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话提示语的妙用教学设计

对话提示语的妙用教学设计

作文片段训练:
《对话提示语的妙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示例,让学生了解对话提示语有哪些形式,知道提示语的内容有哪些,对话提示语与对话内容之间该注意些什么。

2、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对话提示语片段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究竟什么是对话提示语?运用对话提示语有何好处呢?
小结:对话提示语是指伴随人们说话时的表情动作,即怎么说话的。

写好对话提示语不仅可以看到人物说话时的神情动作,甚至人物说话时声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语气的缓急都可以听得一清二楚,给人一种真切感。

二、范文引路:
1、出示范文:
快到八点钟时,父亲终于推门而入。

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

我紧张极了。

“这是什么?”父亲伸手拿起我的诗。

母亲上前说道:“亲爱的,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

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
“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

”父亲开始读诗。

我把头埋得低低的。

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

”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母亲嚷着,“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

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我再也受不了了。

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

饭厅里,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

2、结合示例,引导学生了解对话提示语
⑴找出对话提示语,有几种不同的位置?位置不同,标点有没有变化?
⑵对话提示语有哪些内容?
小结:对话提示语的内容主要是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同学们在写作时通常都会写表情,如“兴奋地说”“气愤地说”“大声地说”……很少写动作、心理。

这个示例中,人物说话时的动作提示和心理提示写得特别好。

如描写动作:“伸手拿起我的诗”、“上前”、“把诗扔回原处”;如描写心理:“嚷着”、“并不退让”。

把事情的经过及人物的心理变化逼真地呈现出来,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效果。

⑶对话提示语与对话内容是否一致?
师:这个问题很容易被忽视。

同学们写作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出示例句:
我严肃地对大家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
师小结:提示语与说话内容风马牛不相及,前后不能一致。

出现乱编、套话、内容失真等常见病。

其实,任何对话提示语都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而不是为了写提示语、为了凑字数而写提示语。

示例中父亲“把诗扔回原处、并不退让”等提示语与父亲所说的认为儿子的诗写的很糟糕是吻合的。

⑷当多人在说话现场时,有没有忽略其他人物?
师小结:小朋友在写人物对话时,经常会忽略其他人物的存在,无法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

示例中虽然只写了“爸爸”与“妈妈”的对话,但始终没有忘记写“我”的心理变化和表情动作。

这样,不但内容很具体,而且现场感很强。

三、老师点拨
写对话要写提示语,能使读者清楚人物的变化。

提示语要写得丰富饱满,写出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和语气等,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活泼,人物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跃然眼前,读者可以透过文字看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有些同学写对话时,只写“我说”、“他说”,而对说话时的动作、神态不作任何描写。

这样,就较难把对话写好。

实际生活中,人们每说一句话,或多或少、或明显或隐藏,总会伴随一些动作和神态,这些动作或神态往往同说话的内容是一致的。

因此,在写对话时对此作一些适当的描写,不但能增强对话的表现力,而且更鲜明地刻画了人物。

这里,有一点要特别指出,这种动作和神态,一定要自然流露,应当和说话的内容、说话时的心情相吻合;描写做到的恰到好处,自然贴切,不能装腔作势,过分夸张,娇柔造作。

不然,效果将适的其反。

四、想想写写
录音素描:听一段录音,展开想象,加上对话提示语,要求对话提示语的位置有变
化,与说话内容要一致。

录音内容:
女:哎,你挤什么挤,没长眼睛啊?
男:年轻轻的,穿那么时髦,怎么不说人话?
女:哎,你挤着我了,你!
男:来劲了,是吗!
老者:算了,算了,年轻人把心放宽,就不挤啦!
师提示:想象一下,他们三个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说这段话的,说话的表情动作语气,甚至于包括他们的穿戴,再想象他们听了那位老者的劝告后会怎么样。

五、教师点评,阅读完成优秀的片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