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质量现状之心得

中国质量现状之心得

中国质量现状之心得如果说改革开放30 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实践着“白猫黑猫”理论,踏踏实实抓生产、雄心勃勃“赶学超”,并一步步发展成为“世界工厂”的话,那么,一场金融危机带来的“完美风暴”则以吹枯拉朽之势让我们一下子看清楚了许多一直模模糊糊的全球政治经济景象。

原本日本人是靠制造起家的,但十余年来努力向高科技和服务业转型,至今不见起色;以英法德为代表的老牌制造强国,已经成功地放弃价值链中下游(制造)而稳执上游(研发与营销),理论上似乎赢得轻松、风光无限;制造大国美国走得更远,不仅比欧盟的朋友做得漂亮,而且在管理创新方面、尤其是金融服务创新方面让全球望其项背而泣于隅。

而我们中国,则像老牛一样地专注于制造,虽然受到欧美价值链两头的挤压,却勤勤恳恳工作、实实在在生活,一点一滴地积聚着财富,寄希望于“牛市”。

如今,随着华尔街圣殿的轰然倒塌,欧美日突然发现他们的好日子是建立在“虚拟经济”之上的,而“实体经济”的机能已经快要丧失殆尽——原来他们一直在练就价值链两端“多吃、快跑”的本领,却发现中端的“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的功能出现了紊乱。

他们想重拾旧河山,却发现自己早已自废武功,已经不会或不能“制造”了。

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的话说:“美国的制造业已经死了!”反观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制造”不仅续写了国富民强的神话,而且提升了全球百姓的生活品质。

于是,全球惊叹:中国是真正的制造大国,不仅控制着发达国家的“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而且随着她向制造强国转型,也必将制约着他们的“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

这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正确道路,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巨大机遇。

美国著名的质量专家朱兰博士(J.M.Juran)曾经在《质量管理史》中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如果说20 世纪是生产力的世纪,21 世纪则是质量的世纪。

”一、“质量世纪”是否属于中国?中国正处在百年来最大的变革历程中,“中国制造”必将在国际贸易中面临来自欧美日各国的重重阻碍与种种挑战,我们只有坚定地实施“质量强国”战略,走“中国品质”之路,才有可能引导企业提升全球的质量竞争力。

因为正如克劳士比先生在《20 世纪质量管理简史和未来的解决之道》中说的:“我们身处的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体。

未来的质量,将不只是‘最好能有’而已,质量将是进入市场的基本条件。

管理层将必须促使质量成为公司文化的一部分,并使其成为日常工作的准则。

”与欧美日相比,我们的企业缺乏全球化战略格局,缺乏技术和专利,资金、人才和能源等资源也严重不足,加之西方列强仍未摆脱“冷战思维”,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曲解和指责者甚多,这极限制了传统“中国制造”的国际生存空间,与国家的形象严重失衡。

但,有一个捷径,既能帮助我们的企业得到认同和帮助,又可以为消费者、股东和员工带来价值,那就是:质量突围。

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崛起之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质”,从“质量管理”到“管理质量”的转变。

我们无法想象:一个伟大民族崛起的背后,没有一个伟大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不能理解:缺少伟大的质量思想和方法的中国产品,何以能够支撑起这个伟大国家的品牌形象!早在1997 年,管理大师德鲁克(Peter Drucker)即断言:“过去十年,日本管理哲学之类的书盘踞西方书市;未来十年,相信与中国管理哲学有关的书将会成为畅销书。

”历史很奇妙:当年美国人教日本人学质量管理,后来,美国人反过来向日本人学质量管理;如今,我们向全世界学质量管理,必定有一天,全世界都会向我们学质量管理。

这一切的基点:质量人才的培养。

二、中国质量人才培养的窘状风水轮流转。

当年朱兰博士是寄希望由美国人来主导“质量世纪”的,但不经风雨难见彩虹,未来世界必将会做出这样的抉择:历史把质量复兴的重担和希望寄托在“中国制造”身上了。

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已经不是“是否去应对”而是“如何去应对”的问题。

那么,检讨一下自身:我们到底缺少什么?答案是:人才!如果说作为人口大国所产生的优势造就了“生产力时代”中国制造数量上的辉煌,那么,只有训练有素的人才能够确保中国制造攀登“质量世纪”的高峰。

换句话说,如果不经过培养,大量的人口将成为缩小中国制造的“分母”,反之,则会变成放大力量的“分子”,成为“中国品质”的推进力量。

邻邦日本二战后的“品质崛起”就是一个鲜活的实例。

正如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所说的:“日本经济实力世界第二,是日本普及、发展教育所带来的成就。

”然而,让人震惊的是,目前在我国培养质量人才居然不入主流,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就质量教育而言,由于质量管理专业一直没有列入教育部学科目录,从本科生教育到研究生教育,“质量”一直没能引起主流大学、尤其是一流大学的兴趣。

商学院则深受华尔街势力的影响,学生多蜂拥选择金融、营销等专业,而很少问津运营管理,对制造业感兴趣的人寥寥无几,甚至很多学生学MBA 的目的就是要脱离制造业。

拿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为例,长期以来只有1位老师教授运营管理,学生毕业论文每年也只有1~2 人以此开题,写“质量”主题的论文基本为零。

近两年由于企业强劲的需求推动,才有将近80 所二、三流的地方性大学开设了与质量相关的课程,比如,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工业工程(质量工程方向)等。

一些一流大学则依旧矜持地采取与境外大学合作拿外方学校证书的的方式办学,比如,大学与理工大学合办的“品质管理硕士”。

此外,也有一些大学采取与社会力量办学的方式,比如,大学与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合作开办系统的“质量工程方向硕士学位班”,同济大学与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合作开的“工业工程(质量管理方向)硕士班”。

随着时间的推移,令人可喜的是,专门从事中国质量检验与计量人才培养的中国计量学院在3年前得到教育部正式批准开设“产品质量工程”本科专业,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国家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中增设这一专业。

而在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华尔街大逃离”之后,写运营管理论文的MBA 学生猛增至12 人,其中竟然有两位用“质量”开题。

从中也可看到舆论导向的力量。

也许由于近年来国家并未强调“质量强国”之策,据统计:建国以来专门的国务院质量工作会议仅仅开过3 次,而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考核依据也多为“做大做强(面子)”的数量指标,质量基本上不在考虑的畴,甚至还存在着“抓质量没饭吃”的低级错误认识,这可以说从另一个方面助长了各地此起彼伏地的质量与安全事故,严重损害“中国品质”的形象、尤其伤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心。

所以,所谓“质量第一”绝不是说给下属听的,坚持质量的人必须是组织里的第一把手。

对于企业里的管理者和专业人员的培训,基本上靠国际和本土的各种民间培训机构在实施。

学员的选择围不可谓不广,培训机构之间的竞争不可谓不激烈。

但是,由于质量管理或管理质量是一门实践性、工程性和艺术性都非常强的综合学科,故基本上没有几家培训机构能够提供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大多是强调其某一方面的优势,因此,培训效果也大打折扣。

更令人不安的是,这种培训大大误导了企业的各级管理者:或误认为质量是一种意识,在“质量月”搞搞动员和活动就算重视质量了;或误认为它是一项技术,于是就把质量的责任转嫁给了基层的工程技术人员;或误认为它是一门实践科学,无需学习,自己慢慢“实践”就能“出真知”。

针对上述种种情形,当年医生出生、有企业家背景的质量领袖克劳士比先生(P.B.Crosby)创立了“品质学院”(Quality College),并独创了一套针对成年人学校和管理干部培训的模式:“质量教育系统”(QES)。

这套模式广泛应用于超过一半的“财富500 强”企业以及美国的政府和非赢利组织,包括IBM、TI、GM、摩托罗拉和施乐等集团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品质学院”。

在中国,克劳士比学院执着于“致力于把‘中国品质’塑造成全球消费者信赖的国际新形象”的愿景,10 来努力用“零缺陷”语言帮助中国企业提升质量竞争力,从航天航空到家用电器,从汽车到钢铁,从石油化工到软件通讯,都能够看到其品质影响力,在业享有中国品质“黄埔军校”的美誉。

我们坚信:中国式的全球质量复兴,是推动完成从“制造数量”向“制造质量”跨越,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品质”转换的关键,同时,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又切切实实地发现了一个被遗漏或省略的,关乎很多企业能否成功转型的关键制约要素——质量人才培养的缺失。

三、人才的缺失必然造成中国制造的“迷圈”这种缺失是另一种更大程度的缺失所带来的后果——那就是“质量”。

能否有效管理“质量”将直接导致“中国品质”的成败与兴衰。

“奥运撼世界,神七冲云霄”是实例,“三聚氰胺”兴作浪,乳品食品皆翻船同样是实证。

此外,玩具、药品,乃至医疗等“质量事故”都在让世人体验“中国制造”的冰火两重天。

几乎每年都有一些获得“国家名牌”称号的企业在质量上翻车,而消费者似乎也表现得很宽容或健忘,从而使媒体的报道就像上演一出相同主题、不同人物的冗长的电视连续剧——活生生地把所有的企业利益相关方和各级政府监管方的通病都在此一一呈现,这些通病被不断放大,直至其被彻底暴露在太阳底下。

人们不禁要问:中国制造,为何走不出这个怪圈?1、零缺陷缺失症这个怪圈,从整体说是由我们“中国制造”的质量管理或质量的幼稚病引发的。

首先是认识上的缺失。

许多领导干部与企业管理者们对质量管理的认识依然停留在传统的“质量是检验出来”的质量控制状态,对“全面质量管理”的认识也习惯性地等同于“全面质量控制”,并错误地认为质量是质管人员的事情。

随着ISO9000 的推广与普及,很多人又片面地以“质量保证”体系取代了质量管理,因此,现实中的产品大量依赖于检验与控制,一些企业甚至迷信检验,形成了“检验不过关的一定有问题,没有检验出问题的就是合格的”错误思想。

其次是结构性的缺失。

质量原本包含三个层面:物理层面、事理层面和人理层面。

分别对应着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

它们是一个结构化的“完整性”质量。

强调的是抓需求和源头,而非事后的救火和补偿。

质量要求企业注重系统缺陷预防,而非用高压阀按住高压锅。

而目前的中国企业,基本上停留在这样的状态:认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救火方式是对的,因为“大家都是这样做的”。

因此,很多企业不是去建立一个缺陷预防的风险管理系统,而仅仅在中端的车间里玩着猫捉老鼠的游戏、在后端建立道歉、修补和补偿的善后机制。

显然,这就是我所说的质量管理中的“堰塞湖现象”。

实践证明,依靠“救火式”的控制方式,只能玩火自焚。

第三是系统性的缺失。

质量管理实际上是一条以“质量链”为核心的管理系统。

就企业而言,主的应该是从客户端到客户端的各个增值环节上环环相扣的“符合要求链”;就国家监管部门而言,则是强调一条利益相关方的“责任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