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西游记》的艺术特色2010中文李红梅[摘要]《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部充满想象力的作品,给读者展示了一个变化多端的神怪世界。

作者在写作时充分运用了讽刺和批判语言展示,让读者读后不禁开怀大笑,拍手称快。

独特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巧妙的艺术结构,构成了流传于世的《西游记》。

[关键词]《西游记》独特的人物形象讽刺写法艺术结构一、独特的人物形象《西游记》成功塑造了唐僧师徒四人等神话人物形象,这些形象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他们既有我们现实中人的体现,又有动物之本的结合。

作品将他们的社会性和神话性,人性与动物性结合并融为一体。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作者笔墨用的最多的一个人物,他本是从石头蹦出来的猴子,吸取了天地之精华变成神猴,具有猴子的勇敢、聪明、正义感、喜欢斗争等特性。

他能七十二变幻,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遇到不平喜欢打抱不平。

天上的神权统治是人间的影射,天上最高统治者玉帝,孙悟空却不把他放在眼里,自称“齐天大圣”,无视天庭的宫律。

在封建时期,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是不可侵犯的,也不能逾越的,孙悟空却不把这些放在眼里,表现出来反抗精神,否定了等级观念,要求打破旧封建思想。

孙悟空在取经的路上,总是积极乐观,他从不胆小怕事,遇到困难从不退缩。

如在火云洞被红孩儿用三味真火烧得头晕眼花直到昏倒;在与蜈蚣精斗法时被金光刺得睁不开眼睛;在车迟国与三位充当国师的妖怪斗法;三打白骨精等充分体现了孙悟空遇到困难从不退缩,依然斗智斗勇。

一听到有妖怪唐僧害怕,八戒心惊,只有悟空高兴,认为又有好玩的了。

他以斗争为乐事,以斩妖除魔为乐事。

人走夜路多了也会出事,悟空也不例外,在平顶山,唐僧、八戒、沙僧被妖怪捉了去,他孤身奋战,曾两次被捉住,但他从不认输。

则通过自己的智慧降服妖怪,解救出师傅。

唐僧虽说是取经队伍的领袖,却是个糊涂虫,被妖怪陷害多次还分不清人与妖。

孙悟空却不同,他不仅有太上老君丹炉中炼制而成的火眼金睛,能辨别人与妖,更为重要的是他分得清敌友,他憎恨一切害人的妖怪,遇到妖怪绝不放过。

在乌鸡国,他扫荡妖魔扶正义,为乌鸡国国王报了冤仇,也主动除了妖。

在车迟国,孙悟空主动扶贫济困,解救被压迫的和尚。

过火焰山时,他不光把火焰山的火焰扇灭,他还多扇了几扇,希望火焰山上能长出粮食和树木,由此看出他具有一颗菩萨心肠。

因此,在读此书时,我总是把书中的妖魔鬼怪想象为现实生活中吃人不眨眼的官僚,希望出现一个像悟空一样好打抱不平的英雄,拯救水深火热中的广大平民。

总总事例表明悟空是西天取经的关键人物,他上天入地,七十二变幻,几乎无人能及,是强者中的强者。

西经路上,为实现取经的目标,他一路坚忍不拔、不屈不挠。

在取经路上,他始终走在第一,随时侦查周围环境,具有较高的责任感。

他对师傅谦恭有礼,第一次把强盗打死,被师傅痛骂,他一走了之,却在黄石老人的劝说下主动认错。

当自己三打白骨精后,唐僧赶走了他,回到花果山的他仍牵挂着师傅及师弟,当听说师傅遇难时亟不可待的去解救师傅,充分表现他懂得感恩,具有人性的一面。

唐僧是西天取经的领袖者,虽然没有法力的他总是拖后腿,但却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

他始终以取经为终生目标,并教育三个徒儿也以此为目标,在取经路途中共患难。

在取经路途中他的核心作用不可忽视,他教导徒儿诚心向佛,使三个妖怪出生的徒儿不断的克服离心倾向,用坚定的信念鼓舞他们,终于完成取经壮举。

但读过此书的人,多少会讨厌他,他天生胆小懦弱,每当师徒一行走到穷山恶水之地时,总会写“那长老大惊失色”或“流下眼泪”已于套话,遇到妖魔鬼怪更是胆战心惊。

在对待悟空上,他有时候也是无情无义,悟空在保他西天取经时,多次舍身相救,他却对悟空动不动就念紧箍咒,一点不念师徒情分。

唐僧还极为轻信他人,对于大徒儿的话反而猜疑。

在西天取经路途中,他多次上了妖怪的当,但仍执迷不悟,归根结底是他昏庸糊涂。

在三个徒儿中,他最靠得住悟空,由于悟空以理论事,有时逆着师傅来,所以他最不喜欢悟空。

就三个徒儿中,八戒最差,师傅遇难时总想着分摊行李回高老庄,但由于他嘴甜,爱打小报告翻是非,结果赢得他的喜爱。

猪八戒——“八面玲珑”的好好先生。

猪八戒是西天取经队伍中最差的一个,他好吃懒做,贪图好色,经常搬弄是非,背后打小报告,佛心不定,动不动就想分摊行李会高老庄当女婿,又不肯多干活,最多牵牵马,打妖怪时躲得快跑得快的一个胆小鬼。

他最突出的毛病是自私自利,在任何情况下,总先考虑自己的立场。

首先他鼠目寸光,毫无眼见,取经是多大的一件好事,因此在菩萨的劝度下同意西天取经,但他当了和尚却总不安分,所以他在高老庄被悟空降服后,还让他的老丈人照顾好妻子,他有朝一日还会再回去。

其次他懒惰,能偷懒就偷懒,师傅命他巡山、化斋,他总是躲起来睡大觉,回来时还编谎话骗师傅。

在作品中他最突出的弱点则是色欲,按中国封建思想,男女欢爱不允许拿出来谈论,更别说公然调戏女子。

但他死不悔改,他原是天蓬元帅,因调戏了嫦娥仙子被贬下凡间变成不人不妖的八戒,却仍然迷恋女色。

经过蜘蛛洞时,他看见妖精在河中洗澡,他就迫不及待的变成鱼儿调戏妖精,反而忘了他是捉妖的和尚。

在取经路上他居然私藏私房钱,以便散伙之用。

他的个性色彩丰富。

如果说悟空是猴神人结合,那他就是猪神人结合。

他食量惊人,整天就只知道吃,临走时还不忘揣些东西在上路。

在打探路时,他找到一个西瓜,一口气吃了个精光还不解馋。

但他也有机灵的时候,但师傅被妖怪擒住他总能编出个好理由让大师兄去救师傅。

在乌鸡国除妖怪时,那妖怪变成了唐僧模样,连悟空的火眼金睛也辨不出真假,他居然想得出让师傅念紧箍咒,以辨真假唐僧,结果使假唐僧现出原形,也借机报复了一下经常欺负自己的悟空。

沙和尚原是卷帘大将军,因触犯了天规被贬出天界,在人间流沙河中兴风作浪。

经菩萨点化,拜唐僧为师,与悟空、八戒一起保护唐僧西天取经。

沙僧憨厚老实、忠心耿耿,自放弃妖怪的身份时,他就一心跟着唐僧,正直无私,任劳任怨。

在西天取经中,他担任最累的活儿—挑行李,他从不抱怨工作的繁重,他言语不多,办事却让人很放心。

试想如果在取经路上只有唐僧、悟空、八戒三人,那何时能取到真经。

唐僧文弱只知道发号施令,悟空只会降妖除魔,从不做小事,八戒只知道打下手,粗心大意,那担子谁来挑,马谁来喂,后勤谁管?可见,一个团体人人都有用处。

沙僧对师傅及其尊敬,当悟空对师傅有不敬之言,他马上跳出来斥责悟空,护卫师傅。

当八戒在师傅面前搬弄是非他总是以理说事,让师傅明辨是非。

他好似这个团队的润滑剂,哪儿有争论他就出现在哪儿,力求团队和平共处。

总的来说,西天取经能圆满结束,关键不是在于哪个成员的功劳,而是这个团体齐心协力,人人互补。

所以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修成正果,师徒成佛。

二、讽刺手法(一)对佛教的讽刺。

西游记故事发生在唐朝,唐太宗时朝廷对佛教的重视众所周知的。

《西游记》中主要人物都是佛教中人,其中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西天如来更是佛教的领头人物,然而作品却多次出现对佛教的讽刺。

比如八戒贪吃、贪睡、懒惰、爱财、好色;悟空则酷爱自由,要求和平,反对邪恶,具有无穷的战斗力,虽最后成佛,也是“斗战胜佛”。

有的讽刺更直接,像师徒四人千辛万苦到达西天,阿傩、迦叶二尊者却向师徒四人要“人事”,无钱贿赂,则只能得到“无字之经”。

(二)对道教的讽刺。

故事中出现了几个道士几乎没有好人,往往是危害一方的方面形象,如比丘国国丈是寿星的坐骑白鹿化身的一个祸国殃民的道士,他让国王收集小儿心来做药引,后被悟空施法救走孩子,又要吃唐僧的心肝。

而乌鸡国的假冒国王虽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青毛狮子,却也是化为道士的形象出现的,而这些有背景的妖怪则在悟空降服时,总被神仙救走,那些毫无背景的则被悟空一棍打死。

作品对封建社会的腐朽政治和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进行了讽刺,直接描写刻画国家上至君臣下至群臣的腐朽和残暴。

西行路上经过了许多国家,这些国家虽然写得像人间仙境,但带有很浓重的幻想色彩,因为都有妖魔鬼怪等等。

这些国家大多无人才,对于妖魔鬼怪无人反抗,只会顺从。

取经路途中的一个个王国,大部分政治黑暗、秩序混乱。

如比丘国国王追求长生不老,有个白鹿精献上长生不老药方及美貌的女子就被封为国丈,说明国王昏庸荒淫。

这实际上是讽刺明代皇帝,迷信道教,追求长生不老,在宫中建立道教的祭坛,把皇宫弄得乌烟瘴气。

小说实际是把这种情况抽象了、夸张了,加上自己的幻想,把那些一味求长生不老的国王夸张描写,影射出了现实生活特点。

再比如说,写宝象国的百花公主被妖怪抢走了,这个时候国王问手下的文臣武将,谁能救出公主,居然无人应答。

碰到国家有难的时候,谁也没有能力,也没有勇气为国出力。

小说对这些文臣和武将进行了批判。

实际则是讽刺现实生活的达官贵族,只会一概的言论,而做不出实事,一旦国家有难,则只会推脱,无人办事。

由此看来,这些国家的君臣都是昏庸无能,好色坏政之辈。

通过塑造神仙妖怪来表现现实的黑暗腐朽。

小说中写一个完整的神怪世界。

我们都知道世间无鬼怪,但书中的神怪却写得栩栩如生,甚至写出他们的族系,他们之间的亲属及上下级关系,都有着明显的联系。

小说写神怪的世界,则意味着现实世界,上至玉帝下至天兵天将,和现实中的皇帝,下至各级官吏,两者构成一个对应的关系。

文中对于“仙境”的描写也处处影射现实世界。

如写天宫和地府,看上去十分神圣威严,其实只是披着光滑外衣的黑暗场所。

在印度时,悟空下到地狱找生死簿,阎王怕惹事生非急忙拿出生死簿,悟空当即给员外加了几年阳寿,阎王却不敢有所作为,充分表现出了社会中的官吏欺软怕硬。

《西游记》对旧时代思想的讽刺,主要通过人物形象生动刻画来实现的。

如唐僧这个形象,他具有坚定的信念,超出常人的修养,但实践中却是一个无用之人。

一听说有妖怪吓得心惊胆战,取经过程遇到妖怪束手无策,没有能力解决问题。

他轻信他人,不辨真假,耳根子软,喜欢听谗言,常常不问缘由就处罚悟空,结果引火自焚。

唐僧身上的特性是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性格特征。

八戒形象最突出的特点,是他无所不在的对人生欲望的强烈追求。

他贪色、贪吃、贪睡、贪图安逸、贪生怕死,又爱打小报告。

让他去巡山、化斋,他却躲起来睡大觉,当了和尚还攒私房钱,一遇到困难就想着分摊行李回高老庄。

总之,作者把人身上会出现种种欲望强加于八戒身上,八戒的性格与佛教格格不入,但作者对人的欲望持有宽容的态度,所以到了西天后还是封他为净坛使者,以满足他的口腹之欲。

作者受当时社会思想的影响,借八戒这一可爱又可笑的形象表达自己对人欲的态度。

三、巧妙的艺术结构《西游记》全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七回,写孙悟空的出身和大闹三界的故事;第二部分第八至十二回,写唐太宗入冥,交待取经故事的缘由;第三部分第十三至一百回,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护送唐僧到西天取经,一路上师徒四人除妖降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了西方天竺国灵天,见到了佛祖如来,取得了真经,护送回东土,四人也修成了正果,变成了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