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材基础实验(必修二、三部分)

教材基础实验(必修二、三部分)

实验材料:蝗虫精巢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等
低倍镜 观察
在低倍镜下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 定装片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 和精细胞
高倍镜 观察
先在低倍镜下依次找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 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 细胞,再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 态、位置和数目
绘图
根据观察结果,尽可能多地绘制减数分裂 不同时期的细胞简图
2、用高压锅进行高压蒸汽 灭菌后冷却至室温,标 记甲、乙、丙等。
3、将酵母菌母液分别加入试管各5ml,摇匀后用_ 血球计数板计数起始酵母液个数,做好记录。
4、将各试管送进恒温箱25℃下培养7天。
如何计数: 25格×16格的计数板,除了取其4个
对角方位外,还需再数中央的一个 中格(即80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 当遇到位于大格线上的酵母菌,一 般只计数大方格的上方和右方线上 的酵母细胞(或只计数下方和左方 线上的酵母细胞)。 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 并计算每1ml菌液中所含的酵母菌个 数。
二、实验过程
低温诱导: 培养洋葱根尖,待根长出约1cm左右将整个装置
放入冰箱低温室内(4 ℃),诱导培养36小时
固定形态:剪取诱导处理的根尖约0.5-1cm,放入卡诺氏液
(甲醇∶冰醋酸=1∶1)浸泡0.5-1小时,以固 定形态,然后用体积分数95%酒精冲洗2次
制作装片: 解离→漂洗→染色(改良苯酚品红染液)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注意取材问题 (1)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不能选用哺乳动物成
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也就几乎不含DNA、RNA); (2)不能用观察叶绿体的材料来观察线粒体(叶绿体中的色
素颜色会掩盖健那绿染色后的颜色变化); (3)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或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
化时,应注意观察呈正方形的根尖分生区细胞(长方形的细胞 可能是根尖的伸长区或成熟区的细胞,没有分裂能力);
2.生物学中常用的试剂和药品
试剂 斐林试剂
鉴定(染色)的物 质(结构)
是否加热
还原糖

双缩脲试剂
蛋白质

苏丹Ⅲ染液
脂肪

苏丹Ⅳ染液
脂肪

甲基绿
DNA

吡罗红
RNA

健那绿
线粒体

龙胆紫溶液 (醋酸洋红)
染色质(体)

颜色
注意事项
砖红色
现用现配
A液与B液不能混 紫色 合,需先滴加A液,
再滴加B液
橘黄色
红色
绿色 红色
DNA、RNA同时 存在时要混合使 用且现用现配
蓝绿色
深紫色 染色前必须漂洗
(红色)
彻底
第三类实验:探究类实验(7个)
•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1-p83) •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1-p91) • 模拟探究细胞表面及与体积的关系(1-p110) • 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3-p51) •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3-p68) • 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3-p112)
(17)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18)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9)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网络构建
第一类:显微镜观察类实验(7个)
• 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1-P7) • 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1-P26) • 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1-P47) •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1-P61) •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1-P115) •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2-P21) •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2-P88)
(8)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9)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0)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选修1: (20)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11)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12)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13)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14)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15)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16)模拟尿糖的检测
(1)观察:高倍镜使用要诀——先低后高,找移转调
(七)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2-p21)
一.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的阶段染色体的形态、 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蝗虫的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再形成精子。此过程要经过两次连续的细 胞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在此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位 置和数目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可据此识别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
(六)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2-p88)
一、实验原理
进行正常有丝分裂的植物分生组织细胞,在有 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子染色体在纺 锤体的作用下,分别移向两极,最终被平均分配到 两个子细胞中去。
用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 体形成,以至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 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 变化。(与秋水仙素作用类似)
插条处理方法:浸泡法或沾蘸法
预实验:本实验的预实验是:先设计一组浓度梯度较大的 实验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设计细致的实验.
5、步骤: 1)设置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梯度:将生长素类似物母液分别 配成浓度为0.2、0.4、0.6、0.8、1.2、1.4、1.6、1.8、 2mg/ml的溶液,另有清水做空白对照。 2)制作插条:枝条剪成长约5-7cm的插条,插条的形态学上 端为平面,下端要削成斜面,留3~4个芽。 3)分组处理:将制作好的插条,分成N组(每组不少于3个 枝条),分别将其基部浸泡在上述不同浓度溶液以及清水中, 处理几小时至一天。 4)培养实验:设置N个相同的水培装置,加入等量的完全营 养液,在相同的外界条件下,分别培养上述处理过的插条,注 意保持温度为25-30℃
(十五) 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 条生根的作用(3-p51)
3、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 NAA(萘乙酸), 2,4-D, IPA(苯乙酸). IBA(吲哚丁酸)等
4.设计实验: 选择生长素类似物—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母液—设置生长
素类似物的浓度梯度—制作插条—分组处理插条—进行实 验—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母液:5mg/ml(用蒸馏水配制,加少 许无水乙醇以促进溶解)
3.溶解DNA——2mol/LNaCl溶液 实验步骤 4.析出DNA——0.14mol/LNaCl溶液
5.提纯DNA——95%酒精
6.再溶解DNA——2mol/LNaCl溶液 7.鉴定DNA——二苯胺加热鉴定
DNA鉴定能否把二苯胺则换成用甲基绿?
• DNA粗提取与鉴定这个实验,DNA鉴定则换成用二苯胺,在这个 DNA粗提取过程中,用改变氯化钠浓度办法将蛋白质与DNA分开, 用冷酒精处理进一步将DNA与RNA、蛋白质分开。一系列的操作 就是要获得纯度较高的DNA,最后获得的纯度较高的DNA不能排 除有RNA,所以此时用甲基绿鉴定DNA、RNA都被染成绿色,所以 不能说绿色一定是DNA。而改用二苯胺就不一样了,DNA和二苯 胺反应的产物成蓝色,RNA则没有这种颜色反应,所以用二苯胺 鉴定呈蓝色的一定是DNA,并且蓝色深浅与DNA含量高低有关。
(十六)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3-p68)
[方案设计] 一、提出问题 培养一种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 二、猜想假设
酵母菌种群的数量随时间呈S型增长变化。
三、设计实验 ①全班同学分成甲、乙、丙等若干实验组。②分
别用等量培养液,在相同适宜环境中培养等量酵母菌。 ③每天用血球计数板,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计数一个 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并作记录,连续7天。④7天后, 各组向全班汇报本小组7天的数据,算出每一天数据 的全班平均值,根据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 长曲长。
【例子】将样液稀释100倍,采用血球计数板(规格 为1mm×1mm×0.1mm)计数,观察到的计数室中细胞 分布图见图3,则培养液中藻细胞的密度是 1X108 个/mL 。
三、现象观察 每天同一时间,各组取出本组的试管,用血球计数 板计数酵母菌个数,并作记录,连续观察7天。
菌数 时间
(2.5 ×104个)
教材基础实验
必修二、三部分
考 必修1 纲 要 求 的 实 必修2 验
必修3
(1)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3)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4)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5)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6)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7)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制片(同有丝分裂)
观察: 视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
发生改变的细胞.
说明: (1)以上实验除了“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使用低倍镜即可 外,其余均需使用高倍镜。 (2)鉴定类实验中的“脂肪的切片法鉴定”、探究性实验中的“培养液 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都需用显微镜观察。 2.显微镜相关的知识
[方案设计] 一、提出问题 培养一种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 二、猜想假设 酵母菌种群的数量随时间呈S型增长变化。
[实验过程] 一、材料用具 菌种、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试管、血球 计数板(1mm×1mm×0.1mm方格)、滴管、显微 镜等。 二、方法步骤和记录
1、取相同试管若干支,分别加入5ml肉汤培养液, 塞上棉塞。
7天中的变化曲线。
2、培养液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呈_S_型增长变化。
(天)
起始
1
2

4
5
6
7
组别
甲 乙 丙 … 平均
…… … … … … … …
[误区警示] 1、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时,应将试管振荡几次,以 便使酵母菌均匀分布,提高计数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2、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数同侧相邻两边上的 菌体数,另两边不计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