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缺血性肠病!

缺血性肠病!


情严重程度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1),中 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2、腹部X线检查:是AMI最基本的检查。最典型征象
是“指压痕”征,为增厚的肠壁黏膜下水肿所致。钡灌肠
检查可见受累肠段痉挛、激惹;病变发展后期,可由于黏 膜下水肿、皱襞增厚等原因致使肠管僵硬似栅栏样;同时 肠腔内钡剂充盈形成扇形边缘。溃疡形成后,可见黏膜粗 糙,呈齿状缺损。钡剂检查可能加重肠缺血甚至引起肠穿
缺血性肠病的治疗
(3)应用血管扩张剂:AMI一经诊断应立即用罂粟碱30mg肌
肉注射,继以30 mg/h的速率经微量泵静脉输注,每日1~2
次,疗程3~7 d,同时尽可能避免使用血管收缩剂、洋地黄 类药物以防肠穿孔。 (4)抗栓治疗:阿司匹林200~300 mg/d或氯吡格雷1 50~300 mg/d;对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尿激酶50万U、静脉滴注, 1次/d,并给予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疗程2周。对急性肠系膜 动脉血栓,应尽早进行介入治疗。
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1),中 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缺血性肠病的诊断和鉴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断
一、诊断
1、AMI:AMI表现为急性严重腹痛,症状和体征严重 程度不成比例,体征常不明显,诊断较困难。临床观察中
如出现腹部压痛逐渐加重、反跳痛及肌紧张等,则为肠缺
血进行性加重的表现,强烈提示已发生肠坏死。腹部X线 检查可见“指压痕”征、黏膜下肌层或浆膜下气囊征。 CT检查可见肠系膜上动脉不显影、腔内充盈缺损。动脉 造影有助于鉴别诊断。
急性缺血性肠病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
解建
缺血性肠病的定义
缺血性肠病亦称缺血性肠炎,是一组因 小肠、结 肠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的不同程度局部组织坏死和一 系列症状的疾病。1963年Boley、1966年Marston首 先报告该病,凡全身循环动力异常,肠系膜血管病 变及其他某些全身性或局部疾病引起进入肠管的血 流量减少,不能满足肠管的需要致肠壁缺血时,均
腹泻为主要症状,约75%患者大便潜血阳性,15%患者可伴 有血便;部分患者可出现肠梗阻;部分重症患者可出现溃疡
及穿孔。本病起病急,早期无特异表现,病死率高。约80%
的肠系膜动脉阻塞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和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 其次是血管造影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所致。
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1),中 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缺血性肠病流行病学资料
随着人口老龄化、动脉硬化相关疾病发病率增
加,缺血性肠病的患病率也有所增加,但目前
有关缺血性肠病患病率的流行病学资料尚不多
见。国外研究表明,急诊监护病房每1000例患
者中就有1例AMI患者;我国90%IC患者为老
年患者(≥60岁)。
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1),中 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症、血小板增多症、长期口服避孕药、严重感染、DIC及放、
化疗等疾病,血液呈高凝状态,有可能诱发该病。
缺血性肠病的病因
4、肠管因素:老年人由于肠管蠕动功能减退, 肠腔内粪块的嵌塞,使肠腔压力增加,导致肠壁
的血供减少,最终导致肠壁局限性缺血、变薄、
坏死。
5、其他疾病如肠道及腹部恶性肿瘤及肠梗阻等
也可导致慢性缺血性肠病的发生。
缺血性肠病的病因
1、血管病变:腹腔血管病变是引起肠道缺血的主 要病理基础,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症,肠系膜上动脉 压迫症,多种病因所致的血管炎及肠道血管畸形等, 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血管狭窄是引起慢性肠系
膜缺血的主要原因。另外,全身性血管病变累及腹
腔血管时,如结节性多动脉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疾病时,也可出现肠缺血性改变。
可发生本病。
缺血性肠病的分型
1、急性肠系膜缺血
( acutemesenteric ischcmia,AMI)
2、慢性肠系膜缺血
(chronic mesenteric ischemia,CMI)
3、缺血性结肠炎
(ischcmic colitis,IC)。
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1),中 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1),中 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4、CT检查:CT增强扫描和CT血管 成像可观察肠系膜动脉主干及其二级 分支的解剖情况。
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1),中 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5、MRI检查:一般不作为急诊检查方法。MRI可显示
肠系膜动、静脉主干及主要分支的解剖,但对判断狭窄
程度有一定假阳性率。MRI对判断血栓的新旧、鉴别可 逆性和不可逆性肠缺血有很高价值。 6、选择性血管造影:是AMI诊断的金标准,并可在诊断 的同时直接进行血管内药物灌注治疗和介入治疗。但对
于选择性血管造影正常者,不能除外非闭塞性血管缺血。
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1),中 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缺血性肠病的病理改变
基本的病理改变是肠壁水肿、 出血及坏死等循环障碍性变化。 黏膜层缺血性变性坏死可引起糜 烂及溃疡形成,似溃疡性结肠炎。
穿透性坏死可形成急性或慢性穿
孔,后者常有肠粘连。由于坏死 反应或继发细菌感染可有不同程 度炎症。
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表现
1、AMI:AMI三联征:突发剧烈腹痛,伴频繁呕吐和
及肠麻痹,表明有肠梗死,需立即行手术治疗。
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1),中 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缺血性肠病的治疗
三、介入治疗
腔内介入治疗血管成形术或支架置入术,有助于恢复 动脉血流,降低复发的机会。这种治疗的技术成功率高, 并发症发生率很低,渐有取代手术治疗之趋势。介入治疗
肠系膜动脉狭窄的成功率为90%~95%,临床有效率
缺血性肠病的治疗
(6)应用血管扩张药物:如罂粟碱30 mg,肌肉注射,1次/8
h,必要时可静脉滴注;前列地尔10 μg,静脉滴注,1次/d;
或丹参30~60 ml加入250~500 ml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 1~2次/d,疗程3~7 d,少数患者需2周。 (7)持续进行血常规和血生化监测,直到病情稳定。 (8)若患者腹部触痛加重,出现肌紧张、反跳痛、体温升高
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表现
3、IC:典型症状为腹痛,多位于左下腹,为突发性绞
痛,轻重不一,进食后加重。腹痛时多伴有便意,部分
患者可在24 h内排出与粪便相混合的鲜红色或暗红色血
便,其他症状有厌食、恶心、呕吐、低热等;体检可发 现腹部轻中度压痛、低热、心率加快;发生肠梗死时可 有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肠鸣音逐渐减弱甚至 消失等腹膜炎的体征。
(1)初期处理:复苏,包括减轻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纠正
低血压、低血容量和心律失常。
(2)早期应用广谱抗生素:AMI患者血培养阳性的比例高, 应用抗生素以防感染加重肠缺血、诱发或加速肠管坏死, 乃至导致全身的感染甚至感染性休克;慎用糖皮质激素, 以免感染扩散或二重感染。
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1),中 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腹扪及肿块,影像学检查可见胰腺占位性病变。
缺血性肠病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原则:
对怀疑肠系膜缺血的患者应立即禁食,必要时
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应密切监测血压、脉
搏、每小时尿量,必要时进行血液动力学监测,
防止休克的发生。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水、电
解质平衡紊乱。
缺血性肠病的治疗 二、药物治疗
1、AMI的治疗:
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1),中 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急性肠系膜缺血
腹膜炎体征
外科探查 动脉血栓 手术风险太 外科探查 高可介入治 疗或溶栓 症状改善 观察
缺血性肠病的治疗
2、CMI的治疗:
(1)轻症患者,应重新调整饮食,少食多餐,避免进食过多
或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
(2)餐后腹痛症状明显的患者,亦可禁食,给予肠外营养。 (3)应用血管扩张剂,如丹参30~60 ml加入250~500 ml葡萄 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1~2次/d,可减轻症状,或低分子 右旋糖酐500ml,静脉滴注1次/6~8 h,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7、肠镜检查:是缺血性结肠炎主要诊断方法。镜下表现 为肠黏膜充血、水肿、淤斑,黏膜下出血,黏膜呈暗红色, 血管网消失,可有部分黏膜坏死,继之黏膜脱落、溃疡形
成。病变部与正常肠段之间界限清晰,一旦缺血改善,其
症状消失快,病变恢复快,是与其他肠炎相鉴别的关键之 一。镜下所见出血结节是IC的特征性表现。AMI如累及 结肠,内镜改变与IC大致相同;CMI内镜检查无确切意 义,但可排除其他疾病。
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1),中 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增高,常>10×109
/L,大便潜血常阳性。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
酶、碱性磷酸酶也可增高,但血清酶和生化指标的
测定对AMI诊断缺乏特异性。有学者提出D-二聚
体升高对本病诊断有一定意义,但其升高程度与病
孔,腹膜刺激征阳性患者禁忌钡剂检奎。
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1),中 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3、超声检查:为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操作简便、
迅速而有效。B型超声能显示腹腔动脉、肠系膜上 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和肠系膜上静脉的狭窄和闭塞; 脉冲多普勒超声能测定血流速度,对血管狭窄有较 高的诊断价值。超声检查其他征象有:肠壁增厚、 腹水、膈下积气、门静脉一肠系膜静脉内积气。
缺血性肠病的病因
2、血流量不足:内脏血流量减少,均可导致肠道缺血。在
腹腔血管病变的基础上,各种原因如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粥
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失常或休克等引起心排出量降低,可 诱发或加重肠道缺血,导致慢性缺血性肠病。 3、血液变化: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腹腔血管血流缓慢、血 栓易于形成而堵塞肠道血管的高危因素,如真性红细胞增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