
P1812、 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影响子孙后代他们自己的需求能力的发展。
13、 城市性质:一个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的地位和所行使的主要职能。
14、 城市职能:城市在区域或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服务等活动中承担的任务和作用。
它随着社会、经济和自 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15、 城市总体规划:从本质上看可以说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安排。
16、 战略:是与“战役”、“战术”相对而言的概念,泛指重大的、带全局性的、长期性的、相对稳定的、决定全局的谋 划。
17、 城市形态:是构成城市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式的特征。
18、 城市总体布局: 是城市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是通过城市主要用地组成的不 同形态表现出来的。
等的建设活动2、性别比: 儿的性别比; 老龄化: 3. 4、 是指族群中雄性(男性)对雌(女性)的比率。
第一性别比”指怀孕时的性别比; 第二性别比”指刚出生婴 第三性别比”指所有成熟个体(此指出生后至死亡)的性别比。
P179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年轻人口减少老年人口数量增加而引起的老年人口例相对增长的动态过程。
是指由于人口迁移而形成的变化量。
一定时期内,迁入城市人口与迁出城市人口的5、 6、 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 城市人口增长: 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 在一定时期内,由出生、死亡和迁入、迁出因素的消失,导致城市人口数量增加或减少的现象。
一年内城市人口因出生和死亡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 基计算公式为:城市人口自然X 1000( %0均总人口数之比。
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反映城市人口自然增减变化的基本指标, 增长率=(本年城市出生人口数 -本年城市死亡人口数) -年平均城市总人口数 7、 城市人口增长率 P181 (本年迁入人口数一本年迁出人口数 )/年平均人数X 10008、 营国制度9、 卫星城:卫星城市系在大城市附近,并在生产、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面,受中心城市的吸引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或工 人镇。
它往往是城市集聚区或城市群的外围组成部分。
19、 20、 21、 22、 23、 24、 城镇体系:一定区域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建筑密度:是指建筑覆盖率,即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基底面积之和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
公交重复系数:指公交线路总长度与公交线网总长度之比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交通:人和物的运送和流通,它包括各种现代的与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广义来说,信息的传递也可归入交通的范P 282 25、 26、 27、 城市交通:城市范围内采用各种运输方式运送人和货物的运输活动,以及行人的流动。
历史地段保护: 对城市中历史地段及其环境的鉴定、保存、维护、整治以及必要的修复和复原的活动。
历史文化名城: 经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旧城改建:对城市旧区进行的调整城市结构、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改善和更新基础设施、保护城市历史风貌二阶段——编制城市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五层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分区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36、城市用地: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
通常说的城市用地, 即是指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 也包括已列入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尚未开发建设的土地。
泛义的城市土地还可包括按照城市规划法所确定的城市规划区内 的非建设用地。
P57 37、城市结构: 城市结构是功能活动的内在联系,是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空间各组成部分的高度概括,是他们之间 相互作用的抽象写照。
包括城市用地结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等。
38、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P17239、城市生态平衡: 在城市范围内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 其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保持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40、容积率: 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之和与地块面积的比值。
重点掌握: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加强城市总体布局的综合协调1、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协调发展。
① 城市用地和空间结构的调整。
② 城市产业结构的完善。
③ 社会结构的演化。
包括社会问题和以人为本。
2、城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协调发展社会服务基础设施和(地下)市政基础设施。
3、城市局部地区与整体布局相结合。
4、城市近期建设和远期控制相结合。
3、城市规划编制阶段层次和编制原则两阶段五层次: 二阶段——编制城市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五层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分区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 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5、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p9 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② 产业结构中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变化;③ 城镇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④ 城镇化水平高低不仅是建立在第二、三产业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构6、城市发展战略的条件分析1 区位(优位) :地理优位:三沿(沿江、沿海、沿边 ) 、交通、资源、信息、人才、市场29、30、 31、32、33、35、 城市规划管理: 城市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等管理工作的统称。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p581 一书两证” : ⑴ 选址意见书 ⑵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城市道路红线: 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城市规划区 :对城市建设有发展有影响的地区,包括城市建成区、近郊区、对城市建设发展有影响的外围地带。
城市规划编制的两阶段五层次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资源能被人利用的自然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区域城镇分工。
联系实际谈谈城市用地与发展方向的选择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和功能的土地的统称。
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城市用地发展方向的影响因素1、自然地形条件。
2、.农田保护政策。
3、城市对外交通联系的主要方向。
城市性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 8、 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综合性政策性 地方性 长期性和经常性 实践性9、 城市人口构成与城市人口的变化。
城市人口的构成:自然构成和社会构成 城市人口的变化: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10、城市工业布置的基本要求(1) 自身要求:①用地的形状与大小②地形要求③水源要求④能源要求⑤地质要求⑥特殊与其他要求 (2) 交通运输要求:①铁路 ②水路运输 ③公路运输④ 连续运输:铁、水联运;水、公联运;铁、公联运(3) 城市环境的要求:① 减少大气污染――不要有产生两种起化学变化的气体污染的工厂集中在一块――气候的影响――设置防护绿带② 防止废水污染③ 防止工业废渣污染④ 防止噪声污染⑤ 工业区与居住区的位置11、联系实际,谈谈对城市总体布局的认识(书上第六章P193-241) 城市总体布局一一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工作内容 ,是在确定城市性质、规模的情况下,在城市用地选择的基础上,根据经济技术指标,从现状出发,对城市各组成部分进行同意安排、合理布局,核心是城市用地功能布局。
是一定历史时 期社会、经济、环境综合发展形成的。
其影响因素有三个方面:1.1国家的政策、经济、社会、技术条件1.2城市四周地区的影响1.3城市自身的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整体协调,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城乡融洽,力求系统综合、时空发展有序。
增强区域城市观念,重在区域整体发展。
7、 4、1. 2. 3.4.城市总体布局的综合协调1 、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协调发展。
①城市用地和空间结构的调整。
体现政策、突出重点、带动全局。
② 城市产业结构的完善。
③ 社会结构的演化。
包括社会问题和以人为本。
、城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协调发展社会服务基础设施和(地下)市政基础设施。
、城市局部地区与整体布局相结合。
、城市近期建设和远期控制相结合。
城市总体布局的一般步骤:现状一一性质、规模一一发展方向一一用地数量,要求:优先安排对城市影响最大的城市现有要素一一综合布局、 用地平衡一一方案比较12、 港口选址与规划原则港口在城市中的布置港口四个环节:航运、装卸、库存和集疏(1 )港口的组成及一般技术性要求① 分类:一一按运输对象分:客、货――按地点:河、海等港——按修建形式: 顺岸式挖入式② 组成:陆上部分:码头、作业区水域部分:航运、码头前水域、锚地(2)港口选择的基本要求① 与总体规划布局相协调② 自然要求 不淤、不冻、、风小、水深、冲刷、地质地貌③ 建设工程小④ 有陆域面积⑤ 一定的水深与足够的岸线长度⑥ 水陆联运13、 谈谈从《雅典宪章》到《马丘比丘宪章》的规划思想转变1•从理性主义向社会文化主义的转变。
2•从空间功能分割到城市系统整合思维方式的改变。
3•从终极静态的思维观向过程循环的思维观的改变。
4•从精英规划观到公众规划观的改变。
14、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① 以人为主体 ②具有高度人工化环境 15、 城市总体布局主要模式及其优缺点 组团式布局 城市群形式布局16、谈谈对中国城镇化道路与城市建设发展方针的认识中国的国情与城镇化之路:① 中国国情:农业大国、人口众多、农村人口比重大、资源总量较大但人均资源不足。
② 中国的城镇化之路:第一:只有解决好 三农”问题才能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③大开放的系统 ④高度综合的复合生态系统⑤脆弱的生态系统 P264-281第二:走中国特色的小城镇发展道路。
第三:坚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方针:①1980年提出:严格控制大城市,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②1986年提出: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③2002年提出: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
17、工业用地在城市中的布局形式工业在城市中的布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