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园林史-02-转折期

中国园林史-02-转折期


版画 竹林七贤
陶俑衣裳松宽, 袒露胸脯,可见 魏晋时人的穿着 时尚。
魏晋南北朝穿宽衫的士人
袒胸陶俑
佛教盛行的原因: 外来的佛教为了立足于中国,其教义/哲理在一定程 度上适应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故融汇一些儒家和老 庄的思想,以佛理而入玄言,于是知识界也盛谈佛理。 作为一种宗教,它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之说对于苦 难深重的人民颇有迷惑力和麻醉作用。因而不仅受到 人民的信仰,统治阶级也加以利用和扶持,佛教遂广泛地 流行起来。
洛阳华林园
北魏洛阳功能分区更为明确,规划格局更为完备;铜驼大
街—衙署—宫城—御苑构成南北向城市中轴,利用建筑群的布
局形成强烈节奏感的空间序列,既突出皇权至上的思想又利于 防卫“退足以守”。
魏明帝曹睿营建洛阳芳(华)林园 天渊池+景阳山 模式
帝愈增崇宫殿,雕饰观阁,凿太行之石英,采榖城 之文石,起景阳山于芳林之园,建昭阳殿于太极之北。 ——《三国志· 魏书》
上图 宁武县悬空寺位于山西 管涔山深处,凌空悬挂于近百米的 山间悬壁之上,主殿为木质结构, 上下两层。整座寺院的建筑前部均 悬于空中,下部用十余根木柱支撑,
其结构险峻无比。
下图 山西恒山悬空寺创建于 北魏后期(大约为公元471—— 523年),已经经历了1400多个年 头。现存建筑是明、清两代修建后 的遗物。悬空寺背西面东,像是悬
西晋—石崇—金谷园
河南县界金谷涧中
清流茂林,众果竹柏、药
草之属,水礁、鱼池、土窟 石崇所作《自序》说“余 有别庐在金谷洞中,清水茂 树,众果竹,药物具备,又
有水礁鱼池。”
滥泉龙鳞澜,激波连珠挥。 ——潘岳《金谷园诗》
此山采问结 中气菊君庐 有日东何在 真夕篱能人 意佳下尔境 ,,,,, 欲飞悠心而 陶 渊 辨鸟然远无 明 已相见地车 《 饮 忘与南自马 酒 言还山偏喧 》 。 。。。。
竹,内施高障,造游墙数百间,施诸机巧,宜应障蔽”,把园子过于华丽的地
方遮起来。梁代又有增建,成为南朝名园。
小结
两种倾向: 一种是以贵族、官僚为代表的祟尚华丽,争奇斗富的倾向; 另一种是以文人名士为代表的表现隐逸、山林泉石之怡性畅情 的倾向,追求视觉景观的美的享受,成为后世文人园林的先声。 王羲之等人会稽兰亭的集会和诗集序;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谢灵运的山水诗山居赋,尽情歌颂自然风景/田园生活的意境 尤其是后一种倾向对中国园林艺术创作以极大的影响,直接启 导着中国园林艺术向前发展。
1 历史背景 2 意识形态 3 城市郊游的盛行 4 山水艺术的发展 5 建筑技术 6 树木成为观赏对象
1 历史背景
魏(220-265) 洛阳
蜀(221-263) 成都
吴(222-280) 建业(南京)
西晋(265-316) 洛阳
东晋(317-420) 宋 (420-479) 齐 (479-502)建康 梁 (502-557) 陈 (557-589) 十六国(304-439) 北魏(386-534) 平城(山西大同)/洛阳 东魏(534-550) 河北临漳 西魏(535-557) 长安
3 城市郊游的盛行
城市郊游盛行:
古代盛行阴历三月初三,在郊外水边举行禊祓之礼;周代开
始在水中流杯饮酒赋诗为乐,这种风俗称之为“曲水流觞”。
魏以后定三月上巳节为古代人生活礼俗和游乐的节目,官民
到东流水边洗濯,除宿垢,行祭,以为吉祥。
魏明帝时,在御苑天渊池南凿石为流杯渠以
供褉(xiè)饮,人工制作流觞曲水进入苑园。
在一幅巨大屏风中腰的一尊精巧、
别致的玉雕。
6 树木成为观赏对象
树木成为观赏对象:
建筑技术的进步,观赏植物栽培的普遍,则为造园的兴旺发达提供了物 质和技术上的保证。 竹林七贤: 竹子题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家园林
邺城:铜雀园\华林苑
洛阳:芳林园(华林苑)
南朝建康的主要宫苑 小结
邺城铜雀园(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
含吸吐,款跨纡萦,绵联邪亘,侧直齐平。”即近远各方之景都
尽受眼底。
私家园林
(二)城市型私家园林
北魏张伦园 南朝建康的城市型私园
私家园林
(二)城市型私家园林 北魏大官僚张伦园 “园中筑景阳山有若自然,重岩复岭,深涧洞壑,高林巨树, 悬葛垂萝。崎岖石路,涧道盘行。 又“经构楼馆,列于上下。树草栽木,颇有野致”。
北齐(550-577) 山西太原/河北临漳
隋(589-618) 大兴(西安)/东都(洛阳) 唐(618-907) 长安(西安)/东都(洛阳)
北周(557-581)
长安
武周(684-704)
2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上:长期的分裂、战乱使旧礼制日益崩溃
世族阶层的贪婪奢侈,荒淫奢靡成风;如石王斗富。 士大夫知识分子玩世不恭:魏晋之际兴起恣情任性/不拘 礼俗的士风,人们专谈“玄理”,不理世务成为风尚,即所谓 “清谈”之风。
禽鱼自来亲人。”
“濠濮间想”,它是一种山林之想、自由之想,表达的是人与自然 亲和无间的情怀。 “濠濮间想”的境界是一种自由的境界、和谐的境界。解脱人为的障碍 ,回到自己本然的生命之中,与山水林木共欢乐,伴鸟兽禽鱼共悠 游,感受人与自然的通体和谐,此乃境界中之境界,亦为笔者撰文 之旨意。 “濠濮间想”者,云水之乐、山水之想也。其实,所谓“乐”、“想” 并不在山林、云水本身,而在人之心态。心态自由、平和,则当下 即是云水,庙堂即为山林。
老庄(虚无\无为而治)+儒学+佛学(重来生不重现世)=玄学
(调和名教和自然,以自然为本)
[图 魏晋士大夫的生活场景]
名教与自然之争
魏晋士风的演变,用传统的史学名词说,是环绕着名教与 自然的问题而进行的。在思想史上,这是儒家和道家互相激 荡的一段过程。老庄重自然,对当时的个体解放有推波助澜
之力;周礼重名教,其功效在维持群体的秩序。
山水画理论
南朝的宗炳《画山水序》和王微《叙画》为中国最早的山水
画论专著。
《画山水序》
1. 说明精神境界、内心修养的重要。
2. 在自然与绘画的关系问题中,强调写生,真实地反映自然
山水形象,但绝不是自然主义的描写,
3. 提出近大远小透视原理,解决了空间处理技巧遇到的第一 个关键问题。
5 建筑技术
建筑技术方面:
——பைடு நூலகம்
谢灵运— 《山居赋》 东晋后,江南一带北方士族大量迁入而文人荟萃,加之钟灵毓
秀的山水风景,使得这一带的文人名士们经营的风景式园林不同
于北方的奢华,而充满了自然天成之美。所谓的“卜宅相地”,
体现了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谢灵运《山居赋》记载:谢家在会嵇有座大庄园,其中有“南 北两居”,南居为灵运父、祖早先卜居之地,北居为灵运新营之 别业“其居也,左湖右江,往渚还汀,面山背埠,东徂西倾,抱
魏明帝天渊池南设流杯石沟,燕(通宴)群臣。 ——《宋书》
魏明帝时,在御苑天渊池南凿石为流杯渠以
供褉(xiè)饮,人工制作流觞曲水进入苑园。
南朝建康主要皇家园林
建康即今南京。人们追求返朴归真,至善至美的“自然主义的 风格”,寄情山水,醉心自然,被标榜为“高雅”、“超脱”、 “飘逸”等受人尊敬。同时自然美的发掘和追求,成了这个时 期造园艺术发展生机勃勃的推动力,出现了以山水为主题的自 然山水园。
魏晋人士游山玩水,寄情山水,爱如自然成为社会的风尚; 陶渊明与《桃花源记》 、谢灵运与《山居赋》、潘岳与 《闲居赋》等;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等四十一人在 会稽(绍兴)南郊兰亭引清泉作曲水之会,赋诗成集,由王羲之挥 毫作序,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其书法传于后世者称之为
《兰亭贴》.从此曲水流觞更增雅韵而为后人所乐为。
首次见于文献记载的公共园林——兰亭
兰亭 曲水流觞
4 山水艺术的发展
南北朝的绘画

上图 西晋 墓砖画 放牧图

下图 北朝 猎兽图
东晋顾恺之《论画》,当推为画品最早文献。
据记载,顾恺之有《庐山图》、《雪霁图》、《望五老峰图》
等山水画,从《画云台山记》中可以看出山水画如何布局、设
色,如何画山石、天空、倒影及如何穿插人物,点缀鸟兽等, 虽不是山水画专论,却开山水画专论之先河; 南北朝,山水画进 一步确立,不仅有实践,而且有绘画理论。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
佛/道盛行, 佛寺/道观大量出现,由城市及其近郊而逐渐遍及 于远离城市的山野地带。 “天下名山僧占多”,郊外的寺观多与自然山水充分结合,犹 如俗世间之别墅。 北方的洛阳,佛寺始于东汉明帝时的白马寺,到晋永嘉年间已 建臵四十二所; 北魏笃信佛教,迁都洛阳后佛寺的建臵陡然大量增加,最盛时 城内及附廓一带梵刹林立,多至1367所; 南朝的建康也是当时南方佛寺集中之地,东晋时三十余所,梁 武帝时已增至七百余所。
私家园林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私家园林,有建臵在野外山水风景地带的别 墅园,也有建臵在城市里面的城市型园林,由于所处的具体环境 的不同,规划设计的处理也有所差异: (一)别墅型私家园林 (二)城市型私家园林
私家园林
(一)别墅型私家园林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都富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他们改革旧作风, 创造新意境,且多爱好山水,对自然风景之美具有较高的鉴赏能力, 通过景观美来激发人们的寓情于景的感受,但毕竟尚处在简单、粗 浅的状态: 西晋—石崇—金谷园 谢灵运— 《山居赋》
小结
1、园林面积较小,规划设计趋于精密细致,未见生产、经济运作方 面的记载; 2、由山、水、植物、建筑等造园要素的综合而成的景观,重点已从 模拟神仙境界转化为世俗题材的创作,更多地以人间的现实取代仙界的 虚幻。 3、皇家园林开始受到私家园林的影响,个别御苑由文人参与经营。 一些民间的游憩活动(“曲水流觞”),也被引入宫廷。 4、以筑山、理水构成地貌基础的人工园林造景,从秦汉以来的着重 写实的创作手法转化为写实与写意相结合。 5、皇家园林的建设已纳入都城的总体规划之中,大内御苑居于都城 的中轴线上成为城市中心区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苑中狩猎、求仙、 通神的功能已基本消失,或者仅保留某象征的意义,游赏活动成为主导 的甚至唯一的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