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语文第二单元教案设计备课教师:陈思祺【单元概述】本单元以“金秋时节”为主题,编排了《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秋天别样的风景。
《古诗三首》是古代诗文人眼中的秋景,或咏景言志,或借景劝勉朋友,或借景表达思乡怀旧之情;《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深秋时节铺满落叶的水泥道美景;《秋天的雨》从多角度描绘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听听,秋天的声音》描写了秋天里大自然的各种声音。
篇章页的插图描绘了两个孩子骑着自行车穿行于深秋道路的画面,视野宏阔,意境深远。
【设计理念】以“单元主题”为主线,以“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策略为指导,以“读”为主线,以“阅读教学”为重点,通过“以文带文、师生双主读、分角色朗读”等方法,完成29篇文章的学习。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低年级安排过借助图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等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的延展和提升,旨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选择合适的方法,并逐步做到迁移运用。
其中《古诗三首》侧重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古诗中难懂的词语;《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侧重引导学生运用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秋天的雨》以“五彩缤纷”为示例,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安排了实践运用的练习。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写日记”。
日记是三年级习作起步练习的一个重要形式,选材灵活,写法自由,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记录自己的生活。
本单元的习作编排,旨在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初步学习积累习作的素材,并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教学内容】1.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一主”教材第二单元4篇课文:《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
2. 《新主题阅读》文章9篇:《火红的枫叶》、《秋,永远的菊(节选)》、《我爱家乡的秋夜》、《中秋寻月》、《秋天的梧桐叶》、《落叶》、《秋色赋(节选)》、《秋色如画》、《秋的声音》。
3. 《你读我诵》文章16篇:《苏幕遮·怀旧(节选)》、《不第后赋菊》、《对联(一)》、《秋词二首(其一)》、《秋词二首(其二)》、《秋天向我们微笑》、《秋夕》、《诗经·豳风·七月(节选)》、《豆叶上,一只蝈蝈在叫(节选—)》、《落叶》、《秋天在你手心里跳》、《秋天》、《秋凉晚步》、《秋歌•之一(节选)》、《我们去听秋的声音(节选)》、《成语(三)》。
【教学目标】“一主”目标:1. 能正确认识并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书后田字格中的生字。
2.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积累好词佳句,理清文章内容。
“两翼”目标:1. 阅读《新主题阅读》9篇,《你读我诵》16篇,背诵喜爱的优秀诗歌。
2. 在阅读中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在朗读中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
【教学重难点】本单元课文语言优美,适合朗读训练,要引导学生读出秋天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背诵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语言感受力,再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要注意依托课后题和泡泡示例,将“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这一语文要素与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结合起来,边交流边总结,最后通过“交流平台”进行方法和梳理与总结。
另外还安排了一些从读到写的仿写练习,让生将自己观察到的秋天的景象写下来,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前观察。
写日记的教学要考虑到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的特点,不宜拔高要求,重在让学生感受写日记的好处,了解日记的基本格式,并注意激发学生坚持写日记的信心,使其逐步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第二单元学习目标卡大单元14课时教学设计流程表课时详案第1-3课时《古诗三首》以文带文课型本课以秋天为主线安排了《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
教案设计中,注重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意味和意境的美好。
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感悟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体会作者借秋天的景色鼓励朋友,借秋景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丰富文化底蕴。
【授课时间】2019年月日(上/下午)第节【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山行》;2. 能借助插图、注释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3. 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1. 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诵读,感知诗意1. 自由读诗:翻开《你读我诵》34页,自由练习读《秋词二首(其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带注释再读诗:请同学们一边读诗,一边看注释,猜想诗的意思。
3. 读准停顿,齐读古诗。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 古今对译读5. 你问我答读6. 点明写作创新点:“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唐代诗人刘禹锡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的光景。
想别人没想到的,这就是创新。
二、初读古诗、感悟诗意1. 自由读诗:翻开课本《古诗三首》,自由练习读《山行》和《赠刘景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提问留疑:这两首古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从哪里读出来的?让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
2. 带注释再读诗:(1)请同学们一边读诗,一边看注释,猜想诗的意思。
例如:借助“坐”的注释“因为”,大致了解这句诗的意思;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斜”字字面意思为“歪斜,不正”,借助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这里是指山间小路弯弯曲曲;“生”字这里是“产生、生出”的意思,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的种种动态。
《赠刘景文》中“擎”的注释联系生活实际,可以知道“擎雨盖”指的是荷叶。
“橙黄橘绿”一词可以结合实际理解其指的正是秋天。
(2)细读古诗,分别说说古诗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
(朗读总体基调是明快的,读出深秋时节山景的生机盎然,后两句语调高昂上扬,读出诗人对枫叶、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①生边读诗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秋天的景物,用笔圈出来。
②交流圈画的词语,结合词语理解诗意。
③充分利用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结合课后第二题要求学生根据具体诗句判断诗歌所描写的季节,在自主阅读、交流发现的基础上,引导其通过“寒山、霜叶、荷尽、菊残、萧萧梧叶”等符合时令的典型景物。
3. 读准停顿,学着《秋词二首(其一)》的样子,给《山行》和《赠刘景文》画停顿符号,练习朗读。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 美读古诗。
(1)自由朗读。
(2)古今对译读:师: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生:远上寒山石径斜,师: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生:白云深处有人家。
师: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生:停车坐爱枫林晚,师: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艳。
生:霜叶红于二月花。
(3)男女生配合读。
(4)师: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得美呢?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
闭眼,边背边想象刚才一路上看到的美景。
(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
)5. 背诵积累,默写《山行》。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背诵,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2)师生从正确、流利、有感情、富有韵律四个方面进行点评。
三、批注阅读,品读秋景1. 自学提示,批注阅读:请用“△”标出两首诗中描写到的景物。
想想,哪些景物要胜过了春天的光景。
2. 交流汇报:我看到的景物是________、______、,我觉得是胜过春天光景的,因为。
四、自主作业1. 书写生字:赠刘盖菊残君橙2. 搜集描写秋天的诗句。
【板书设计】第二课时一、复习古诗,引入新课1. 背诵古诗,总结归纳学习古诗的方法;2. 导入:古诗为我们呈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享受。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秋天的诗歌。
二、再读古诗,感知诗意1. 自由读这首古诗,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
2.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理解词义、句意。
3. 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观察课文插图,对照插图细细品味,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4.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1)理解第一、二句。
①这是什么季节?从哪儿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义。
(“荷尽”是指荷花凋谢,“擎雨盖”在诗中指的是荷叶。
这个水塘里的荷花已经凋谢了,荷叶也没有了,一片枯黄。
“菊残”指的是岸上的菊花也开败了。
一看就是深秋季节。
)②你体会到了菊花怎样的精神?③指名读,读出对菊花不畏严寒的赞美之情。
(2)理解第三、四句。
①出示第四句:“最是橙黄橘绿时。
”学生想象画面,说一说仿佛看到了什么。
(在这个深秋时节,金黄的橙子和青绿色的橘子已经挂在树上了。
)②苏轼看到的是不是只有这几种景物?还有什么也成熟了?结合自己平时的观察,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还有哪些美丽的颜色。
③出示诗句:“一年好景君须记。
”“君”指的是谁?“须记”指的是什么?(“君”指的是刘景文。
“须记”指的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候。
)④指导朗读。
5. 整体读一读这首诗,体会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字词,看图想象画面,多种形式朗读等方式,在和学生聊话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自然地明白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发挥想象,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1. 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3. 想一想,议一议: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四、自主学习《夜书所见》1. 说说自己可爱的家乡,抒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 想象古人离开故土后如何抒发思乡之情。
过渡: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
(提示课题:夜书所见)3. 指导看图,感知图意: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4.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3)放映第四张幻灯片,指导古诗朗读: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4)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5. 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师范读古诗。
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两句诗的意思。
问题一:诗中描写了哪几种事物?问题二:这首诗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各自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