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民歌——粤曲
• 在粤曲鼎盛时期有一大批造诣甚高的粤乐
乐师进入曲艺界,他们不但为女伶们伴奏,
设计唱腔,而且作曲。其中最著名,成就
最大的有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吕文
成等。
红线女
• 广东开平人,粤剧表演艺术家、粤剧红派表演艺术创始人, 红线女从艺60多年来,演过近百个粤剧,拍过90多部电影, 成功地塑造了古今中外各类妇女的艺术形象。她在艺术上 勇于革新,在继承粤剧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京剧、 昆剧、话剧、歌剧、电影以及西洋歌唱技巧,加以融合创 造,开创了独树一帜的红腔。代表作《荔枝颂》、《珠江 礼赞》、《昭君出塞》更被视为粤剧唱腔的经典。曾被周 恩来总理誉为“南国红豆”。2009年10月11日荣获首届 “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2013年12月8日在广州病逝。
岭南佳果 荔枝
关于荔枝
• 荔枝享有“岭南果王”和“果中珍品”的 美誉,驰名中外,“妃子笑”曾是著名的 朝廷贡品。 • 荔枝种植历史悠久,我国能种荔枝的只有 广西、广东、海南和福建南部等少数地方。 栽培面积居世界首位。我国荔枝品种繁多, 如:桂味、三月红、妃子笑、状元红等。 • 荔枝色丽质优,香甜可口,营养丰富,有 健脾、养血的功效。古今文人墨客对荔枝 的赞美是其他水果无可比拟的。
岭南春早(之二) ——
制作:王晶晶
民歌的基本概念
民歌是在民间世代广泛流传的歌曲,是最大众 化的音乐形式,口头创作,并在流传中不断丰 富着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鲜明的民族特
色和地方色彩。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
口和民族众多,所以民歌源远流长,浩如烟海。
广东民歌的悠久历史
广东民歌和全国其他地区民歌一样,早在远古时代,伴随 着劳动而产生。1986年,在广东曲江石峡遗址出土的陶罐
残件上,有五人手拉手起舞的生动的歌舞。广东民歌流传区 域主要包括珠江流域,广西东南部,海南大部分地区等。
演唱的语言
• 广东本土的各种民歌,由于各地语言,音乐曲调,生 活风俗有别,形成了不同的民歌类型,广东民歌千姿 百态,是远古文明发展在百越先民中与生活结合的传 承,随着语言方音的发展繁衍,特别是粤语、潮语、 客语几个方言支系语音,字调的反差,衍生成音调和 结构形态相异的百十个不同的歌种,遍布岭南大地, 闻名的有《落雨天》,《哩哩美》,《卖杂货》, 《唱春牛》等。
粤曲简介
粤曲是广东、港澳、珠江三角洲地区人民群 众爱好的艺术品种,广义上粤曲是指广东省 内的各个曲艺品种,但通常所说的粤曲是指 粤曲演唱,或称广东曲艺。
• 粤曲是广州方言区流行最广的一大曲种,已有150多年历 史,此期间经历了三个阶段: • 1、是182l一1861年的“八音班”时期。八音班以粤曲清 唱为主,人数由七八人至数十人不等,一般为民间喜庆、 祭神等活动演出,而且经常下乡到小城镇演出。 • 2、是1862—1917年的“师娘”时期。师娘是指失明女艺 人,俗称“盲妹”。她们自幼学艺,以自弹自唱形式或沿 街卖唱或应邀登门演唱。 • 3、即1918—1945年粤曲演唱发展到“女伶”时期。姿容 清丽的“开眼女伶”取代了残疾人的盲抹“师娘”并请粤 乐(广东音乐)作曲家和演奏师伴奏、设计唱腔和创作小曲, 并引入西洋乐器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