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
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作业
题目:读瞿秋白
任课教师:胡雪海
专业:给水排水工程
班级:一班
学号:1114020131
姓名:丁瑞
2012年12月09日
读瞿秋白
近代的中国,处于空前的革命高潮中,它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异常雄伟壮观的历史画卷。
中国共产党集合了一大批意气风发、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如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萧楚女、刘少奇等等。
他们犹如璀璨群星,光华夺目而瞿秋白正是这绚丽群星中耀眼的一颗。
他以自己的思想理论和革命实践奠定了他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历史地位。
参观瞿秋白纪念馆
原本我对他没有丝毫的了解,但来到大学后,通过一次学习交流的机会,我去到了常州,并参观了瞿秋白纪念馆。
瞿秋白纪念馆位于常州市市中心,从外面看总觉得瞿秋白纪念馆有些落寞。
也许是和繁华的城市中心相比,它是如此的渺小,微不足道。
城市灯红酒酒绿的映照下,纪念馆显得黯然失色。
但这次的参观让我真切感受到内心的强大,品德的高尚是那些表面的灯红酒绿远不能及的。
外面看纪念馆就像是一位风残烛年的老人,饱经风霜。
但进入瞿秋白纪念馆,我最大的感受是惊讶。
位于市中心的瞿秋白纪念馆丝毫没有被城市的喧杂污染,它是如此的静谧,和谐,一尘不染。
入门,映入眼帘的的便是黑漆大门两边,各立抱鼓石一尊,上刻三狮戏球的浮雕,显示出了这个大家族的高贵和吉祥。
黑漆大门上方赫然高悬“城西瞿氏宗祠”的白底篆书匾额。
再往里走,就是大院的祠堂,步入祠
堂第二进,在“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的屏风前面,树立着古铜色的瞿秋白石膏像,他一只手插在袋子里,一只手紧握着一本册子,一身的正气从他的眉宇间显示出来,让人不禁想起他当年英勇就义之时的大义凛然。
一个革命家的儒雅和对革命的坚定展露无遗。
然后是主厅,穿过穿堂和过道就来到卧室,卧室很简陋,被屏风隔为两半,后半间是秋白父母和襁褓中的幼弟坚白的卧室,前半间则用来做客厅尘埃落满的木床、帷帐、木桌,以及靠在墙边的洗脸架,都仿佛在说着这间屋子的主人曾今的悲惨生活。
瞿秋白纪念馆里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在一棵桂树前放着一个石头上面刻着“总书记悬桂处的石头”2005年十月初秋纪念广场八颗金桂如期开放,不日,因雨而谢,十月十四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参观瞿秋白故居,上午,八棵金桂再度重开,满树金黄,香气四溢。
总书记驻足观看,惊叹:花真香啊!瞿秋白诞生地青果巷“八桂堂”因种有八棵桂树而名。
“中国剪报”社同仁为缅怀先烈,于1995年在秋白纪念广场栽八棵金桂,树茂花盛,每至秋月花开幽香久远。
进入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瞿秋白同志说的一句话“为大家指一条明的路”,这句话可以看作是瞿秋白同志一生的奋斗目标和人生写照。
馆内根据瞿秋白的一生人分了好几个部分。
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秋之白华”主要介绍了秋白同志的夫人杨之华。
有部电影《秋之白华》主要就是讲述瞿秋白和他的夫人杨之华的唯美爱情故事。
在那个封建的时代,他们的爱情轰动一时,他们相互扶持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其他几个部分分别是:少年觅渡,光明之路,江
南一燕,苏区岁月,主要呈现了瞿秋白同志为革命奋斗的一生,在困苦与挫折时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幅徐悲鸿的瞿秋白和鲁迅,给我们展示了两位亲密交往和战斗友谊,瞿秋白曾多次避难于鲁迅家,两个人在相处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鲁迅先生曾把“人生的一知己足矣,四十当以同怀视之”赠与瞿秋白,足见两人的亲密友谊。
当时眼前的一切都还原了瞿秋白这名伟大的共产党员的魅力人格,他的手稿,他穿过的蓑衣、草鞋,无不显示这名伟大共产党员的艰苦朴素的生活,他用自己作为最好的例子、弘扬传统、激励后人,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员的事业而奋斗。
瞿秋白的一生
瞿秋白小时候就聪颖好学,进私塾前就由母亲口授能够背诵不少古诗。
秋白7岁时,由私塾转入新旧兼学的冠英两等小学堂,因成绩优异,只读了四年半就跳级考入省立常州府中学堂。
在中学读书五年半,秋白兴趣广泛,博览群书,好学善思,不仅学识出众,多才多艺,而且初步形成了忧国爱国、倾向革命的意识。
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秋白曾热切地关注。
清王朝被推翻的消息传到常州,秋白在兴奋中自己动手把象征封建腐朽的清皇朝的辫子“咔嚓”一声剪掉,提着断辫子跑到母亲面前说:“皇帝倒了,辫子剪了。
”
瞿秋白从小极爱读书,勤于钻研。
他增提出"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起码要懂得文学、史学、哲学。
否则又怎么能算一
个中国人呢?"主修俄语的他,无论每天多忙,一定要按照自修的课程表完成德法英功课,不到深夜不止。
作为一名书生,他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将政治与文学相结合,谋求当时有志青年发展之路。
这些都值得我好好反思。
读书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十年读书路,难道只为换回一张大学入学通知书?进入大学,是否意味着停止读书?当然这些并非指教科书。
人们常说用理论武装自己。
我想这理论当下指的应该是能塑造我们健全人格的,对我们灵魂深处有所启迪触动的先进理论。
作为新一代的学生青年,我们确实应该多读书,不仅为了丰富自己的学识,更是为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生有所思考。
漫漫人生路,我们需要坚定的信仰指引我们,不偏离人生的正轨。
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我们也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紧密的将自己与国家的命运相联系。
不久的将来,我们就是建设国家的栋梁,关注国家的发展并以之为己任是我们应该做到的。
记得《瞿秋白传》有篇《领袖生涯》的文章,令我回味无穷。
书中写到秋白的好友陈独秀在为自己的右倾错误进行辩护时,瞿秋白并没有因为因为他是自己的寒窗之交而给他留以情面,他勇敢地站了起来,针锋相对地对陈独秀的错误思想进行了批评,读到这里,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被他这种在关键时刻能清醒地辨别是非、敢于斗争的精神深深感动了。
瞿秋白对陈独秀的批评是多么正确啊!让错误的思想扭转了过来,并进行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始了“真正的战斗”。
瞿秋白在这件事中想到的并不是自己,更多的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一切不真表明他终于党、终
于人民吗?
读到这里我联想到当今社会有一些领导干部,为了个人利益而相互包庇,依仗自己的权势专横跋扈、为所欲为,最终走向罪恶的深渊。
二零零五年五月,在吉林省某地区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国家拨给这里的十万元的贫困资补费到了老百姓手里只剩下区区一百元了,村长给了村民每人五十元的封口费让所有人不许说出去,大家都知道真相,但因为都拿了“封口费”,所以都包庇干部,不肯承认。
瞿秋白身上敢于自我批评的精神及实事求是的态度是最令人有所感触的。
每过一个阶段,他会反思自己。
他曾坦白“没有当好党的领导人,犯了很多的错误,犯过盲动主义错误,犯了调和主义错误。
”在《多余的话》中,他对自己的一生,从出身、教养、经历,思想到世界观及革命关系,进行了严格的自我剖析和自我批评,尤其是对自己思想感情的负面阴影做了坦诚的曝光和无情的轰击。
虽然在"文革"时期,被某些人曲解为"一个叛徒的白皮书",但这无法掩饰磨灭瞿秋白他那非凡的磊落和无畏的真诚。
正如他也曾说"我即将就义,即将成为烈士,我离开队伍已经很久很远了",但是那文中却无一字是对信仰,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亵渎。
他的自我批评,体现的是人性伟大而不可遏制的自觉和复苏。
我想,只有一个襟怀坦荡的人,才能拥有自我批评精神,才敢于自我剖析,这种行为只会净化自己的灵魂,提升自我人格境界。
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介绍者,他的理论素养有目共睹,但恰恰是他自己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坦承自己在马克思理论上的一知半解,坦承自己有许多"弱者道德"。
这种事实求是,自
我批评的精神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和人们的敬仰。
试问,我自己能否做到实事求是,能否对自己真诚。
当人们争相为自己脸上贴金的时候,我是否能还原一个本真的我,勇敢面对社会?一日三省吾身,我能否面对真实的自己,思考自己的得失、对错?我想这不应该仅仅是思考,更应该付诸于实践。
瞿秋白身上所体现的爱国主义情怀,无所畏惧、坚决与恶势力抗争和不屈服的精神也值得当下的我们学习。
或许有人会说,当下是和平年代,没有外敌内贼,革命烈士身上体现的精神没有现实意义。
其实不然,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将会碰到许多不和谐。
我们是否能及时勇敢站出来指出?
瞿秋白的同志仅36岁就英勇就义,当瞿秋白面对迫害时,他依旧谈笑自若,神色无异,高唱《国际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坐在草坪上,对着侩子手微笑着点头说:“此地很好!”饮弹洒血,从容就义,他的生命虽短暂却无比充实精彩。
有些人虽死犹生,因为他们的精神不朽。
岁月抹不掉历史的痕迹,瞿秋白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