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中世纪西欧社会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国的演变过程,以其查理帝国的分裂。
(2)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
(3)西欧中世纪庄园是一个自己自足的经济单位,了解庄园内生产和生活的基本状况。
(4)了解西欧中世城市的一般特征。
2.能力与方法(1)对比查理曼帝国版图与今天西欧行政区划版图,增强阅读历史地图的能力,认识到一个国家疆域的变迁是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
(2)观摩由名著改编的能够反映欧洲历史的影片(如“堂吉珂德”等),了解中世纪的骑士精神对近代欧洲社会风尚和礼节的影响。
(3)作一次网上专题旅游,了解西欧中世纪城市(或城堡)的基本风貌,增加对中世纪城市(或城堡)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罗马帝国是西方世界古代文明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罗马文明和希腊文明一起构筑了近代欧洲文明的两大基石(如希腊理性主义和罗马法)。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入侵的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许多日耳曼人王国。
当时的日耳曼人正处于原始社会解体时期,从文明史的发展角度来看,无论是法兰克王国,还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查理曼帝国,在许多方面都要落后于昔日的罗马帝国。
通过本课的学习,教师应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使同学们认识到,人类文明的进程不是直线发展的,而是螺旋式上升、波澜式向前推进。
二、教材分析本课导语本课导语讲述的是法兰克国王查理接受罗马教皇加冕的故事,其主旨是引发同学们去思考,这个昔日的蛮族国王为什么能够成为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呢?由此导入课文。
子目内容查理曼帝国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本目的难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教师要讲清封地(封主分封给下属的领地)与义务(受封者要为封主履行出征打仗的义务)是维系封主和受封者之间的纽带。
第一段大字概述了公元5世纪西欧历史的背景,同时强调了在众多的日耳曼人王国中,法兰克王国之所以日渐强大,教会的支持是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段大字介绍了西欧封建化开始的时间(公元8世纪)、方式(通过层层分封)和结果(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
第三段大字讲述查理曼帝国是如何建立的。
无论是法兰克王国的对外扩张,还是查理曼帝国的建立,都与罗马天主教会的支持有关。
在中世纪西欧,教权与皇权常常是相互利用的。
第四段大字介绍了查理曼帝国的分裂,根据《凡尔登条约》,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这三个部分也就成了近代德意志、意大利和法兰西三国的雏形。
庄园和城市中世纪西欧城市是本目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重点。
第一段大字介绍了中世纪西欧庄园的基本特征,即经济上自结自足,政治上拥有自己的法庭,庄园里农奴依附于封建领主。
第二段大字讲述了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基本情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新城的兴起(或旧城复苏)的时间、由谁兴建、兴建在何处。
第三段大字分三层次,一是中世纪西欧城市的规模;二是有些城市摆脱封建领主的控制,获得了自治权;三是城市是逃亡农奴的庇护所。
第四段大字介绍了欧洲几个著名的城市,意大利城市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三、教学资料库1、历史事实介绍(1)日耳曼人(Germani或Germans)日耳曼人是古代占据中欧和东欧广大地区的部族,自称德意志人(Deutsche),古罗马人称之为日耳曼人。
分布在莱茵河以东,维斯瓦河以西,多瑙河以北地区,从事游猎、畜牧为主,长期处于原始氏族社会阶段,其语系属于印欧语系日尔曼语族。
公元1世纪末至2世纪初,部分日耳曼人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活,出现了土地分配不均的现象,少数军事贵族往往占有更多土地,军事首领(“王”)及其亲兵以征战为职业,战利品通过抽签方式来分配,首领常常多于亲兵。
此时的日耳曼人已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阶段。
随着罗马帝国陷入危机,日耳曼人从北方多瑙河一带不断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并展开袭击。
罗马帝国后期(公元3—5世纪)分布在莱茵河以东的日尔曼各部族,主要包括法兰克人,伦巴德人,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汪达尔人等,以及迁到多瑙河下游和黑海北岸的哥特人。
4世纪末,日耳曼人各部族在来自东方的匈奴人的压力下,相继卷入了欧洲民族大迁徙的洪流,从而加速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那些进入罗马帝国境内的日耳曼人,纷纷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日耳曼人王国,其中著名有:419年,西哥特人在西班牙建立了西哥特王国(714年亡于阿拉伯人);439年,汪达尔人在北非建立汪达尔王国(534年亡于拜占庭帝国);568年,伦巴德人在意大利北部建立了伦巴德王国(774年亡于法兰克王国);盎格鲁、撒克逊人进入不列颠,在同当地土著居民不断冲突的过程中,与其中的相当一部分人逐步融合。
在整个日尔曼人的王国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是法兰克王国。
(2)法兰克王国(Frankish Kingdom)公元5世纪—10世纪末由法兰克人在西欧建立的封建王国,共经历了2个王朝,即墨洛温王朝(5世纪末—751年)和加洛林王朝(751—987年)。
法兰克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3世纪定居于莱茵河下游地区,主要有萨利克与里普阿尔两大部族,处于原始氏族部落社会阶段。
4世纪,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法兰克人逐步渗入高卢东北部。
到克洛维时代(482—511年),法兰克才成为一个强大的统一的国家。
511年克洛维死后,法兰克王国陷于分裂,逐渐形成3个独立的王国,并长期出现分裂、混战和再统一的局面。
6世纪下半叶起,王权衰微,宫相渐成为王国的实际统治者。
宫相原是宫廷总管,主管国王财产和收支,后来逐渐掌握实权的人物。
751年宫相丕平(矮子)篡位自立,开始了加洛林王朝的统治。
查理大帝在位时期(768—814年)国势最盛,领土包括西欧大部分地区,封建制基本确立。
800年,查理加冕称帝,法兰克王国遂成为查理帝国。
843年《凡尔登条约》签订后,帝国分为东法兰克王国、西法兰克王国和中法兰克王国,并分别于911、987、887年覆灭。
(3)克洛维(Clovis,约465—511)法兰克国王,墨洛温王朝的创立者。
公元481年,克洛维成为撒利克法兰克人部落酋长,开始全力向高卢扩张,消灭了法兰克其他酋长势力。
486年在苏瓦松(位于今法国北部)附近击溃了西罗马将领夏格里斯,夺占了罗马人在高卢的最后一块领地。
5世纪末建立墨洛温王朝(据说是以克洛温的祖父法兰克人酋长墨洛维来命名的),以巴黎为首都。
496年,克洛维打败阿勒曼尼人,同年,率3000亲兵皈依基督教,从此得到教会和高卢—罗马人的支持。
507年在普瓦提尔(今法国中部地区)附近击败西哥特人,将高卢西部并入法兰克王国版图。
(4)封建等级制度(feudal hierarchy)封建等级制度是指西欧封建主之间依附土地占有和人身依附关系而形成的一种等级关系。
通过行臣服礼和封受采邑(土地)等手段,两个封建主之间结成君臣关系,在上的称封君,在下的称封臣。
封臣对封君行臣服礼并宣誓效忠,从封君那里接受采邑。
封臣的义务主要是奉召为封君服军役(自备马匹、武器,每年服役期限一般为40天),出席封君法庭,提供意见并共同裁决某些案件,以及在特定情况下(如封君被俘须赎身时)向封君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援。
封君对封臣的义务主要是授予采邑以维持其生活,并在封建无政府状态下对其提供保护。
9世纪以后,封建等级制度在西欧各地逐渐形成。
为了扩大自己的权势,封建主之间竞相封受土地,形成十分复杂的封建君臣关系。
一个人同时有若干个封君,即从多个封君那里获得多个采邑,他也可以拥有更多的封臣,层层分封,层层效忠,大大小小的封建主因这种君臣关系而形成不同等级,并有着不同的贵族头衔。
贵族的头衔名称各国不尽相同。
英国的大贵族称男爵,法国的大贵族也有称男爵的,加洛林王朝的官职如伯爵、公爵,也变成了大贵族的头衔。
在众多的头衔中,骑士是最末一等,如1220年德国法律文件《萨克森之镜》中,把封建等级分为7个等级,第一等是国王,第七等是骑士。
但他们之间没有严格的尊卑之分。
用封君封臣关系和封建等级制度维系整个封建主阶级,旨在保持其内部和谐一致。
但实际上,封建主之间争夺土地和权势的斗争仍很激烈。
封建主混战在中世纪西欧是一种普遍现象。
由于地产不断转移,用封受土地维持封建军队的办法也未能持久。
13世纪以后封君封臣关系渐趋衰落,但财富、权势不同的贵族等级仍继续存在。
(5)中世纪骑士(Knight)骑士的由来骑士,即骑马作战的战士。
在冷兵器时代,骑士是中世纪西欧战争中的决定性力量。
骑士这个称呼最早可以追述到古代罗马。
公元前6世纪后期,古罗马统治者塞尔维乌斯·图里乌斯创建了正规的骑兵队,其主要成员来自贵族阶层,我国许多史书将这个词译为“骑士”。
随着罗马人不断对外扩张,这部分人的身份逐渐发生变化,由军事活动转向经营商业,后来成为专门从事放债、包税和经商的阶层,成了罗马帝国官僚机构中的一个权势阶层,其称呼仍为骑士。
但这个“骑士”(equites)与中世纪时期的骑士(Knight)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两者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
直到8世纪,西欧的战争一直是以步兵为主,骑兵只能为配角,由于没有马镫,骑在马上的士兵骑不稳,双手无法使用兵器,作战中不能发挥其优势。
马镫最早出现在中国,是通过中亚民族传入西欧的。
7世纪,马镫出现伊朗地区的骑兵中。
阿拉伯人骑兵在对外征服战争中也使用马镫。
711年,阿拉伯人骑兵越过直布罗陀海峡,不久灭亡西哥特王国,随后与法兰克人交战。
法兰克人也许正是在与阿拉伯人的战争中学会了使用马镫。
马镫的使用,骑兵很容易能够保持身体的平衡,人与马融为一体,其速度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
此时的骑兵与步兵交战时,既可居高临下攻击,又可快速追击和撤退。
随着盔甲装配的加强,骑兵在步兵阵营中可以横冲直撞,威力无比,被西方学者称为“人体枪弹”。
骑士制度的形成 714年,查理·马特在父亲死后不久,便接任其父的职位,担任大权独揽的法兰克王国宫相。
当时,国内各路诸侯拥兵自重,相互之间战乱不已。
同时周边民族也不断入侵。
这样,建立一支既有战斗力,又绝对服从指挥的新型军队,就显得非常必要。
于是,查理·马特推行了军事采邑制度,它改变了过去无条件赏赐贵族以土地的旧例,凡接受采邑(土地)者必须要为封主承担一定的义务,提供一定数量的全副武装的骑兵。
骑士最初仅指骑兵队伍中的最低层,一般也用来称呼最低级的小封建主,农民被排除在骑士之外。
随着骑士军队规模的壮大和声望的提高,凡能装备马匹、武器和盔甲并接受分封的人皆可成为骑士,这包括参加作战的所有人,公、侯、伯、子、男,甚至国王也都是一名骑士,他们都以自己的骑士名称而感到自豪。
因而,骑士也就成了贵族阶级的称号。
11世纪起骑士制度逐渐形成。
12和3世纪,西欧各地先后确立只有骑士之子才可成为骑士的原则,封建贵族发展成为闭锁的特权集团。
在法律上,骑士须有同级贵族组成的法庭审判,方可定罪。
骑士以征战为唯一职业,鄙视农、工、商等为职业,一般不与其他等级通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