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俗文化与作家作品关系_浅论民俗文化对鲁迅的影响_张昕

民俗文化与作家作品关系_浅论民俗文化对鲁迅的影响_张昕

K e X u e F a Z h a n g 科学发展☆作者简介:张昕(1980-),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从事汉语言研究,黑龙江省孤儿职业技术学校教师。

民俗文化与作家作品关系———浅论民俗文化对鲁迅的影响张昕(黑龙江省孤儿职业技术学校,黑龙江哈尔滨150086)民间文学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和象征系统,是在广大劳动人民中流传,反映人民大众思想感情以及审美观念、艺术情趣的感情创作。

鲁迅认为民间文学是生产者的艺术。

无论是古代的文人学者,还是现当代的作家,他们的文学创作无不受到民间文学的影响。

有人说:无论就时间、美、创作天才说,人民总是第一个诗人、哲学家,他们是文化和文学创作的源泉。

由此可见,作家所受的民间文化的熏陶对其审美惯性和民俗性格均起到了重要影响。

鲁迅就是受民俗文化影响极大的作家之一。

他的《中国小说史略》和《汉文学史纲要》中,对汉魏以来的志怪小说中的鬼神迷信、原始信仰、神话传说等描写所进行的分析和阐释,都表现出了较高的民俗学方面的识历和见地。

民俗的影响尤其表现在他的创作上。

鲁迅自己就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回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

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

”①每一个作家都会把自己独有的生活面带进作品中去,特别是幼年的感受,故乡的印象,而当这种影响伴随着时代的风云和作家一同成熟起来,则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他毕生的作品。

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艺术内容方面,也体现在艺术形式方面。

作家自觉不自觉地使他的作品带有了家乡风情和民俗色彩,并打上了自己思想情感和性格的印记。

一、民俗心理的制约:在民俗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作家很难摆脱和背离在思想情感深处的民俗心理的制约翻开一部中国文化史、文学史,我们看到,几乎所有杰出的人物,无不受到这种民族文化精神的熏陶;与此同时,他们又以自己的人格精神汇进传统文化中。

鲁迅的小说创作有其独特的题材选择和情思表述,他以其“偏苦于不能全忘记”的记忆深处的故乡的乡镇生活为主要创作素材,以故乡中的下层人民为主要描写对象,建构起他笔下独特的鲁镇世界。

这种集体无意识的乡土情结则是一种包容了人类祖先往昔岁月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的原始意象。

在鲁迅的乡土小说中,除了《社戏》和《故乡》中抒写了故乡童年的美好记忆外,大多数作品都刻意展示了一个古老丑陋、缺少温暖的乡土社会,而鲁迅以解剖刀般的笔细细写出,就是揭示出病苦引出疗救的注意。

基于鲁迅心灵深处那种受奚落的情绪记忆:大家庭的变故,少年的屈辱和奚落,事态的炎凉,对故乡的憎恶成为他心灵中最浓烈的情绪记忆,所以,在鲁迅的小说中,他常以冷漠的笔调,愤懑的情感描写乡镇社会下层人们受奚落、侮辱的场景,揭示批判缺少诚和爱的国民性。

二、民俗传统观念的影响:民俗传统观念在作家作品形象塑造中具有重要渗透作用在鲁迅小说中所渗透的我们民族的传统观念是令人无法忽视的。

他采取了理性的分析态度对民族传统进行反省:既猛烈批判其中的封建糟粕,也注意吸取和弘扬民主性的精华。

小说一方面表现了对旧制度和礼教“吃人”的控诉,一方面表现了对民族传统美德的积极弘扬。

《明天》中,单四嫂子对宝儿的爱就通过一系列的民俗描写表现得憾人心灵。

为给儿子治病,她求神签,许心愿,讨单方,请何小仙,耗尽心血。

儿子死后,她痛不欲生,烧纸钱,烧《大悲咒》,入殓时给他穿顶新的衣裳,平日喜欢的小玩意都一一放在枕头旁边,以至九妈掐着指头仔细推敲也想不出一点缺陷。

这是中国古代女子在三从四德的传统观念影响下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美德尊老爱幼的表现。

这一细节,对于表现中国式的人伦之情也是相当具有典型意义的。

在小说《故乡》中,当老年闰土叫“我”为“老爷”时,不禁使“我”感到此时两人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而在气闷、痛苦的同时,又希望下一辈的水生和宏儿能够永远“一气”,不再隔膜。

不难看出,中国传统的人伦关系,对鲁迅有着极大的影响,并且在鲁迅的小说中得到充分表现,民俗文化的这种渗透就是随着一代代的作家作品传承给华夏子孙的,这种文化情绪也必将为我们所继承。

摘要:中国作为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民俗文化更是为我们华夏子孙所继承,而这些反映人民大众思想情感的民俗文化也对历代文人学者的思想及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鲁迅的作品中,我们亦可以体会到其中的意蕴。

关键词:民俗心理;民俗传统观念;民俗纠葛;民俗语言;民间风俗中图分类号:K 89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9—0127—02W e n X u e Y a n J i u☆文研究127Theory Researc h 学论理三、民俗纠葛的影响:民俗纠葛构建了作家作品情节的冲突,触动作品情节的变化传统民间文化具有生活方式、道德信念和统治序列一体化的模式,其常态表现就是民间起居饮食、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等。

我们在鲁迅的《祝福》中则可看到这种由民俗导致的激烈的情节冲突。

小说一开始先渲染浙东鲁镇“岁暮谢年祭祖”的浓郁的民俗氛围,然后,祥林嫂的悲剧就在这个充满迷信的环境里展开。

封建思想的代表──鲁四爷讨厌、歧视样林嫂,认为“寡妇克男人”,反映了他的鬼神信仰,而这种鬼神信仰还主宰了他的活动,并企图通过对鬼神的祭祀、邀福来佑护他生活的各个方面。

祥林嫂最终被赶出家是鲁四老爷一手造成的悲剧,地主阶级的残酷无情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祥林嫂身上,我们不难看出鲁迅是真正了解劳动人民心灵的。

他不只写出了祥林嫂肉体上的痛苦,更写出了祥林嫂精神上难以忍受的痛苦,并揭示出造成这些致命痛苦的思想和社会原因,可以说,正是这些错综复杂的民俗纠葛引起了民众不同的身体上的和心理上的悲苦,从而也影响了鲁迅一生的创作。

四、民俗语言的影响:约定俗成的语言联想形成了作家作品中一系列的象征标识进入二十世纪,清帝国灭亡,帝王突然失名,中国文化的同一性断裂了,在这种状况下,如何反观自己呢?如何不至于失语呢?鲁迅不得不面对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他写作的真实困境。

在《阿Q正传》中,我们不难看到“Q”这个奇怪的名字标记,而与“Q”最为相似的,另一记号就是“D”了,当小“D”取代了阿Q在赵府的地位时,阿Q进入了“空名”状态,但我们必须找到名字记号所标记的“空白”,那么,《阿Q正传》的空白到底在哪呢?那就让我们看一段阿Q与小D的龙争虎斗吧。

阿Q进三步,小D(便)退三步,都站着;小D进三步,阿Q(便)退三步.(又)都站者。

大约半点钟,……阿Q的手放松了,在同一瞬间,小D的手也正放松了,同时直起,同时退开,都挤出人丛去。

“记着吧,妈妈的……”阿Q回头去说。

“记着吧,妈妈的……’小D(也)回头来说。

这应该是中国小说描写中最为惊人的一幕,叙述本体成了一面镜子,语言上的奇妙对称,打斗动作的相互模仿,“同时”等词更是暗示时间的一致性,而“记着吧”这样的警告,以表明叙述者不愿陷入传统忘却自我的模式中,也为鲁迅自我反思提供了可能。

一个阿Q不单单让我注意到了他的名字,也让我们关注于他的名字所带来的象征标识和社会地位。

而这种“精神胜利法”,显然在封建社会的未庄是行不通的。

与此同时,鲁迅先生笔下《阿Q正传》中名字的空白,也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有的社会地位的不同。

五、民间风俗的影响:民间风俗赋予作家作品浓郁的环境特色,也揭示了作品的主题文学作品最能显示地方莫过于风俗画的描绘了,因为风俗特征恰恰是一定民族、时代、乡土的显著标志。

鲁迅小说中关于浙东乡镇世态人情、风土习俗的描绘,鲜明逼真,引人入胜。

风俗画不仅是小说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典型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鲁迅小说中用人物行动去融合和引导出一幅幅风俗画,揭示出人物悲苦的命运及根源。

如鲁镇的祝福之夕,家家杀鸡宰鹅,忙着年终大典,让天地圣众歆享牲醴和香烟,气氛强烈,其社会意义的深刻性溶入在充满悲愤感情的诗的境界之中,因而在所控诉的祝福气氛中吃人的罪恶,也就激起了读者更深的共鸣。

列夫·托尔斯泰说,优秀文学富于魅力的艺术因素之一是“基于历史事件写成的风俗画面”。

②这是因为,民俗文化作为历史积淀的产物,有着源远流长的民族土壤。

鲁迅先生的小说之所以为人们所称道,正在于他把深遂的主题和鲜明的人物个性与浓郁的典型环境画面有机地糅合在一起,使其透露出时代的气息和民族的精神。

总之,作为文化巨人,鲁迅先生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他对人生的感悟,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所展示出来的社会面貌。

正如别林斯基指出的:“一切这些习俗……构成一个民族的面貌,没有了它们,这民族就好比是一个没有脸的人物。

”③所以,文学作品里所反映的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越丰富,越鲜明,就越能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文学作品越是“有地方色彩的,倒窥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

”④鲁迅先生的小说之所以能在国际上广为传播,也是和它富于民族性这一特点分不开的。

在谈到民间传统文化及其思想对于鲁迅先生的影响时,他曾说:“自己却正苦于背了这些古老的鬼魂,摆脱不开,时常感到一种使人气闷的沉重。

”⑤又说:“我正因为生在东方,而且生在中国,所以‘中庸’,‘稳妥’的余毒,还泡肌浃髓……使我自惭究竟不及白人之毒辣勇猛”⑥,鲁迅“因为从旧垒中来,情形看得较为分明,反戈一击,易制强敌的死命”⑦,因而鲁迅作品中对于旧社会的攻击和抑制,十分深刻而有力。

然而旧传统加于他的影响根深蒂固,这也制约着他对旧传统的批判,使他心理上常常陷入极大的矛盾和痛苦中。

鲁迅明确地体察到自己的现实处境,认识到自己无法割断与历史传统文化的联系———这才是真正的觉醒和自觉,才是充分意义上的对传统文化的反省,所以,在民间文化对他不断深入地熏陶和感染的同时,鲁迅先生采取“择取”的态度,将他对民间文学的不断传承抒写于他的笔端,展示于他的作品之中。

可以说,在传统民俗文化与现当代文学之间,鲁迅先生及其作品无疑是一座坚固的桥梁;鲁迅先生对文化的解剖和领悟也是无人能及的。

注释:①鲁迅:《朝花夕拾·小引》,载《鲁迅作品全编·散文卷》,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66页。

②托尔斯泰:《日记》(1865年9月30日),载《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一册,200~201页。

③《别林斯基选集》第一卷,上海文艺出版杜1963年版,第27页④《鲁迅书信集·致陈烟桥(1934年4月19日)》⑤《鲁迅研究月刊》(1996年9月第22页)⑥《鲁迅研究月刊》(1996年9月第22页)⑦《鲁迅研究月刊》(1996年9月第22页)参考文献:[1]沈善洪,王凤贤.中国伦理学说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2]戚廷贵.美的发生与流变[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3]中华传统文化大观[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杜,1993.[4]林非.鲁迅和中国文化[M].北京:学苑出版杜,1990.[5]黄乔生.走进鲁迅世界·散文卷[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6]朱晓进.鲁迅文学观综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杜,1996.[7]鲁迅作品全篇(散文卷)[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8]金宏达.鲁迅文化思想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9]陈漱渝.鲁迅风波[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10]顾明远,俞芳,金锵,李恺.鲁迅的教育思想和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杜,2001.(责任编辑/肖莉虹)12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