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建筑发展历程

中国建筑发展历程

影响魏晋南北朝园林发展的因素分析
(16级艺术设计2班陈虹纲)
内容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史上重要的转折期。

在此期间,不但皇家园林继续发展,同时,私家园林也有了发展,寺观园林等新类型出现。

园林的本质也有了新变化,开始追求陶冶情操,安顿心灵的精神需求。

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山水特征由此显现,为后期的繁盛和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古典园林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包括政治思想,文化艺术,宗教,经济,技术等。

本文着重阐述这一时期影响园林发展的因素,以及这一时期各类园林的特征,整体把握这个园林史上重要的历史阶段,深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认知。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园林,影响因素,建筑风格,庄园经济。

引言
我国山水式风景园林在秦汉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重大发展。

一方面由于贵族豪门追求奢华生活,以园林为游宴享乐之所;另一方面,士大夫玄谈玩世,以寄情山水为高雅,从而促进了自然式山水园林的兴盛。

南北朝时期,除帝王苑囿外,建屋宇,或重岩复岭,或深溪洞壑,模仿自然山水风景,使之再现于有限空间内的造园手法。

正文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朝代频更、社会动荡的时代,国家也处于一个长期分裂的状态。

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后,西晋得到短暂的统一,但至东晋以后呐,十六国与南北朝之间,阶级矛盾和名族纠纷错综复杂,战争频繁。

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持续不断的社会动荡,也就引起了社会思想的变化。

文人士大夫打破了汉末腐朽的经学束缚,开始关注自身的精神修养与体悟,提倡个性张扬,玄学也就由此诞生了。

而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格局也由此受到强烈的冲击,诸家思想在此时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思想界呈现出自战国以来又一次自由、活跃的局面。

自晋以后,士族文人多鄙视礼教的虚伪而崇尚老庄,追求纵欲放达的生活以及超然物外的精神,清谈之风弥漫一时,玄学盛行,强化了当时人们的思辨特征及理性意思。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佛教在这一时期又去统治者的提倡而得到迅速发展,这对当时和之后社会影响深远。

另外,这还是一个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代,中原之外的不断渗透,丰富了中原文化的传统形态。

正是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影响,
在此时期形成了中文化的新特色。

也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时代的背景下,发生了很大变化并取得了了重大进展。

从另外一方面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汉代数百年经营的建筑成果大都付之一炬,各王朝也都无暇大力营建,加之分裂割据,社会物质相对分散,每个王朝的建筑规模较之秦汉都大为逊色。

但是政权的更替频繁,致使南北各地相继兴建或改建过不少的城市,也是中国历史上都城数量最多的时期。

因此就整体而言,之一时期的建筑营造虽说规模不大,但是数量众多,且各有继承更新,在城市和宫殿的制度上还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此外,当时黄老哲学流行,有上水之志的文人士大夫在南方辟地造园,发展出我国文人园林的基本格调。

再者玄学是主张返璞归真的、且佛家的出世思想也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人们对大自然1
的向往之情。

文人们既倾心玄、佛,还经常通过‘清谈’来进行理论上的探讨,论证人必须处于自然而然的无为状态才能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

文人们也都认为名教礼法是虚伪的表征,在以名教礼法为纲的充满了假、恶、丑的社会中追求一种真,善、美的思想的现实是根本不可能,直视大自然山水是他们心目中的真、善、美的寄托与化身。

在他们看来,大自然上水是最“自然”的、最“真”的,而这种“真”表现为社会意义就是“善”,表现则是“美”。

这些也正是魏晋哲学的鲜明特点,也就是魏晋士人寄情山水的理论基础。

寄情山水、崇尚隐逸既成为社会风尚,启导着致使分子阶层对大自然山水的再次认识,从审美的角度去亲近它、理解它、于是,社会上又普遍形成了士人们的游山玩水的浪漫风习。

由于上述的种种因缘际会,大自然被揭开了秦汉以来披覆着的神秘外衣,摆脱了儒家“君子比德”的单纯功利、理论附会,以它的本来面目——一个广阔无垠、奇妙无比的生态环境和审美对象,而呈现在人们面前。

人们一方面通过寄情山水的实践活动取得与大自然的自我协调,并对之倾诉纯真的感情;另一方面又结合理论的探讨去深化对自然的认识,起发掘、感知自然风景构成的内在规律。

于是,人们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观念进入到高级的阶段而成熟起来,其标志就是山水风景的开发和山水艺术的大兴盛。

山水风景的开发是山水艺术兴起和发展的直接启导因素么人后者的兴盛又反过来促进了前者的开发,形成后此中国历史上两者同步发展的密切关系。

人们对自然美的鉴赏遂取代了过去对自然所持的神秘、功利和伦理的态度而成为后此的传统美学思想的核心。

文人士大夫通过直接鉴赏大自然,或者藉助于山水艺术的间接手段来享受山水风景之乐趣,也就是他们的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

处在这样的时代文化氛围之中,愈来愈多的优美自然生态环境作为一种无限广阔的景观被利用而纳入于人的居住环境,自然美于与生活美相结合额而向着环境美转化。

这时人类审美观念的一个伟大的转变。

以上所述,大抵就是促进中国古典园林进入转折期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诸多因素。

东汉末年,民间的私家造园活动已经比较频繁了,到了魏晋南北朝,那些身居庙堂的官僚士大夫们不会满足于一时的游山玩水,更何况这需要付出长途跋涉的劳动。

所以说,私家园林就被这样营造出来了。

经营园林成了社会上的一项时髦活动,出现在民间造园成风、名仕爱园成癖的情况。

热中于营园,必然也善于鉴赏园林,并且逐渐培养了一种园林审美的心态。

这时期的私家园林已经很多了,其中有建在城市里面或城近郊的城市型私家园林,也有建在郊外的庄园、别墅。

而庄园经济在东汉就已经发展起来了,到魏晋是硬件完全成熟。

庄园规模有的极宏大,也有极小型的。

他们一般包含四部分内容:一是庄园主家族的居住聚落。

二是农业耕作的田园。

三是副业生产的场地和设施。

四是庄客、部曲的住地。

庄园主受到良好教育,不少人成为富翁、名流或知识界的精英。

他们对自己庄园的经营会在一定程度上把普遍流行于知识界的以自然界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想,融糅与庄园生产、生活的功能规划之中。

所以说园林化的庄园、别墅代表着南朝的私家造园活动的一股潮流,开启了后世别墅园林之先河。

从此以后,“别墅”一词便由原来的生产组织、经济实体的概念,转化为园林的概念了。

,逐渐在文人圈子里培育出一种包含隐逸情调的美学趣味。

而诗画艺术的这类创作,又反过来影响及于园林。

再以自然美学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直接影响下,中国古典园林风景式园林由再现自然进而至于表现自然,由单纯地模仿自然山水进而至于适当地加概括、提炼,但始终保持着“有若自然”的基调。

建筑作为一个造园要素,与其他的自然诸要素要取得了较为密切的协调、融糅关系。

园林的规划设计由此前的粗放转变为较细致的、更自觉的经营。

造园活动完全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

参考文献:赵维娅,徐文辉《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2)。

牛思亚《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13)。

张凯旋,王云《技术与市场:园林工程》,2006(5):48-51。

支春云,王一岚,杨欣鑫《现代园艺》,2015(12):132-13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