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二0一2届)题目浅论西游记的艺术特色学院嘉兴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函授学号************学生姓名张娟红指导教师范道济完成日期2012年5月浅论西游记的艺术特色【摘要】《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一部神魔小说,充满了浓郁而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无论是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独特的人物形象塑造,还是幽默的语言描写、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都深深地吸引着古今中外的广大读者。
可以说它是一部“奇书”,因为它充满着浪漫主义的奇思遐想,也可以说它是一部“妙书”,因为书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妙到极点:顽皮机智勇敢的孙悟空,懒惰贪吃又憨厚的猪八戒,执著坚定的唐僧,忠心老实的沙和尚,法力无边的如来,统管三界的玉帝,温柔多情的女儿国国王,阴险凶狠的白骨精等等。
人物大致可分为神、人、魔三类,形形色色,光怪陆离。
在这一系列人物形象中, 作者综合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浓墨重彩地刻画了唐僧师徒四人,塑造了他们独具风貌的形象。
【关键词】浪漫主义神,人,魔巧妙讽刺一、浪漫主义艺术手法《西游记》的作者在塑造人物方面有很大的自由性和随意性,其主要特点为成功运用了积极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
在整部作品中,作者充分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大胆地张开艺术幻想的翅膀,用丰富的想象,描绘了一个完整生动的神话世界,构思了数量众多、引人入胜的奇闻异事,塑造了绚丽多姿的人物形象,曲折地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的社会生活和斗争情景,表现了作者惊人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创造性。
小说中的情节似乎都是荒诞不经的,可又是在必然存在着的。
这里的神话世界都被高度理想化和浪漫主义化,作品里的人物都被赋予了人的特点,那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就是众多“奇人”中的最突出的一个。
他的出生与众不同。
他并非父母的精血孕育而成,而是东胜神洲敖来国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经过“天地真秀,日月精华”的孕育,破石而出,是个“天产石猴”,会蹦会跳。
接着作者又幻想出现了个水帘洞,石猴领着群候过着无忧无虑的神仙般的生活。
再写石候求师学艺,受菩提祖师赐名孙悟空,学来一身奇功,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
他的武器也是奇而又奇,是东海的“定海神针铁”,让他在超越自然规律的局限中达到了“绝对的自由”。
二、个性化的描写《西游记》作者善用个性化的人物形象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的独特风貌。
第一是个性化的人物形象描写。
作者对《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不管是以孙悟空、猪八戒为首的妖,还是以如来佛、观世音为代表的佛,作者都给予了极致描写,把他们的外貌、服饰描写得一清二楚,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描写孙悟空“身穿金甲亮堂堂,头戴金冠光盈盈,手举金箍棒一根,足踏云鞋皆相称。
一双怪眼似明星,两耳过肩查硬,挺挺身材变化多,声音响亮如钟磬”。
又描写观世音“缨络垂珠翠,香环结宝明。
乌云巧迭盘龙髻,绣带轻飘彩凤翎。
碧玉纽,素罗裙,祥光笼罩;绵绒裙,多落索,瑞气遮迎。
眉如小月,眼似双星。
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净瓶甘露年年盛,斜插垂杨岁岁青”,把观世音描写成一个美貌端庄又超凡脱俗的菩萨形象。
再如描写猪八戒“卷脏莲蓬掉搭嘴,耳如蒲扇显金睛,獠牙锋利如钢锉,长嘴张开似火盆。
金盔紧系腮边带,勒甲丝绦蟒退鳞”。
第二是个性化的语言描写。
语言艺术对创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能展示人物的音容笑貌,揭示人物的性格,塑造鲜明独特的个性。
如孙悟空是只胆大的妖猴,故他的语言有妖的粗野,通过其语言将一个胆大妄为的反叛者形象展示在读者面前,非常符合他的身份。
在“大闹天宫”中,与如来佛赌斗一节,“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你教玉皇将天宫让我,便罢了,若不让,定要搅攘”。
短短的几句,写出了猴子的桀骜不驯,目无尊长。
小说第三十二回有这样一段文字:当师徒四人上得山来,一樵夫高叫到:“那西进的长老,暂停片刻,我有一言奉告,此山有一伙毒蛇狠怪,专吃你东来西去的人哩。
”长老一听吓得魂飞魄散,战战兢兢坐不稳雕鞍,急回头,忙招徒弟:“我听那樵夫道,此山有毒蛇狠怪,谁敢去细问他一问?”行者道:“师父放心,等老孙去问他一个端的。
”当行者问清了怪物的来历后,把眼睛揉出些泪水来。
八戒看见忙叫:“沙和尚,歇下担子,拿出行李来,我们两个分了吧!”当悟空设计叫呆子巡山后忍不住嘻嘻冷笑。
长老骂道:“你这泼猴!兄弟们全无爱怜之意,常怀嫉妒之心!”行者道:“不是笑他,八戒这一去,决不去巡山,也不敢去见妖怪,不知往哪里去躲闪半会,捏一个谎来哄我们也。
”个性化的语言中既有善意的嘲讽,又直接、形象,使唐僧的胆小、孙悟空的聪明机智、八戒自私懒惰的形象跃然纸上。
第三,作者对人物的心理刻画也各具特色。
如写猪八戒的“邪心”,就是通过刻画他的心理,写出了他的懒惰、憨直。
第二十八回中,孙悟空被唐僧赶走后,唐僧便叫猪八戒去化斋,你看他出了松林,往西行十余里,更不曾撞着一个人家,真是有虎狼无人烟的去处。
那呆子走得辛苦,心内沉吟道:“当年行者在日,老和尚要的就有,今日轮到我的身上,诚所谓当家才知柴米价,养子方晓父娘恩。
没处化斋,他也不信我走这许多路,须是再多幌个时辰,才好回去回话。
也罢也罢,且往这草料里睡睡。
”呆子就把头拱在草里睡下。
然后过了几个时辰才回去回话。
三、人物形象采用了奇妙的“三结合”《西游记》塑造了很多似人非人、似兽非兽、似妖非妖的艺术典型。
在这些典型身上有着人的思想、感情、秉性之类的社会属性,兽的外形与习性之类的自然属性,神仙、妖魔的广大神通、超人本领等传奇性。
这三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形成一个个完整的、统一的、以人的社会属性为主导的艺术典型。
《西游记》中的众多妖精,都有着社会生活中人的欲望、人的思想感情。
他们作恶害人,是现实社会中一切邪恶势力的幻化,是人类社会斗争的反映。
他们除了具有人的欲望、情感外,还具有动物植物的外部特征和生理习性。
如杏树精手拈杏花,长着胭脂般的面容;蝎子精长着两只钳子脚,使用一柄三股叉,尾巴钩子上还能放毒汁;陷空山的白耗子精,居住在无底深洞;盘丝洞里的蜘蛛精,肚脐里能放出无数软粘丝缕,把人和蜻蜓、蜜蜂粘住等等。
但他们又不是自然界生物的原型,而是某种物类所变化而成的精灵,具有很强的传奇性。
孙悟空是猴子,有着猴子尖嘴缩腮、红屁股、长尾巴、罗圈腿和走路时歪歪扭扭的拐子步这一外形特征;又有着猴子灵活好动、爬树攀枝、采花食果的习性。
但孙悟空又非一般自然界的猴子,他会变化,有本领。
更重要的是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是一个传奇式的神话英雄。
孙悟空身上有着古代英雄人物的许多美好品质,如大公无私,正直好义,积极乐观,敢于反抗等。
他又有着社会上一些人的弱点,如秉性骄傲,争强好胜,好出风头,急躁冲动等;还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男不与女斗”等封建思想。
作者始终把他作为一个人来描写,只是不同于一般的人,而是具有动物的外形和超人的本领罢了。
这个人物体现着作者的理想,是作者倾注全力塑造的理想英雄。
这种理想是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和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表现出来的。
孙悟空的行动虽然充满了幻想的成分,但这种幻想并非想入非非,而是注入了深厚的现实生活的内容。
孙悟空大闹天宫前有一个大闹蟠桃会的情节,它跟大闹天宫一样,反映了作者反压迫、反强权,要求平等自由的思想。
这个情节组织得相当成功,孙悟空身上人、妖、兽三种艺术因素得到了高度的统一。
此时孙悟空已经做了齐天大圣,但这是个有职无权、有名无实的“空衔”。
玉帝怕这个“妖猴”闲中生事,让他“权管蟠桃园”。
孙悟空作为一个猴了,看见鲜美熟透的桃子自然是要吃的。
因为猴吃桃子是天性。
但偷吃蟠桃是违犯天条的,这就埋下了与玉帝、王母发生冲突的隐患。
又由于权管蟠桃园,才发现大宴蟠桃会,各路大仙都来参加,独独没有邀请他这位齐天大圣。
对于这,一向藐视天宫的孙悟空必然不能容忍。
因此,大闹蟠桃会势在必行。
在这里,如果忽略了猴子的自然生理特性,就会失去生动性和真实感。
反之,如果过分强调自然界猴子的特点,反强权、闹天宫就缺乏现实生活的内容。
作者把猴的特点、妖的本领、人的个性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生动而真实地描写了孙悟空大闹蟠桃会,自然、深刻地表现了作品的思想主题。
那位经常引人发笑的猪八戒也是一个“三结合”的典型。
他有着猪的外部特征,如长嘴巴,大耳朵,身粗肚大,行动蹒跚等等;又有贪吃好睡,懒惰自私等猪的生理习性。
作为妖,他又是一个黑猪精。
他有三十六般天罡变化,风来雨去,腾云驾雾的神通,他使一柄重达五千零四十八斤的九齿钉钯,他打仗时有时也很勇猛。
但作者却是紧扣“笨猪”这一特点来刻画他的。
就拿变化来说,孙悟空能变小巧的小蝴蝶、小蜜蜂,漂亮的小姑娘,英俊的白面书生;猪八戒则不能,他只能变一些粗笨的东西,诸如山、大树、大土堆、大石头,大獭象、大骆驼、水牛精等,如若变个黄胖痨病和尚,身子还要摇上四五摇才能变成。
这一切都跟他臃肿的体态、蠢笨呆气的性格非常协调。
取经路上有一段猪八戒大战银角大王的生动情节。
写猪八戒发起狠来,舍死相迎。
那怪见他捽耳朵,喷粘涎,舞钉钯,嘴里吆吆喝喝,哪是人,哪是妖,哪是猪?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实难分清。
这一个猪八戒,决不会让人误以为是沙和尚或孙悟空。
人、妖、兽三种艺术因素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从而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四、绝妙的讽刺孙悟空神通广大、技艺高超,一路保护唐僧成功地取得了真经,他成了我们心目中的英雄;而且在他身上体现了一种叛逆以及他敢于和强大势力作斗争的勇敢的精神。
在他看来,那些没有道理甚至荒谬的等级制度简直是对自己自由、天性的毁灭。
所以,他要以“大闹天宫”来实现自己的自由价值,从而也就给读者一种催人奋进的感觉。
由此,我们不得不称赞孙悟空实在是有胆识的人。
但是,风云变幻、事与愿违,千算万算,最终还是算在了如来佛的手中。
结果,不仅孙悟空追求的那种自身的自由价值未能实现,就连他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反抗意识也几乎荡然无存了。
唐僧是善良的苦行僧,不辞劳苦,不畏艰险,昏庸顽固,是非不分,基本上是一个被批判的人物,作者对唐僧的批判倾向是通过他是非不分、昏庸顽固来衬托孙悟空的“悲”。
唐僧一再宣扬毫无原则的“慈悲”思想和“仁爱”观念,处处拘泥“温良、恭敬、谦让”,不分对象地一味“行善”,以至人妖不分,颠倒是非,把伪装的吃人妖精当作好人,加以姑息、纵容,而对火眼金睛识破妖精、忠心耿耿降妖救主的孙悟空却无端责骂,残酷打击。
特别是他还顽固地一概反对杀生,甚至在他历尽灾难,处处遇到妖魔,歹徒要吃他的肉的情况下,竞然还认为杀人是天大的罪过,迂腐愚昧到了极点。
例如,第九回讲,唐僧在宝象国遇到了黄袍老怪,黄袍老怪把他变成一只老虎关注笼子里。
孙悟空就嘲笑他:“师傅啊,你是个好和尚,怎么弄出这般个恶模样来也?你怪我行凶作恶,赶我回去,你要一心向善,怎么一旦弄出这等嘴脸?”这狠狠地讽刺了唐僧。
而唐僧当时无情、错误地赶走悟空,现在要靠悟空来解救,更是强烈地讽刺了唐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