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选修《论语》选读作业本参考答案

语文选修《论语》选读作业本参考答案

语文选修《论语》选读作业本参考答案一为政以德1 . ( 1 )shù(2 )shâng (3 )xiàng (4 )xiá (5 )dú(6 )hã (7 )yǎn (8)fân2. (1 )通“拱” ,环抱,环绕(2)名词作动词,好比风(3)形容词作动词,把……放在前面(4)使动用法,使……生活安定3. (1 )介词,用(2)介词,按照(3)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4)连词,相当于“而” ,并且4. (1 )本义为登高,攀登。

《说文》:“德,升也。

”(2)通“得” ,取得,获得。

《老子· 四十九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3)恩惠,恩德。

《史记· 项羽本纪》:“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又有德、福的意思。

《礼记· 哀公问》:“百姓之德也。

”5. 节用爱民;既来之,则安之;开柙出虎;分崩离析;季孙之忧;祸起萧墙。

6. 孔子陈述了三点理由:颛臾乃先王封国,不可伐;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颛臾是社稷之臣,不是季氏所当伐的。

7. 译文:老虎、怪兽从笼中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中被毁坏。

有两层比喻义。

第一层: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虎兕出于柙” 比喻季氏攻打颛臾,“龟玉毁于椟中”比喻颛臾被消灭。

第二层: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人,虎兕行凶,龟玉被毁,看管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孔子以此非常形象地批评了冉有、季路的失职。

8. 孔子首先揭示谎言可恶;其次阐明政治主张;最后说明错误严重,指出季氏之忧在萧墙之内。

9. 不同在于:“均无贫” 是从统治者治国的角度提出的,用于调和矛盾、稳定社会,仍有等级差异的政治理想;“等贵贱,均贫富” 是从穷人的立场上提出的,要求重新确立尊卑贵贱的等级结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是起义的纲领。

1 0. 简而言之,反映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

11 . 略[提示:评点可及时记录并表达阅读时的理解和感悟,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可以任选一角度评论,可整句评说,也可只评论其中的一点(例如“使民以时” ),独立思考,言之成理即可。

]1 2. C1 3. D1 4. C1 5. B1 6. (1 )当他(光武帝)开始屠戮城池的时候,(我)必定痛哭着离开他。

(2)百姓死于战事和因为战事而死的人有十分之五六。

(3)修高宫殿,扩大园林,来使他的妻妾显贵,使他的子孙富足。

1 7. 因为作者认为滥用仁慈比残酷的危害更大,滥用仁慈总是使整个社会受到损害,而残酷不过损害个别人。

1 8. 作为君主,在两者不能兼备的情况下,作者认为被人畏惧比受人爱戴安全得多。

第二问答案略,可同意,也可否定,言之成理即可。

1 9. 孔子主张君主施行仁政,以德治国,以德感化百姓;马基雅维里反对滥用仁慈,主张君主必要时要用残酷来慑服百姓。

20. 运用举例论证,例如举出以残酷闻名的切萨雷· 博尔贾的例子,来具体阐明君主残酷的积极意义;运用对比论证,将汉尼拔和西奇比奥加以对比,以证明残酷之效用、仁慈之危害。

这两种论证方法都使观点更有说服力,更为鲜明突出。

20. D(文中提到君主要把被人畏惧和不为人们所憎恨很好地结合起来,并举出汉尼拔的例子,说明他在残酷无情的同时还具有无限的能力。

D 项的表述过于绝对。

)二克己复礼1 . (1 )j iàn( 2)quē (3 )yuâ lâ ( 4)zēng( 5 )sāng (6 )mò(7 )j ī(8)fú2. (1 )通“悌” ,敬爱兄长(2)名词作动词,行君道,按君主的守则去做(3)名词作动词,像觚(4)使动用法,使……正3. (1 )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2)连词,表转折关系,却(3)连词,表承接关系,可不译(4)连词,表假设关系,如果4. (1 )谓语前置句。

现代汉语的语序为:吾不复梦见周公久矣!(2)状语后置句。

现代汉语的语序为:然后于父母之怀免。

(3)疑问句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的语序为:子将先奚?(4)判断句。

5. 示例:八卦、八音、八谷、八角鼓、八宝饭、八段锦、八仙桌、八月节。

6. 言下之意是纲常混乱,王位不保。

7. 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有两面,不但对臣下、对子女有要求,而且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

在孔子看来,臣不臣、子不子固然不允许,君不君、父不父也要反对。

这与后世宋明理学将君权、父权绝对化是有区别的。

8. 因为孔子将“三年之丧” 的礼建立在“心安” 的心理情感原则上,他认为发自内心的守孝才是真正的孝,而宰我并非发自内心要为父母守三年孝。

9. 因为宰我不知回报父母三年怀抱之恩,心安理得地将孝期缩短为一年,不仅违反了礼制,而且缺少仁爱之心。

“孝” 是孔子思想的重要部分,是传统社会稳定的根基。

宰我违背了这一点,所以孔子责备他。

1 0. 略(言之成理即可。

)11 . C1 2. B1 3. A1 4. D1 5. (1 )君主把臣下看作狗马,那臣下就把君主看成一般人。

(2)对仇敌一样的君主,臣下还服什么孝呢?1 6. 因为春秋时代的车战,彼此都以竞技的方式看待,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战也有公认的原则:仍不离开“礼” 的约束。

1 7. 因为在春秋的时候,周朝的封建制度虽已不能维持,但是还没有完全败坏。

公侯伯子男虽然互相攻伐,但仍以道德的名义出之,且战事还未波及全民,战事的本身,仍不离开“礼” 的约束,还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

1 8. 孔子认为可以“恢复故态” ,即恢复周朝的封建制度;而孟子则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认为社会制度必须改弦更张。

1 9. 春秋时代的战争,以车战为主,接战时间短促,参战人数受车数的限制,伤亡较小;战国时代的战争,骑兵已经登场,步兵的人数也大量增加,伤亡惨重。

20. 略四知其不可而为之1 . (1 )shì(2)bì(3)yōu(4)wǔ(5)hâ(6)sì(7)xiàn(8)qìng2. D(改变)3. B(动词,到; A因为/用; C 吗/跟,和; D 兼词,于之/疑问代词,怎么)4. C5. A(B 辟—避; C 与—欤; D 芸—耘)6. (1 )以往的已不可制止,未来的还来得及挽回。

(2)况且你与其跟随避开恶人的志士哪比得上跟随避开人世的隐士呢?(3)子路跟随孔子,落在了后面,碰到一位老人。

(4)这个磬敲得大有深意呀!7. 孔子长沮、桀溺8. D9. 知其不可而为之。

1 0. 怃然,怅惘失意貌。

长沮、桀溺等人不理解孔子的思想,孔子对此深感惋惜,但从文段最后几句看,孔子并没有因此动摇自己改变天下的决心,所以“怃然” 不是灰心。

11 . 略1 2. B(陷入困顿)1 3. A(表停顿; B 代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 表转折/表因果; D 用/凭)1 4. B(A古义:经过; C 古义:处境困难; D 古义:不一定)1 5. C(那仅仅是子贡的观点。

)1 6. (1 )孔子是一个圣明贤达的人,他指责、揭示的东西,都切中诸侯的弊端。

你不了解这一点啊,我来告诉你。

(3)虽然这样,但是老师您还是推行(自己的“道”)。

1 7. (1 )社会出现整体的不公正不清醒不健康的形势;(2)人们主观方面的实力不足。

1 8. (1 )明知正确的主张处于劣势,正义的事业处于劣势,清醒的思想处于劣势,自己的实力还远远不够,还是怀着必死的决心、必败的估计,挺身而出,作出完全没有成功希望的努力。

(2)虽然美德和智慧都是必要的和有着奇妙的效用的,但是仍然有人痛恨美德,痛恨智慧。

1 9. (1 )强调理想不是一蹴而就的,追求理想必须具有不怕碰壁、不怕失败、不怕风险、不怕付出、不怕投入的决心和勇气,必须具有“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精神。

(2)运用对比的手法,使论述的观点更加鲜明突出;运用排比的手法,增强语势,提高了语言的表现力。

五仁者爱人1 . (1 )tì(2)Yáo(3)j iù(4)cuī(5)yì(6)xiàng2. B(夸耀)3. A(大概; B 介词/连词; C 在/比; D 即使/虽然)4. A(A为动用法,其他各项都是使动用法)5. D(者)6. C(①假设;②并列;③假设;④承接)7. C8. (1 )我的学说用一个基本观念贯穿着。

(2)自己想站得住,于是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于是也使别人行得通。

(3)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4)对老者,使他们安逸;对朋友,信任他们;对年轻人,关心他们。

9. (1 )如果说管仲懂得礼的话,那谁还不懂得礼呢?(2)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不但不能殉难,还去辅佐齐桓公。

1 0. 一是从“奢” 的角度讲,“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 ;二是从“僭” 的角度讲,管仲以家臣的身份用诸侯之礼。

所以说管仲“器小” 。

11 . 子贡认为“仁者” 应该忠于主子,杀身成仁。

孔子认为“仁者” 更应该维持天下一统,造福民众。

1 2. 略1 3. 略1 4. D(属:劝酒。

《赤壁赋》:“举酒属客。

” )1 5. C(两个“乃” 都是“才” 的意思,副词; A才/ 正; B 把它作为/ 认为; D词)1 6. A1 7. C(注意文中“而吾亭适成” 几个字。

)1 8. (1 )这一年的春天,在岐山的南面(空中)落下麦子,卦象认为是丰年之兆。

( 2)诉讼案件会增加,并且盗贼也会更加猖獗,这样,我跟诸位即使想在这座亭子里悠然自得地游乐,能够做到吗?(3)假使上天下的是玉石,挨饿的人不能把它们当做粟。

1 9. 一个人的修养没有达到“仁” 的境界,就不能长处在简朴的环境中,失意了就要忘形,所以说“安贫乐道” 是很不容易的事;一个人的修养没有达到“仁” 的境界,就不能长处于乐境中,得意了就要忘形,所以说“富贵不淫” 是很不容易的事。

20. “体” 指本体、本质或根本原则等。

“用” 指现象或具体方法等。

21 . 第一问:以经注经,以他本身的学说,或者本人的思想来注解经典。

第二问:(1 )拿接近孔子的,或拿孔子本身对“仁” 的意见作注解;(2)从《孟子》的资料中找到一些有关“仁” 的界说。

22. 略六君子之风1 . ( 1 )bǐ 粗俗,庸俗浅薄(2 )dān古时盛饭的圆形竹器(3 )lòu狭窄(4)ōn ɡ ɡ上臂,这里泛指胳膊(5)hónɡ大,开阔2. (1 )逊(2)智(3)汝3. (1 )表示修饰(2)表示转折(3)表示递进4. 礼、乐、射、御、书、数5. (1 )意动用法(2)名词活用作动词(3)使动用法6. 文段(一)中孔子反复说“贤哉,回也” 是发自内心的赞美,是真诚的认可:颜回生活如此艰苦,却甘心清苦,甘心简陋,而追求不止,不改其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