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汉字——汉字的起源》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神奇的汉字——汉字的起源》,我主要从教材、学习目标、教学思路、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谈一下自己浅薄的看法。
一、说教材:关于汉字,在必修1的梳理探究中曾有《优美的汉字》一课,学生对汉字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选修模块《语言文字应用》又安排了一节《神奇的汉字》,对汉字作了系统的介绍和阐释,进一步从汉字的起源、演变、结构等方面探究汉字的奥秘,同时更强调规范使用汉字的问题。
其中“汉字的起源”一节在本课中起着基础作用。
二、说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汉字的字体演变和造字方法,理解汉字的书写规则。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依据: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材是个例子,教是为了达到不教。
”这句话对本册选修单元的教材尤为适用,“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这就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自学。
本册选修教材中编者也说:“教科书只是给你们提供了一种资源,一个平台,你们可以不必受此局限,而应尽可能将教科书与社会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拓宽视野……”因此,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精神和自学习惯,是本节课的最终目标。
情感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热爱汉字的情感、让学生了解汉字,热爱汉字并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了解汉字中的民族文化信息,并且有助于鉴赏书法艺术作品。
依据:汉字的“神奇”离不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文字是文化和文明的载体,因而当代中学生热爱汉字,热爱祖国的文化是义不容辞的。
三、说教学思路。
1.预习。
安排学生在网上查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甲骨文字体和一两个古文字书法作品,同学之间课下交流或者讨论。
依据:本着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的目标,我将学生预习放在重要位置。
学生充分预习之后,教师课前征求学生意见,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聚合点有侧重地安排课堂内容。
2.课堂教学我设计两个板块,第一块为必讲环节,即造字法原理及其内在联系。
第二板块为灵活处理环节。
包括以下几点:学生质疑,教师适当拓展、学生自主合作。
依据:因为其他内容和必修一“梳理探究”《优美的汉字》有重复,故课堂上不作重点。
因此本节课重点讲解造字法。
四、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主要用讲授和对话相结合的教学法。
其主要思路: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讲授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学生是主体,学生以平等的角色进入文本和课堂,通过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广泛参与整个教学活动,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要想让学生愿意参与、乐于参与并非易事,教师充分的准备和巧妙的引导也很关键。
一是指导学生选择有价值的学习内容;二是教师把自己当成学生的学习伙伴,要善于用自己的示范引领学生。
2.说学法网络学习法
依据:选修课的教学重点不在讲解,而在于在梳理的基础上探究。
学生自主学习无论在课前还是课后都很重要。
网络学习法是一种很好的选修课预习方法,也是搜集资料获取信息的好方法。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前查找关于甲骨文的相关资料,使得学生在上课时有一认识基础。
在课后有条件并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班级论坛上制作专题帖,或者用WORD等软件制作电子小报,进行展览。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能够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最能实现个性化的语文教育。
分组讨论学习法
依据:分组讨论的目的就是为了体现合作学习。
如果处理巧妙,这种方法能够极好地把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解结合起来。
在《神奇的汉字》一课中,对于一些难点比如造字法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在讲解之后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在讨论的总结阶段中,老师可以用提问法和点拔法相机引导和深入探讨,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五、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以传说“仓颉造字”导入。
依据:增强汉字的历史厚重感,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汉字的热情。
2.讲解环节:重点放在造字法上面,因为这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环节。
顺序上按照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顺序来讲,并分析这几种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
象形字比较简单,大多为常见的名词,多为独体字。
象形字重点把握文字和它代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并注意相似字体的区别。
在这里我选择了“鸟”和“鸡”两个字,从甲骨文的字体来看,“鸟”字头上的是羽毛,因而比较稀疏,“鸡”字头上是鸡冠,;鸟的体型小,鸡的体型大,二者区别明显。
指事字要重点说明指事符号的意义,例如,刃是在刀的基础上加一点,夕是在月的基础上少一点,上下是改变横线和弧线的位置,四直接使用符号。
会意字需要结合多个例子分析独体字的叠加方法,例如,日起而月未落为朝,日落草中为暮。
即由人和食具两个符号组成,人靠近食具吃东西,引申为靠近,接近,既,人吃完后转身离开,引申已经,既然。
形声字说明形旁和声旁的组合方法。
比如“雾”“露”“雹”“霭”“霜”“霖”,这些都是自然现象,从天上降下来的水或者雾气,从形体上很难画出来,但是用同一个偏旁“雨”表示其自然现象,用同音的偏旁与其他的字区别开来。
从结构位置来看,有六种结构,我为每种结构各举了几个例子,然后让学生举出几个例子。
另外,几种造字法也各自代表着不同的构型艺术和思维逻辑,而这种构型艺术和思维逻辑又是汉民族文化心理的反映。
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适当拓展引申。
例如在汉字文化中,可以从“天、命”二字来看汉字中的天人关系,从教、罚二字来看治国方略,从钱、贱等字看经济生活,从春夏秋冬等字来看岁月的痕迹。
3.灵活处理环节:
1)第一,学生质疑,对造字法原理中不理解的地方向老师质疑。
老师也可以适当拓展到假借字和转注字的相关知识。
依据:新课程改革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会质疑的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2)第二,适当拓展到汉字书法艺术欣赏方面。
教师准备一些各种字体的汉字书法作品在课堂展示。
并对各种字体的特点进行鉴赏式总结评价。
依据:欣赏汉字书法艺术是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的有效手段,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汉字文化的喜爱和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
3)第三,自主合作环节,教师可以准备一些诸如拆字类的活动让学生当堂合作解决。
例如活动一:猜甲骨文字体。
首先展示图片,接着学生分组合作讨论交流,形成自己的答案,然后让组长代表发言,如有问题,可以继续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呈现正确答案。
活动二:找出本末果中指事符号,并分析它的意义。
活动三:分析会意字的本意,在这个活动中,我在选择例子的时候,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感受到语文带给我们的乐趣。
活动四:分析汉字标志中的民族文化涵义,这两个图标学生很熟悉,有很强的时代感,与我们的生活结合得很紧密。
依据: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活学活用,在交流和讨论中进行思想和方法的交换和碰撞。
六、说板书
外形美-内在美
七、说作业教材后“小试身手”板块有两道题是关于拆字的,体现教材编写者对汉字造字法的重视;另一道是关于书法欣赏的,体现出教材编写者希望学生热爱祖国的文字艺术。
在布置作业环节要求学生自觉认真地完成。
另外,有条件的同学可以通过网络搜集资料,和老师、同学互相交流、讨论。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必须突出选修课的特点,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实质,既要把教师的指导落到实处,落到细处,也要把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精神体现出来,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