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完成角色转换迈向事业成功即将离开校园,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最关心的莫过于怎样才能顺利地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一番事业;最需要的莫过于怎样更充分地认识自我和积极地适应社会,从而尽快完成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换,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迈好事业的第一步,为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一节角色的转换一、角色认知大学毕业生从学校步人社会,从学生转变为社会职业人员,要完成学生角色向社会角色的转变。
顺利完成转变,尽可能缩短转变过程的时间,是适应职业环境的关键。
大学生对学生角色的行为规范十分熟悉,但对社会职业人员的角色要求却比较陌生。
两者相比,显然有许多不同,而后者的要求更高。
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社会活动方式、社会责任、独立性要求等方面。
因此,每一个即将就业的大学生,必须对这种社会角色的转变有较清楚的了解和认识,以便在校期间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
1.学生角色大学生大多处在18~24 岁这一年龄阶段,是人生中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求学成才的关键阶段。
大学生的中心任务是努力学习以专业知识为主的多方面知识,培养以专业能力为主的各种能力。
因此,这是一个接受教育、储备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阶段。
另外,由于大学生以学习为主,经济上主要依靠家庭,所以,可以这样界定学生角色:在社会教育环境的保证下和家庭经济的资助下,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努力使自己成长为社会的合格人才。
2 .职业角色职业角色的个性表现得非常具体,但是千差万别的职业角色却有其共性的抽象:职业角色扮演者具有自己的社会职位和一定职权;相应的职业规范;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业务能力;履行一定的义务;经济独立。
因此,可以这样定义职业角色:在某一职位上,以特定的身份,依靠自身知识和能力并按照一定的规范具体地开展工作,在行使职权、履行义务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取得相应的报酬综上所述,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的不同在于:一个是受教育,掌握本领,接受经济供给和资助,逐步完善自己;一个是用自己掌握的本领,通过具体的工作为社会付出,以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并取得相应的报酬。
二、角色转变的意义根据社会心理学的角色理论,大学毕业生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变,必然伴随着角色冲突、角色学习和角色协调等一系列过程。
因此,大学生在毕业前夕,应该对择业素质、自我评价、职业能力等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和调查分析,对自身合理定位,找出不足,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加强角色认知,做好上岗前的各项准备,顺利地实现角色转变。
1 .角色转变有利于大学生根据职业素质要求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确立择业目标。
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的主动性和目标性减弱,容易忽略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
大部分学生在临近择业时,奔波于多个企业之间求职,寻求理想的就业单位,过多注重择业的结果,而忽视平时的就业准备。
通过角色认知,有助于大学生强化。
“学业是择业的基础和前提”的意识,帮助学生提高竞争的“实力”。
因此,可以指导大学生勤奋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注重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如今,校园中出现的“考驾照热” 、“计算机热”、“辅修课热”、“英语考级热”等,都是大学生为适应角色转变、实现人生理想所作出的积极努力。
2 .角色转变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职业生活。
完成大学学业,走上工作岗位,依靠自身的职业劳动维持生存,实现人生价值,这是大学毕业生人生征途上的一个重大转折。
在这个人生转折过程中,谁能够尽快地、主动地从学生角色进入职业角色,实现角色转变,谁能够在事业之初掌握优先发展权。
目前,大学毕业生最后一个学期都要开展毕业实习。
毕业生要合理规划,争取在这个阶段尽快进入职业适应期,提前完成角色转变。
3 .角色转变有利于大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
2l 世纪经济领域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谁拥有高科技和高级人才谁就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大学毕业生作为高校培养的高级人才‘是用人单位争夺的焦点,但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毕业生同样面临着相互之间的竞争。
竞争是无情的。
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初次进入从业大军必然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竞争,只有尽快进入职业角色,熟悉业务,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稳操胜券,脱颖而出。
4.角色转变可以为大学生将来的成才和创业夯实基础。
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变。
实质上是从继承知识和储备知识向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转变过程。
一个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而人才的本质特征就是创造性或创新性。
能否主动、快速、顺利地实现角色转变,通过创新性劳动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反映了毕业生素质和能力的高低。
以积极的态度,主动适应岗位需要,投身于职业实践之中,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调整和完善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为自己将来成才和创业打下扎实的基础三、角色转换的原则角色转换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同时,在角色转换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条原则。
1 .热爱本职工作,培养职业兴趣热爱本职工作,安心工作岗位是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转换的基础。
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应当尽快地从学生学习生活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岗位中去。
如果“身在曹营心在汉”,经过几个月甚至一年的适应还静不下心来,那么,不仅对角色转换不利,而且会影响职业兴趣的培养和工作成绩的取得。
甘于吃苦是角色转换的重要条件。
只有甘于吃苦,才能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对待角色转换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并自觉地加以克服。
2 .虚心学习知识,提高工作能力虚心学习知识,提高工怍能力是角色转换的重要手段。
由于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对狭窄和大学生活的短暂,一个人在校期间学习到的东西毕竟是有限的,尤其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地出现,很多知识和能力需要在工作实践中去学习、锻炼和提高。
大学毕业生在学校期间虽然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技能,但面对全新的职业,还需要像小学生那样从头学起,虚心向有经验的技术人员、领导、师傅和同事学习,学习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最终达到自我完善。
3 .勤于观察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勤于观察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是角色转换的有力保障。
大学毕业生进入职业角色,只有善于观察问题,才能发现问题;只有运用自身掌握的知识去努力解决问题,才能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只有分析研究职业对象的内部规律,也才能培养自己的独立见解,逐步具备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更好地承担角色责任。
4.勇挑工作重担,乐于无私奉献勇挑重担、乐于奉献是完成角色转换的重要标志。
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应当从一开始就严格要求自己,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无私奉献的精神,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努力承担岗位责任,主动适应工作环境,促使自己更好、更快地完成角色转换。
四、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换根据社会心理学的角色理论,大学毕业生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换,必然伴随着角色冲突、角色学习和角色协调等一系列过程。
因此,大学生在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之前,应该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对自我,尤其是对社会,对即将从事的职业进行深入细敛的了解和调查分析,找出自身的不足,提高心理承受力,加强角色认知,作好上岗前的各项准备,顺利地实现角色转换。
(一)心理学上的角色转换理论1 .社会角色就象演员在舞台上扮演不同的角色一样,人处在不同的社会地位,从事不同的社会职业(或中心任务),都要有相应的个人行为模式,即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
因此,社会角色就是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处于特定的社会地位、并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
2 .角色转换通常一个人会经常变换自己的角色,比如说下班回家,就要从职业角色变换为家庭成员角色。
这种经常性的由上级到下级、由领导到子女、由学生到老师、由主人到客人等杂乱无章的变换即为角色转换。
从事职业(或中心任务)的变化,职务的升迁,家庭成员的增减等,都会产生新旧角色的转换。
新旧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新旧角色的冲突。
角色冲突是普遍存在的。
不过,可以通过角色协调使得角色冲突尽可能地降至最低限度。
协调新旧角色冲突的有效方法是角色.学习,即通过观念培养和技能训练,以提高角色扮演能力,使角色得以成功转换。
(二)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转换的两个过程大学毕业生从学生角色转换到职业角色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角色冲突。
只有尽早做好准备,形成职业角色观念,提高职业角色技能,增强角色扮演能力,才能使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良好开端。
因此,充分把握好毕业前后的两个阶段至关重要。
1 .毕业前夕的角色转换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在每年7 月初离校,奔赴工作岗位,但是就业工作一般从前一年的11 月份就开始了,前后共有半年多的时问。
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毕业生转换角色的重要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毕业前夕是择业的黄金季节。
毕业生通过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过程,可以加强对用人单位的了解,合理地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进而通过签订就业协议书来确定自己的职业角色。
毕业生在与用人单位接触的过程中,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到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切身体会到社会对自己的认可程度,并依据自身感受调整职业期望值,实事求是地定位自己的职业。
这是从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转换的第一步,这为大学生的职业角色确定了一个基调,对角色的转换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 提前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和知识技能基础。
一般来说,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环境、学习条件、时间和精力对于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都是最为理想的。
因此,从就业协议书签订到毕业离校这段时间,是有针对性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进而转换角色的最佳时期。
在这段时间内,除了按照学校正常教学计划完成课程的学习、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外,还应该进行如下学习和训练。
①学习与未来工作岗位有密切联系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大学的课程设置总体上偏重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不一定涉及特定岗位上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同时,通过学习和训练,还可以加深对未来职业岗位的认同,培养职业兴趣。
②进行非智力因素技能的训练。
大学毕业生智力上的相差并不太大,而非智力方面的技能却是影响毕业生择业、就业和创业的重要因素。
毕业生要敢于表现自己,克服在公众面前“害羞”和“胆怯”等人格心理方面的不良现象,这是给人留下良好印象的前提和关键;还要善于表现自己,主要是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诚恳而不谦卑,自尊而不居傲,不急不躁,以富含感染力的幽默语言来展示自己的意图和信誉。
③进行必要的心理准备特别是“受挫准备”。
大学毕业生大都很有才华,但并非都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实现成功。
过硬的职业技能对职业成功固然重要,充分的心理准备更是不可缺少的,特圳是要有“受挫”的心理准备。
一般来说,事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如果心理准备不足,就会产生过激情绪,导致能力低下,在愤世嫉俗的言行中使得自己的才华泯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