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审美活动中的个性差异-模板

论审美活动中的个性差异-模板

论审美活动中的个性差异
{内容摘要}审美活动中的个性差异主要表现为审美主体的个性差异,其主要由审美心理、审美态度、审美能力三部分构成。

本文主要围绕语文教学这一特殊审美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在审美心理、态度、能力三方面的表现来阐述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个性差异。

{关键词} 审美活动、审美个性、审美心理、审美态度、审美能力
个性通常被理解为“决定个人的区别性与独特性的总和”、“人格的特质”、“有别于他人的其本身所具有的性格特征”。

亦即作为其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个别的独特性。

人的个性基础是个体内的生理机制,靠遗传得来的这种生理机制由于出生后的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而逐渐形成“个性”。

简单说来,个性包括态度兴趣驱动、欲望等心理特征。

各人的感觉、认知、情感、价值、信仰、性格、气质、能力、兴趣、倾向等因素构成一个整体,成为人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结构和心理功能,我们把它称作审美个性,也叫审美人格。

它使主体对现实具有独特的感受力,经过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能够敏锐地捕捉那打动了自己的某一种特殊的美,选择符合自己人格特征及审美感受的对象和角度,简洁地说,审美个性就是个体对对象稳定的审美心理和外在特征的总和,它是一个人个性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审美心理、审美态度、审美能力三部分构成。

客观世界的丰富性造就了审美主体的多样性,使差异得以形成。

而由于人与人的情况和条件不同,对同一审美对象的反映正确与否,深刻与否,强烈与否,往往也会出现明显的差异,甚至同一个人面对同一审美对象,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条件下,也可能会出现完全不同的审美感受。

这不仅因为人们的审美活动依赖于审美对象的刺激,而且还依赖于审美主体本身的心理内容和个性特点,并受到个人后天的社会实践、文化教育、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文学审美是语文学科区别于自然科学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因为客观存在的美,只有经过审美主体的心理活动,通过主体的思想和感情的体系,才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审美感受。

而语文学习是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的个性化行动,更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现通过研究语文教学这一特殊的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学生及教师在审美心理、态度、能力上的不同表现来讨论审美活动中的个性差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