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说阅读题型及解题思路(含专业术语)

小说阅读题型及解题思路(含专业术语)

小说阅读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主旨、标题)情节结构:题型一:故事情节梳理概括1、线索:地点,人物,时间。

如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

2、故事发展过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序幕和尾声)3、表述式概括: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

(常用)题型二:情节作用分析(注意位置)切入点:1、内容上:表现了或刻画了人物xxx性格;点题或突出xx主题,表现xx主旨或深化xx主旨。

(主旨也可单独分点)2、结构上: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埋下伏笔;照应前文;起线索作用;推动情节发展。

3、读者感受: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等。

环境题型一:自然环境的作用环境本身: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暗示社会环境;渲染xx气氛,奠定xx 感情基调。

;人物方面:烘托人物xxx心情;暗示人物xxx命运;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等。

情节方面:为后面xx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暗示或推动xx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主题方面:揭示xx主旨;深化xx主旨。

开头:侧重于渲染故事气氛,暗示人物命运,暗示社会环境。

中间:侧重于推动情节发展。

结尾:侧重于照应前文,深化主旨。

题型二:社会环境的作用交代人物活动及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人物形象题型一:概括和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征1、小说塑造人物的方式、方法:(主要途径和方法)正面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宝玉、黛玉;孔乙己、葛朗台;林冲;老人与海;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

侧面描写(风紧、雪大)2、重视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

3、情节入手:全面、恰当、实事求是;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多角度进行分析;分清主次,把握主要性格特征;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4、环境入手: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

如黛玉进贾府。

注意:先总后分,先用动词或形容词概括性格特征,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题型二:形象的作用1、主要人物的作用:折射出社会xxx现象及带给人们的某种启示。

简言之,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答题要点:推动xx情节的发展(情节)揭示小说xx的主题(主题)给人们带来某种启示。

(社会作用)2、次要人物的作用: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贯穿全文的线索(我);增加小说的真实性;与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推动情节的发展。

答题要点:推动xx情节的发展(情节)侧面烘托主要人物品质(人物)揭示主题(主题)3、物象的作用: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反复出现,串联情节,是全文的线索,使结构更加严谨;具有象征意义。

答题要点:渲染气氛;突出人物性格人(象征);线索(结构)。

艺术手法艺术技巧一般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安排、语言特点等一、人称: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给人真实生动之感。

便于直接抒情,增加材料内容的真实性,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叙写自由灵活。

二、叙述方式:顺叙:次序井然,条理清晰。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作必要的铺垫照应或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作某种交代。

三、人物描写:直接描写(正面描写):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

间接描写(侧面描写):借助次要人物、物象、环境。

细节描写:精彩的细节描写,可以让人物形象更加传神,可以使主题更加深刻。

环境描写:见上面四、表现手法:对比、衬托:突出人物或事物的特点,使其形象更加鲜明。

以小见大:看似平凡细小的小事件、小人物,但是通过他们揭示了深刻的社会主题。

象征;使抽象的概念、思想形象化,可以使思想感情表现得含蓄、耐人寻味。

抑扬: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

五、结构安排:看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六、语言技巧语言技巧:包括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两个方面。

修辞手法指比喻、拟人、排比、借代、夸张、引用、反问、反复等,一般针对欣赏具体语句的技巧;语言风格:指平实、清新、幽默、辛辣、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口语化等。

要点:做到“两个结合”解答艺术技巧题时,一要做到和小说的主题、情节、形象、环境相结合;二要做到和语言相结合。

艺术技巧是为文章主题、人物形象的塑造服务的,因此在解答艺术技巧内容上的作用时应该遵循以上两个原则。

按照“三个步骤”三个步骤是:确定技巧→具体阐释→简述好处。

即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作用)。

从“四个角度”切入四个角度是: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安排、语言技巧。

对于艺术技巧类题目,一般先从语言技巧中的修辞手法切入,特别是题干这样提问时: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某句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然后考虑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而“结构安排”和“语言技巧”一般会在题干要求中有所提示。

小说探究(一)人物类探究1.探究小说的主人公设问:你觉得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应该是谁/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思路:探究谁是主人公,主要分析:要点明塑造人物角色所用到的描写手法(正面、侧面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及其对主人公的作用;要分析情节怎样围绕主人公展开及其对主人公性格展示所起的作用;要分析小说塑造主人公了怎样的性格及通过该主人公表现什么主题(谁是小说主题最集中的体现者)。

例:《侯银匠》: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主人公是侯银匠。

①标题是“侯银匠”,表明侯银匠是写作的主要对象。

②小说以侯银匠开头,以侯银匠结尾,中间写女儿出嫁,因为那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情节是紧紧围绕侯银匠展开的。

③作者正面描写侯菊,目的是烘托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小说通过他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2.探究人物的塑造意图设问:请结合小说主人公的形象,探究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意图。

思路: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等。

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它的作用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2)推动情节发展;(3)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4)揭示或凸显主旨。

例:《马罗大叔》:小说叙写马罗大叔烤包谷的举动很见匠心。

请探究作者这样叙写的意图。

参考答案:①使情节发展有波澜,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②与前文的吼、哭、骂相映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更加丰满。

③通过“我”的感受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

④突出体现人情美、人性美,使主旨更加鲜明。

⑤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并使之产生阅读愉悦。

3.探究人物的个性品质例:《晚秋》: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

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卡萨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示例一:不会据为己有。

①瓦卡萨的性格使然;②瓦卡萨善良,即使对妻子不满也会自责;③瓦卡萨正直,当看到一个姑娘摘伤者耳环时愤愤不平;④瓦卡萨良知尚存,事后认为自己对小包有所企图是“鬼迷心窍”;⑤瓦卡萨能坚守道德底线,“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表明瓦卡萨即使有机会拾到小包也不会据为己有。

示例二:会据为己有。

①瓦卡萨的性格及小说中的相关情节使然;②瓦卡萨贫病交加,急需钱解燃眉之急切;③社会不公平导致心理失衡:家庭遭遇拆迁而致贫,不会读书的同学成了有钱人;④周围没人,为瓦卡萨摆脱窘境提供了难得的机遇;⑤当中年男人抢走小包之后瓦卡萨认为是“把他偷光了”,表明瓦卡萨在心里已把小包据为己有。

(二)情节类探究1.探究结尾的合理性设问:这篇文章的结尾这样处理是否合理思路:这个结尾水到渠成;这个结尾升华了某某主题;这个结尾很好地展现了人物的某某形象。

要特别注意空白式结尾及出人意料式结尾的作用。

例:遗璞》: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

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参考答案: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

①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②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涵的表达;③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

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

①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轻易地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②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③从现实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代理念。

2.探究情节的必要性设问:有人认为,应该把某某情节删去,你觉得呢/作者在这里设置某某情节,有何意图思路:这一情节能很好的表现人物的某某形象;这个情节为下文描写某某作了铺垫;这个情节(结尾)突出了某某主题。

例:《军刀》:从全文看,如果不写“我”和“雕塑家”的有关内容,小说的故事也完整。

试对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加以探究。

参考答案:①“军刀”故事由雕塑家述说,且点明“家父所言”,增加故事的真实性;②小说以我和雕塑家的对话引出军刀的故事,建立起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深化主题;③“我”与雕塑家喝酒谈“刀”的描写是铺垫,突出故事的悲壮或为故事烘托悲壮的气氛;④这样安排既是后人对抗日军人的纪念,对这段壮烈历史的价值认定,也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扬,如果不写艺术感染力会大受影响。

(三)主题类探究1.探究丰富(深刻)意蕴设问:文章意蕴丰富,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思路:无论是探究深刻意蕴还是分析作者的情感取向,都要从不同角度出发,不能只局限于一点。

例:《溜索》: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参考答案:深刻意蕴:①驮队飞渡峡谷代表战胜自然和艰险。

②领队和汉子们:表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以及无畏勇敢。

③雄鹰、骏马、牛等动物形象。

正反对比,隐喻人应该有雄鹰、骏马那样的精神,而不能想牛那样软弱畏缩。

④“我”和领队:表现艰苦环境能磨炼人。

情感取向:①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②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③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④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