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作文训练题命制的基本要求东莞市常平中学江波主要内容:本文从中学作文训练的实际出发,对作文题目的命制提出了三点基本的要求,包括作文指向性和导向性问题,也包括一些作文训练的实际操作性问题。
关键词:作文训练要求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良好的作文态度,应该是中学作文训练的核心价值取向。
因此,中学教师在进行命题时,要注意几个基本的要求。
1.作文训练目标指向要明确教师命制作文题目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语法,还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指向要明确。
作文训练的目标指向性不明确,一是作文命题结构没有形成科学序列造成的。
没有系统,杂乱无章,目标指向自然没法明确。
二是教师命题时要么无所作为,完成任务即可。
要么预期太高,动机太强,什么能力技巧都想通过一篇作文训练出来,结果学生无所适从,能力训练目标自然也无法实现。
明确目标的指向性要纠正作文命题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不出刁、怪、偏、难的题目。
这类作文题目学生没法写,写了也达不到预期的训练目标,而且对学生的作文兴趣、作文态度都有负面影响。
搜狐网和人民网2005年曾就某省的作文题进行过网络调查。
在搜狐教育频道里,有超过68%的人点击了“太难”这一项;而在人民网上,1403人参与评价,有42.1%的人选择了“太难”。
(1)这样的命题观念应该纠正。
二是不出抽象笼统、过于宽泛的题目,这类题目最容易滋生学生的夸大心理,容易引来空话、大话、假话。
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渐趋成熟的阶段,他们涉世尚浅,所知虽多,但所思不深,因此无法写好。
抽象笼统、过于宽泛的题目和只给题目范围是有区别的,题目虽可大可小,可主观可客观,但一定要具体。
如《我投身到祖国怀抱里》(1952年高考作文题)恐怕就让学生难以落笔。
《让生命更丰美》(1986年台北联考作文题),也犯了笼统、宽泛的毛病。
无论是片断训练,还是整篇甚或是一个系列的作文训练,在命制题目时,训练目标都应该让学生明白。
最好的命题方式就是把一次性的作文命题放在一个科学序列中,结合实际活动进行命题,命具体的题。
德国的一些作文命题就很切合学生的实际,如《第一次单独旅行》、《我是如何使某人生气的》、《我最喜欢的运动》等,一次性的作文命题可以参考。
如果是一个系列的作文命题,就要把训练目标合理地分散地每一次作文训练中去,不要过于集中。
2.作文指导的导向要正确学生作文训练从题目的命制开始,就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
教师的指导对于学生作文及其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黑板上随手写一个题目并不予指导和为了考理想分数,进行模式化的指导,都是应该努力避免的。
教师命题指导的导向性要正确,基本的指导原则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
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学生有写的兴趣。
因此正确的命题指导应从下面三个方面考虑:(1)命题要有诱发写作动机的作用作文题目本身要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的作文兴趣。
中学生的写作活动往往受到作文兴趣的鼓动、支配,人的兴趣除了某些与身俱来的因素外,还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巩固。
叶圣陶先生说:“一使需之切,二使乐其业。
”(2)因此可以从学生需要入手激发作文兴趣。
具体方法如下:第一,从生活需要入手,作文命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比如中学生喜欢音乐的不少,可以让他们学写歌词,为喜欢的歌曲重新填词等。
第二,从新奇性入手,不出老套的作文题目,出新题目,用新材料,写新人新事、展示社会新的变化,让学生耳目一新,愿写爱写。
调查作文和研究性作文对中学生来说就是新题目,也是他们喜欢的文体。
想象作文,侦探故事小片断,对中学生来说也是新奇的,能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使他们乐意于创造,作文也往往写得好。
第三,从疑惑性入手,在作文题目中设疑,使之产生创作的内驱力,唤起学生对所写事物的惊疑,启疑开窦,让学生想写爱写。
如《女子应当参政吗》、《为什么体形纤瘦就是时髦》等。
其它还可以从尊重学生的选择入手,多出几道题目。
尊重学生自尊心入手,不出偏、难、怪题。
尊重学生的情感和审美体验入手,不搞模式化教学。
激发学生作文兴趣,诱发他们的写作动机的方法可以很多,只要我们认真思考,就能达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的目的,使学生产生并强化良好的写作动机。
(2)命题方式应该问题化一次作文命题,几个字。
既难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也难以明确教师在这次作文训练中所赋予的训练目标,学生做起来也很盲目,效果自然不会好。
因此范守纲先生说:“要给作文命题以必要的提示语,有时候,光一个题目还不足以激起学生的写作冲动,这就有必要适当加一些提示的话。
这种提示语一般有两个作用,一是激发感情,一是铺设坡度。
”(3)将作文题目问题化就是一种好办法,它可以使作文主题清晰化,不让学生产生歧义、误解,降低审题的难度,便于学生发挥自己的作文水平。
例如联邦德国的一组以“一次自行车障碍赛”为内容的作文题型设计:1.考虑以下问题:①参加比赛者的范围、年龄和对所用自行车的要求应该是什么?②整个赛程包括哪些障碍物?障碍物的衔接顺序,通过障碍物的要求是什么?怎样确定优胜者?2.填写下列公告的空白:自行车障碍赛公告时间:1976年6月25日下午3:30开始。
地点:火车站街184-192号居住区大院。
参加条件:赛程说明:比赛优胜者确定办法:奖品:比赛筹备组:1年级甲班学生 K·朱夏尔 M·克劳斯 F·克莉斯塔 L·加毕3.给年轻人的家庭、退休了的老夫妇、面包店老板各写一封信,写信时考虑以下问题:①年轻的父母、老年人、商人喜欢孩子们怎样对他们说话?②年轻的父母有和我们年龄差不多的孩子,老年人习惯了清静,面包店不在比赛场附近,老板对噪声并不介意。
针对不同的情况、思想,信里该写哪些内容?怎样写才能促使他们赞成你们的比赛活动?③用哪些词语来做自我介绍,怎样写结尾的寒暄话和祝颂语。
4.下面是两份书信的草稿,分析一下这样写有什么毛病,考虑应该怎样写才好。
(书信草稿略──笔者按)5.根据克莉斯塔的录音和加毕的笔记,思考以下问题:①比赛的时间、地点、参加者和目的是什么?②比赛的环境怎样?③比赛的过程、优胜者的比赛情况怎样?④对比赛的评价怎样?6.写一篇通讯报道宣传这次比赛,题目自拟。
(4)一组题型,四次作文练习,听说读写思相互促进,浑然一体。
每个题目都是由具体的问题组成的,各个题目的问题既有层次,有相互联系。
一个大命题通过分解成几个小问题,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说不无启发,学生进行写作时,有话可说,说的会更有针对性。
(3)资料收集途径要明确我们要求学生作文要有真感情,不说假话,表达要丰富而有创造性,就必须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占有大量的写作素材,给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提供帮助。
学生资料的收集可以有以下几个途径:首先,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认真地做社会调查。
其次,应该向学生提供资料收集的可能途径。
比如图书馆的相关藏书的类别,甚至名称,音像资料收集的可能途径,网络资源的简单搜索方法等。
再次,教师可以直接提供学生可能难以收集到的相关资料。
这种资料可以是直接的资料,也可以是具体启发性的间接的资料。
最后,为了提高资料收集的效率,教师可以在资料收集到一定程度后,将所有的资料全部汇拢在一起,要求学生进行讨论,明确主题内容(具体操作办法可以使用头脑风暴法),教师也可以参与讨论,并适时给予指导。
要特别指出的是,学生在资料收集过程中,一定要有资料的记录片断,也就是要词语化。
3.作文命题方式的一般要求作文训练题的命制还有许多需要我们思考的地方,比如题面修饰,时空条件等。
(1)题面要简洁“题’,原指人的额头,与“目”连用,说明它之于文章的重要地位。
其实,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文章的“眼睛”除了应能概括文章思想内容、突出文章中心,也要尽量长的美一些。
因此,教师在命制作文题目时,对题面还应该给予一定的艺术处理,使它更具有吸引力。
对题面进行修饰应注意两个原则:第一是题目的表述语言应该是规范的。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人思维的正确、清晰、流畅,要借助语言文字的明白如话、规范简洁加以体现,这是语文学科科学性的首要体现。
所以,教师在命制作文题时,语言表达必须是清楚、明白的,不含糊、不模棱两可。
第二是题目看上去比较新颖,有趣味,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
第三是尽量使题面简洁,以免干扰学生的思维。
(2)时间要充裕,频率要合理中学生作文训练虽不像专业创作,但究竟还要收集素材,酝酿构思,因此需要一定的时间。
但现在许多教师不愿意给学生时间,原因是他们希望学生能用一人之力做出惊人之作,才算出了成绩。
另外,也是担心给了学生时间,等于给了他们抄袭的机会。
而且,有些教师为了出成绩,不断地提高学生作文训练频率,每周一篇,甚至希望每天一篇。
学生作文素材本就不多,对于如此高频率、短时间的作文训练,自然有压力。
因此除了一味“迎合”教师的命题意图外,个性特点和生活气息荡然无存。
或者是说假话、套话、空话,作文态度和人格尊严全失。
故此,作文训练一般不宜要求短时间内当堂完成。
梁启超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主张作文应少做。
“每学期少则两篇,多则三篇,每一篇要让他充分的预备,使他在堂下做,看题目难易,限他一星期或两星期交卷。
(我是教学生作文,不是防他做贼,没有充分的预备,在年轻的学生脑筋锐敏或可做出,我便不能。
)多作学生便要讨厌,或拿一个套子套来套去。
我主张少作,是做一次必将一种文做通,下次再做别一种文,如此便做一篇得一篇的好处。
”(5)梁先生的话是有实践经验做依据的,他主张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让他在堂下做,也就是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
另外,他还主张每学期两三篇即可,频率不宜过高。
斯迪芬·德·克拉森教授在《作文:研究、理论与应用》的论著中也说:“增加作文训练的次数只对初中一、二年级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有益,但对发展高年级学生的作文熟练程度帮助不大;学生中优秀写作者作文时大多花较多时间构思、复读和修改。
”(6)另外,他还说:“作文教师评改学生的作文草稿,即在学生作文的过程中给予及时反馈,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确有效果,但教师在家里或办公室批改作文后再发给学生,则对发展学生的作文能力没有什么作用。
”因此,与其学生在短时间,高频率的作文训练中草率应付,教师在作文批改中疲于拼命,还不如少作细改,及时反馈。
当然,留有充裕的时间不等于放任,要分阶段、步骤,进行指导检查、落实促进,对学生的写作过程应该进行全程跟踪指导。
主要参考文献:(1)柳小平,关于高考作文题命制的几点思考,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第2期。
(2)吴艳平,中学生写作状况的调查与思考,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4月。
(3)高凤妹,新课程理念下的写作命题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8月。
(4)张志公,谈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见张定远编的《作文教学论集》。
(5)陈世英,陈经纶中学随笔写作教学教育功能解析,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