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试卷39(总分:7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24,分数:48.00)1.单项选择题(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不属于外部感觉的是(分数:2.00)A.视觉B.嗅觉C.触觉D.机体觉√解析:解析:外部感觉是由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皮肤感觉又包括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内部感觉是由身体内部来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因此本题选D。
3.人的感官觉察微弱刺激的能力是(分数:2.00)A.绝对感觉阈限B.绝对感受性√C.差别感受性D.差别感觉阈限解析:解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
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感觉阈限或最小可觉差。
人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因此本题选B。
4.在水里放15克糖,要使水的甜味尝起来刚好有差异,需要增加3克糖。
根据韦伯定律,如果最初放20克糖,要使水的甜味刚好有变化,则需要加糖(分数:2.00)A.4克√B.5克C.6克D.9克解析:解析:韦伯公式是K=△I/I,其中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差别感觉阈限。
K为一个常数即韦伯分数。
因此本题选A。
5.感受性不易发生变化的感觉适应现象是(分数:2.00)A.痛觉适应√B.嗅觉适应C.暗适应D.明适应解析:解析:痛觉适应不易发生,即痛觉的感受性不易发生变化。
在嗅觉适应和明适应发生的过程中,感受性都会降低。
暗适应的过程中感受性提高。
各种感觉适应都有其生物学意义。
痛觉难于适应,因为痛觉具有保护性的作用。
因此本题选A。
6.小丹说当他听到小刀刮竹子的声音时,就会觉得很冷,浑身不舒服,这种感觉现象是(分数:2.00)A.感觉适应B.感觉对比C.联觉√D.感觉后像解析:解析:一种感觉的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在另一感觉道也产生了感觉的现象叫联觉。
因此本题选C。
7.当我们看完电影走到大街上,明亮的阳光刺得睁不开眼,过一会儿就感觉自如了,这种现象是(分数:2.00)A.明适应√B.暗适应C.视觉后像D.感觉对比解析:解析: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叫后像。
感觉的对比是指感受器不同部位接受不同刺激,对某个部位的强刺激会抑制其他邻近部位的反应,不同部位的反应差别会被加强的现象。
因此本题选A。
8.可见光的波长范围是(分数:2.00)A.380~780nm √B.180~580nmC.1000nm~4000nmD.16—20000nm解析:解析:可见光的频率范围是3.8×10 14~7.8×10 14,换算成波长是380~780nm。
从长波到短波颜色分别是红、橙、黄、绿、青、蓝、紫。
因此本题选A。
9.以可见光波的长短为序,人类感觉到的颜色依次为(分数:2.00)A.紫红黄蓝B.紫蓝青绿C.红橙黄青√D.红紫蓝绿解析:10.视网膜位于眼球壁的(分数:2.00)A.外层B.中层C.内层√D.中层和内层之间解析:解析:人的眼球壁分三层:外层为巩膜和角膜。
中层为虹膜、睫状肌和脉络膜。
内层包括视网膜和视神经内段。
视网膜为一透明薄膜,是眼球的感光部分。
因此本题选C。
11.盲点位于视网膜的(分数:2.00)A.中央窝附近√B.边缘C.偏离中央窝50°D.偏离中央窝30°解析:解析:在中央窝附近,有一个对光不敏感的区域叫盲点,来自视网膜的视神经节细胞的神经纤维在这里聚合成视神经。
因此本题选A。
12.全色盲患者(分数:2.00)A.没有锥体细胞系统和棒体细胞系统B.没有锥体细胞系统,有棒体细胞系统√C.没有棒体细胞系统,有锥体细胞系统D.棒体细胞系统和锥体细胞系统都存在解析:解析:全色盲患者只能看到灰色和白色,失去了对颜色的感受性。
这种人一般没有锥体细胞系统(感受颜色),他们的视觉都是棒体视觉(感受明暗)。
因此本题选B。
13.在暗适应的过程中(分数:2.00)A.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共同参与了全过程B.开始阶段,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共同产生作用,后面阶段只有棒体细胞起作用√C.只有棒体细胞起作用D.只有锥体细胞起作用解析:解析:视网膜上的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都参与了暗适应过程,但二者作用大小和起作用的时间是不同的。
在暗适应最初7到10分钟内,感觉阈限骤降,感受性骤升。
这是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共同作用的结果。
之后,暗适应曲线改变了方向,和原来的曲线不连续了,出现了所谓的棒锥裂。
随着感受性继续上升,这时只有棒体细胞起作用了。
因此本题选B。
14.关于颜色后像表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不存在颜色后像B.颜色后像一般是正后像C.颜色后像一般是负后像√D.颜色后像存在正后像和负后像解析:解析:后像分两种:正后像和负后像。
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叫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叫负后像。
颜色也有后像,一般为负后像。
因此本题选C。
15.关于视觉理论表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在网膜水平上,色觉的产生可以用对立过程理论解释;在视觉系统高级水平上,色觉的产生可以用三色说解释B.在网膜水平上,色觉的产生可以用三色说解释;在视觉系统高级水平上,色觉的产生可以用对立过程理论解释√C.没有发现支持三色说的证据D.没有发现支持独立过程理论的证据解析:解析:20世纪60年代,神经生理学的研究发现,视网膜确实存在着三种感光细胞,从而支持了三色说。
行为实验和电生理学的研究结果以及赫尔维奇和詹米逊1958年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进行研究的结果都支持了黑林的对立过程理论。
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生理学家先后在动物的视神经节细胞和外侧膝状体细胞内,发现了编码颜色信息的对立机制。
综合这些研究,我们可以认为在网膜水平上,色觉是按照三色理论的原理产生的。
而在视觉系统更高级的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的过程。
因此本题选B。
16.听觉感受器存在于(分数:2.00)A.卵圆窗B.前庭器官C.基底膜√D.鼓阶解析:解析:内耳由前庭器官和耳蜗组成。
耳蜗是人耳的听觉器官。
耳蜗分三部分:鼓阶、中阶和前庭阶。
鼓阶与中阶以基底膜分开。
基底膜在靠近卵圆窗的一端最狭窄,在蜗顶一端最宽。
基底膜上的柯蒂氏器包含着大量支持细胞和毛细胞,后者是听觉的感受器。
因此本题选C。
17.唯一不通过丘脑而直接传人大脑的感觉是(分数:2.00)A.触觉B.嗅觉√C.味觉D.动觉解析:解析:嗅觉是由有气味的气体物质引起的。
这种物质作用于鼻腔上部黏膜中的嗅细胞,产生神经兴奋,经嗅束传至嗅觉的皮层部位——海马回、钩内,因而产生嗅觉。
嗅觉是唯一不通过丘脑而直接传入大脑的感觉。
因此本题选B。
18.听觉的三个基本特性(分数:2.00)A.音调、振幅和波形B.音调、音响和音色√C.频率、振幅和波形D.音调、音响和波形解析:解析:声音的物理特性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它们决定了听觉的基本特性音调、音响和音色。
因此,本题选B。
19.听觉发生能量转换的部位是(分数:2.00)A.外耳B.中耳C.内耳√D.听神经解析:解析:内耳基底膜的运动导致毛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从而实现能量的转换。
因此,本题选C。
20.声音的生理性传导发生在(分数:2.00)A.外耳B.中耳√C.内耳D.听神经解析:解析:当声音从外耳道传至鼓膜时,引起鼓膜的机械振动,鼓膜的运动带动三块听小骨,把声音传至卵圆窗,引起内耳淋巴液的振动。
由于鼓膜的面积与镫骨覆盖的卵圆窗面积的比为20:1,因此,声音经过中耳的传音装置,其声压提高20~30倍。
声音的这条传导性途径称为生理性传导。
因此,本题选B。
21.提出共鸣理论的学者是(分数:2.00)A.罗.费尔B.赫尔姆霍茨√C.冯.贝克西D.韦弗尔解析:解析:频率理论是物理学家罗.费尔1886年提出的。
共口乌理论是赫尔姆霍茨提出的。
行波理论的提出者是冯.贝克西(Von Bekesy)。
神经齐射理论的提出者是韦弗尔(Wever)。
因此,本题选B。
22.等响曲线中的情感阈限是指(分数:2.00)A.听觉阈限B.可听度曲线C.令人舒适的音响水平曲线D.人的听觉范围的上限√解析:解析:等响曲线中最下方的一条曲线代表听觉阈限,也叫可听度曲线。
等响曲线最上方的曲线代表了情感阈限。
声压超过这个水平将使人耳产生痛觉。
由上、下曲线所规定的范围就是人的听觉范围。
因此,本题选D。
23.关于声音掩蔽作用表述错误的是(分数:2.00)A.低频掩蔽音对高频声音的掩蔽作用,小于高频掩蔽音对低频声音的掩蔽作用√B.与掩蔽音频率接近的声音,受到的掩蔽作用大C.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作用增加D.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作用覆盖的频率范围增加解析:解析:研究发现与掩蔽音频率接近的声音,受到的掩蔽作用大;低频掩蔽音对高频声音的掩蔽作用,大于高频掩蔽音对低频声音的掩蔽作用;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作用增加;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作用覆盖的频率范围增加。
因此,本题选A。
24.被称为“黑暗”感觉的是(分数:2.00)A.动觉B.视觉C.平衡觉D.内脏感觉√解析:解析:由于内脏感觉性质不确定,缺乏准确的定位,因此又叫“黑暗”感觉。
因此,本题选D。
二、多选题(总题数:9,分数:18.00)25.本体感觉包括(分数:2.00)A.运动觉√B.平衡觉√C.机体觉D.内感觉解析:解析:心理学中常用的分类之一,是根据内、外感受器及其所反映的内、外环境刺激的不同,将感觉分为内感觉、外感觉、本体感觉。
(1)外分析器的各种感受器分布于身体表面,接受各种外部刺激,形成外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包括触觉、温度觉)。
(2)内分析器的感受器位于身体的内部器官和组织,接受机体内部发生变化的信息,产生内感觉,也叫机体觉,它由机体内进行的各种过程刺激相应的内脏器官及组织内的神经末梢而产生。
(3)运动分析器的感受器介乎内、外分析器的感受器之间,分布于肌肉和韧带内,接受有关身体各部位器官的运动和位置的信号,产生本体感觉,它包括运动觉、平衡觉。
因此,本题选AB。
26.颜色的明度主要取决于(分数:2.00)A.光波的波长B.光波的波幅C.照明的强度√D.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解析:解析:颜色视觉具有三个基本属性,即色调、明度和饱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