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欣赏技巧及桂林阳朔山水诗词赏识——李灵资老师一. 学习方法①初读诗词,疏通文字②细读诗词,理解词句③朗读诗词,体会情感二. 分析《独坐敬亭山》[唐] 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②。
相看两不厌③,只有敬亭山。
[注释]①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
②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③厌:满足。
[理解词语及句义]解题:解词:句义: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
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理解诗意及诗情]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背景知识]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他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
《望洞庭》[唐] 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理解词义]查找有关资料,理解字、词意思。
①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②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光融为一体。
③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④白银盘:形容洞庭湖。
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
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译文]洞庭湖中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赏析]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
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部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辽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
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指“山”,即湖中的“君山”。
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兴趣。
[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
唐代著名诗人。
《忆江南》[唐] 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理解词义]补充词语解释: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赏析]白居易先后做过杭州、苏州刺史,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后,他写了不少怀念旧游的诗作。
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了三首《忆江南》,抒发了他对江南的赞美、怀念之情。
这是其中的一首。
首句“江南好”,开门见山,实话实说。
一个“好”字,饱含着诗人深情的赞叹。
次句“风景旧曾谙”抚今追昔,说明江南风景之美是当年自己亲身感受到的,是非常熟悉的。
这一句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句,具体描写“旧曾谙”的江南春色:红日东升,阳光灿烂,在朝阳的映照下,江畔姹紫嫣红的鲜花比火还要红;春江水青、波碧,在满地绿草的映衬下,显得比蓝草还要绿,诗人抓住了“江花”“江水”两件最有代表性的景物,对江南春光做了高度的概括,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风和日丽,花红水碧,生气盎然的江南春色图。
最妙的是“红胜火”“绿如蓝”六个字,既用同色烘染的手法突出了花红、水绿,又用异色映衬的手法使江花和江水互为背景,显得更加绚丽可爱。
结尾“能不忆江南”一句用反问语气,流露出强烈的赞叹和眷恋之情。
3. 辨析思考:三首诗各自描写了什么?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呢?第一首诗写的是作者独坐敬亭山看到的、感受到的。
第二首诗写的是作者远望洞庭湖水和君山的景色。
第三首词写的是江南的江花和江水。
三首诗词都写山、水,但写法上不同,第一首运用拟人的写法写敬亭山;第二首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月光照耀下的洞庭湖水和君山的美丽;第三首妙不可言,首尾呼应,词句对仗,反问结束,极富感染力。
《桂林山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到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到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分析:1、观赏漓江的水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呢?“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2、观赏桂林的山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呢?“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3、山水相映的景象“……连绵不断的画卷……”“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三、古人赞美桂林山水的诗词桂林山水岂止是应该进入世界自然遗产,她还应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她是当之无愧的双遗产。
因为她的每一座山峰、每一滴水都浸透了诗情画意,她已经是“人化的自然”了。
桂林的官方之所以不申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桂林山水的知名度已经足够了,中国大多数地方申遗是为了借遗产的广告效应搞旅游。
而桂林不需要世界遗产名录来做广告,她早在千年前就有无数大诗人做的广告了。
唐代有一位叫任华的官员在漓江边给朋友送行时,发出这样的感慨:“忘我尚可,岂得忘此山水哉!”大诗人韩愈这样描绘桂林山水:“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杜甫诗曰:“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
”据考证,韩愈、杜甫从没去过桂林。
没去过,却能写出这样的诗句,一定是耳闻了。
可见在唐代桂林已经知名度很高了。
有人统计过唐代有30多位诗人写过桂林,宋代就更多了。
如果说唐代的诗歌是对桂林山水情景交融的描绘的话,那么宋代的诗词对桂林山水就是直接的赞颂和打分了。
张孝祥的诗句“云山米家画,水竹辋川庄”,还算是含蓄的;李纲的“雁荡武夷何足道,千岩原是小玲珑”;大诗人黄庭坚的“李成不在郭熙死,奈此百嶂千峰何”;张洵的“桂林山水冠衡湘”;邓公衔的“桂林岩洞冠天下”;曾几的“江山清绝胜中原”;张孝祥的“桂林山水之胜甲东南”等,就是直接的评判了。
过去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但不知起于何时。
1983年,桂林市文物工作者在对独秀峰石刻进行清理时,意外发现这里刻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字句。
原来早在801年前的宋代,时任广西提点刑狱兼权府事的王正功,在为赴京城赶考的桂林考生饯行的宴会上,当众赋诗,最早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说。
历代诗人描绘桂林山水的诗歌,至今已有1万多首。
这些诗描写山水之准确,比喻之贴切传神,情感之真挚,炼词造句水准之高,都是文学的奇葩。
对于诗人们从古到今对桂林山水的赞美,我并不感到意外。
但是有一个现象让我感到意外:诗人们对桂林山水的描绘与今日地理和地质学家用科学语言对桂林山水的解释竟然相互呼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者好像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一对孪生姊妹。
诗人描述现象,抓住特征,科学家则分类命名,解释原因。
如诗人注意到了桂林的山与其他地方(如中原)的山不同。
按照地质学家翁文灏对山的分类,山有褶皱山、断层山、蚀余山、火山等,但桂林的山的确无法归到以上几类中,勉强归的话,归到蚀余山还算差强人意。
褶皱山和断层山等抬升以后,受到河流的侵蚀,都会形成脊线,一条大山脉的脊线或者呈鱼骨状,或者呈梳子状等;但是在桂林的山上找不到山脉的脊线,山峰一个个是独立的,拔地而起;峰丛则一簇簇地像莲花一样,也无脉。
一些诗人注意到了桂林的喀斯特山峰与褶皱山、断层山的不同。
如唐代的柳宗元在《訾家洲亭记》中说:“桂州多灵山,发地峭竖,林立四野。
”宋代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这样说桂林的山:“桂之千峰,皆旁无延缘,悉自平地,崛然特立,玉笋瑶簪,森列无际。
”清代诗人袁枚说得就更清楚了,他的《独秀峰》一诗这样写道: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
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
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水来眼前。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这还不算,他后来直接在散文中写出对桂林山的这一看法:“大抵桂林之山,多穴,多窍,多耸拔,剑穿虫啮,前无来龙,后无去踪,突然而起,戛然而止,西南无朋,东北丧偶,较他处山尤。
”(《随园全集・小仓山房续文集》卷二十九)这样的文学作品有些像地理学论文了。
南朝颜延之诗“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唐代张固的诗“孤峰不与众山俦,直上青云势未休”,说的都是喀斯特峰林平原上孤峰的特征。
宋代诗人刘克庄“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这句诗就是对喀斯特峰林平原的形象化解释了。
诗人们用诗说桂林的气候。
杜甫诗:“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
”白居易诗:“桂林无瘴气,柏署有清风。
”今天科学家对此的解释是漓江流域由于季风的影响,5月至8月为雨季,与盛夏伴行,可为游客带来凉意。
又因桂林在地貌上处于湘桂走廊,是南北气流的通道,这也是桂林夏日凉爽的另一个原因。
漓江是桂林山水的灵魂。
漓江水色的美和清澈是闻名的,假如漓江的水是浑浊的,那么桂林山水就黯然失色了。
韩愈的诗千古传诵:“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蓟北处士的诗:“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
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
”袁枚的诗:“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
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
”他们写的都是漓江水的清澈。
漓江的水为什么清呢?地理学家的解释是这样的:在喀斯特地区,降水对地表和河水对流经地区的侵蚀是一种化学过程,并以化学溶液的形式搬运,这是喀斯特地区河流水体泥沙含量少的一个主要原因。
而在非喀斯特地区,山坡和地表会覆盖一层风化壳,或者发育成土壤,降水和河水侵蚀产生的是泥沙,河流以悬移质和推移质的形式把这些泥沙搬走。
因此在非喀斯特地区,河流在雨季经常是浑浊的。
到了徐霞客这里,他则把诗人与科学完美地结合起来了。
《徐霞客游记》不仅是优美的文学游记,而且还是17世纪伟大的科学著作。
他已经不是对山水游览赏玩,也不满足于对山水美的歌咏和赞叹,他开始了具有现代意义的科学探险和考察。
桂林山水吸引了他,让他在此驻留了一月之久。
他在桂林探索了100多个洞穴。
他两探七星岩,按他对七星岩的描述画下图来,几乎就是现代洞穴探险家对洞穴的实测图。
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陈述彭、施雅风、周廷儒对七星岩进行了实地测量,并画出图来,他们发现徐霞客的记述精准无误。
他辨析了“石山”和“土山”,他分清了“峰林”和“峰丛”,他命名了一系列的喀斯特地貌类型。
如他称石芽地貌为石齿、石萼,岩溶漏斗为井和龙并,洼地中积水为石潭、天池,称地下河为伏流,称天然桥为天生桥,称岩洞中的碳酸钙沉积物为石乳、乳柱、石笋、石盆、石田、石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