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专业发展动态作业

最新专业发展动态作业

专业发展动态作业红豆杉中紫杉醇的研究进展段莉萍 08生物科学一班 20085889【摘要】:紫杉醇是存在于红豆杉树中的一种化学物质,其独特的抗癌疗效日益被人们重视,被誉为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的抗癌药三大成就之一。

紫杉醇的新的生产技术介绍,以及生态环境对紫杉醇的影响,对紫杉醇未来的展望。

【关键字】:红豆杉;紫杉醇;抗癌;生产;展望;一.红豆杉和紫杉醇简介止于G2/M期,最后导致肿瘤细胞凋亡【4】。

1992年12月29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红豆杉为红豆杉科(T axaceae)红豆杉属(Taxus)植物,是一类珍贵的木本裸子植物。

该属植物在全世界大约有11个种及一些变种、杂交种和栽培种。

我国有4个种和1个变种,即中国红豆杉(Taxus chinensis)、云南红豆杉(Taxus yunnanensis)、西藏红豆杉(Taxus waIlichinana)、东北红豆杉(Taxus cuspidata)和南方红豆杉(Taxuschinensfs var.mairei) 【1】各个种分布于我国的西藏、云南、贵州、四川、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山西、陕西、吉林、甘肃等地【2】。

紫杉醇(Paclitaxel,商品名为Tax01)分子式为C47H5lNOl4,是1963年美国化学家Wall和w疵等首先从短叶红豆杉(Taxus brevifolia)树皮中分离出来的具有独特抗癌活性的二萜类化合物,命名为紫杉醇【3】,并于1971年利用X射线确定了它的结构。

直至1J1979年SchiffP.B等才发现了紫杉醇的独特作用机理。

即它可以直接作用于细胞微管,并与微管结合,使细胞微管稳定,并阻止其解聚,从而抑制纺锤丝和纺锤体的形成,使肿瘤细胞有丝分裂停DA)正式批准紫杉醇作为治疗晚期卵巢癌的新抗癌药物【5】。

随着对紫杉醇研究的不断深入,紫杉醇很快被批准用于治疗其它癌症。

目前,众多临床试验己证明紫杉醇在治疗妇科癌症(如转移性乳腺癌、晚期卵巢癌、子宫颈癌等)、呼吸道消化道癌症(如小细胞肺癌、胃肠癌、食管癌等)、恶性肿瘤(如头颈部肿瘤、恶性黑色肿瘤、淋巴肉瘤、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等),身免疫系统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疟疾等)以及中风、早老性痴呆和先天性多囊肾病等中具有目前其它任何抗癌药物难以达到的疗效【6】。

因此,紫杉醇成了癌症治疗中又一重要的抗肿瘤新药,在国际市场售价高达每公斤22万美元。

目前供临床使用的紫杉醇主要从红豆杉树皮中提取。

然而,红豆杉在世界范围内的数量很少,而且生长缓慢,通常直径为20 cm的大树需生长100年【7】。

并且紫杉醇的含量极低,大约从5~6棵100年生大树中才能提取到1 g紫杉醇,可用于一个癌症患者的治疗【8】。

当前,癌症正愈来愈严重地威肋着人类的生命。

据报道,在美国每年约有3万名妇女被确诊为卵巢癌,死于此病的人数达1.2万人,每年死于晚期乳腺癌的妇女达4.5万人,每年死于肺癌的达10万人。

在加拿大,每年有1.5万人患乳腺癌,每年死于此病的人数达5200人【9】,每年紫杉醇的需要量为上千公斤。

由于早期开发的不规范性,仅80年代中初期,红豆杉自然资源毁灭近2/3t【8】。

伐树生产紫杉醇的方法使红豆杉这一珍稀植物濒临灭绝的边缘。

为保护植物资源,我国在1991年林业部公布的珍稀保护树木中,南方红豆杉被列为一级保护树种【10】.各国也把对红豆杉的采伐做了严格规定。

这更加大了紫杉醇供需之间的尖锐矛盾,使紫杉醇的价格不断上升。

二.紫杉醇抗癌机制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

近年来从本属植物的茎皮中得到紫杉醇(商品名tax01)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引起了全世界医药界的广泛关注。

作为一种从红豆杉TaXUSchinemsis(pliger)Rehd)树的树皮中分离得到的双萜类天然产物,紫杉醇及紫杉烷类化合物不仅可治疗常规化疗无效的卵巢癌、乳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而且对食管癌、头颈癌等其他一些恶性肿瘤也有一定疗效。

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密切相关。

微管主要成分是微管蛋白,分为Ot微管蛋白和13微管蛋白两种。

a微管蛋白和13微管蛋白彼此间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故常以二聚体的形式存在,是构成微管的亚单位。

在适宜的条件下,只要二聚体达到一定的浓度,就可以自我组装成微管。

细胞中的微管装配所需要的微管蛋白来自细胞质中的微管蛋白库,而原有的微管解聚又是细胞质微管蛋白库中的微管蛋白二聚体的重要来源,可随时被用来装配纺锤体等微管。

紫杉醇是一种高效细胞毒素,与已上市的其他化学合成抗肿瘤剂或植物抗癌药相比,具有独特的抗癌机理。

紫杉醇能结合到肿瘤细胞的微管的特定部位上,防止细胞中原有的微管解聚,使微管稳定,细胞内积累大量的微管。

这样,肿瘤细胞微管蛋白库中的微管蛋白二聚体含量达不到一定浓度,肿瘤细胞在有丝分裂时就不能由微管蛋白迅速重新装配形成纺锤体微管,抑制了细胞分裂和增殖,使癌细胞停止在G2和M期,直到死亡,从而阻止癌细胞的生长,进而起到抗癌的作用。

三.紫杉醇生产近年来,国内外在红豆杉人工栽培、紫杉醇化学半合成、红豆杉细胞培养、产紫杉醇内生真菌培养、代谢工程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使紫杉醇的供需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远未真正、彻底解决红豆杉资源的供应与紫杉醇需求之间的矛盾。

要解决这个矛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有多条技术途径,需要对人工栽培、紫杉醇化学半合成、红豆杉细胞培养、产紫杉醇内生真菌培养、代谢工程方面的关键技术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力争在规模和生产成本方面取得突破。

随着红豆杉和产紫杉醇内生真菌基因组学研究工作的开展,红豆杉和有关内生真菌产紫杉醇的秘密及其调控机制将会逐渐被揭开,有目地的培育红豆杉高产细胞系、优良个体和优良真菌株系将成为可能。

到那时红豆杉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矛盾将很可能不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3.1发酵生产紫杉醇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大学的化学家安杰拉·霍夫曼和她的同事最早发现生长在榛树上的真菌也可合成紫杉醇。

1991年,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植物病理学家Gary Strobel和化学家安德里亚·斯带尔勒检验了从20多个样点的25棵大树上分离出的200多个微生物,结果有一种真具有合成紫杉醇的能力。

把该菌放在合成培养基中培养,发现该菌合成紫杉醇能力十分稳定,经鉴定是一个新物种,他们把该菌命名为安德列亚菌。

目前该菌合成紫杉醇的能力只有24—50ng/L,科学家正努力优化其发酵条件,并通过诱变和基因工程技术全面提高其紫杉醇生产能力。

尽管其产率很低,但由于真菌的基因操作比植物容易得多,因而有可能通过传统的方法和基因工程的方法来增加紫杉醇在真菌中的产量。

另据报道,我国西安一枝刘制药公司的研究人员从中国红豆杉树皮中分离出一种真菌,对其重组诱变,通过菌种优化培养,紫杉醇和BaccatinⅢ在培养液中的浓度均达到2×10。

g/L,有望实现产业化63.2细胞工程培养紫杉醇近年来美国百时美施贵宝公司进一步研发出利用最新植物细胞工程培养生产紫杉醇技术:培养特定的紫杉细胞愈伤组织,直接萃取其中的紫杉醇,经纯化与结晶分离而成。

它的优点是植物细胞可以大量培养。

在工厂里用大的培养罐培养红豆杉树细胞,工业化规模生产紫杉醇,这种生产方式不受气候、温度、地理条件的限制,解决了药物来源问题。

据估计,在我国红豆杉仅有1(90万株左右,而如果用直接提取紫杉醇的方法,治疗一个病人需要6棵百年树龄的红豆杉。

由于全世界的红豆杉资源非常有限,植物细胞工程培养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但解决了紫杉醇来源问题,而且能大大降低紫杉醇的生产成本,泽惠广大低收人癌症患者。

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红豆杉培养细胞中紫杉醇产量通常都不高,即使是偶尔报道获得较高的产量也都存在产量不稳定的问题。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们对紫杉醇生物合成的部位、途径及其调控机制还不甚清楚,特别是对紫杉醇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步骤及其调控机制了解不多所致。

此外,利用基因工程提高细胞中紫杉醇含量也是一条诱人的途径,但是同样是由于紫杉醇生物合成的具体途径不甚清楚,加之紫杉醇的合成可能需要多个基因(或一组基因)参与,所以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3一种适合红豆杉资源的紫杉醇生产新方法——紫杉烷木糖苷的生物转化紫杉醇是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卵巢癌、乳腺癌及非小细胞肺癌等恶性肿瘤的“一线”药物,需求量巨大。

现有的紫杉醇规模化生产工艺主要是直接提取法和半合成法,主要利用植物中的紫杉醇或10去乙酰巴卡亭III。

尽管我国已大面积种植的红豆杉,但是我国品种(云南、南方红豆杉)与国外主要种植品系完全不同,其(枝叶)中的上述两种物质含量(特别是紫杉醇)极低。

此外,半合成法由于受国外大公司专利保护。

非法使用必然引发知识产权争端。

因此,资源与生产工艺相互不匹配、资源和技术合法性等多原因制约了我国紫杉醇产业的健康发展。

我们在经过大量调查和研究发现,云南和南方红豆杉中7.木糖.10一去乙酰紫杉醇(10一DAXT)含量极高,可达到植物干重的1‰以上。

为能够将10一DAXT转化为紫杉醇,我们筛选了大量的木糖水解酶和具有相关活性的微生物,获得一株高产外分泌水解活性的菌株,该工艺使10一DAXT顺利转变成lO去乙酰紫杉醇(10.DAT),后者经乙酰化顺利转变成紫杉醇。

整个工艺共申请了12项专利,具有完整的知识产权,彻底解决资源紧缺的问题,形成我国自主的知识产权,使我国的资源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四.生态环境对紫杉醇的影响4.1多样性和居群分化程度吴丽圆和陈少瑜(2001a)用同工酶研究过金沙江流域的4个云南红豆杉天然群体的遗传变异,物种水平上遗传多样性水平比较高,4个小群体间遗传分化很小(q=0.071)。

本研究用AFLP方法对云南省的西北部、西部、南部和中部的7个居群(包括来自禄丰的一个栽培居群) 进行测定,物种水平上遗传多样性水平比较高,居群间遗传分化很显著(q=0.5545)。

综合两者结果,我们认为云南红豆杉天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比较高,在小群体范围内居群间遗传分化小,变异成分主要出现在居群内,大范围内居群间分化显著,变异成分主要出现在居群之间。

在采集中发现部分地区的云南红豆杉遭到严重的人为破坏,有的居群云南红豆杉植株呈零星分布状态,种群密度较小。

如此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可能与云南红豆杉有比较丰富的遗传基础有关,人为破坏还没有影响到丰富的遗传基础。

云南红豆杉为风媒传粉植物,分雌雄同株和雌雄异株,本研究中发现居群之间基因交流水平低(N。

=O.4018)。

这可能由于花粉的传播距离有限,居群间存在地理隔离,花期风力可能达不到所需的强度,影响了正常的传粉,最终导致了居群间的基因交流受限(Tauber,1967;Levin andKerster.1974;矾eeler等,1995;Xing,2000),使居群间产生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