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教材基础实验(必修二、三部分)
教材基础实验(必修二、三部分)
实验材料:蝗虫精巢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等
低倍镜 观察
在低倍镜下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 定装片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 和精细胞
高倍镜 观察
先在低倍镜下依次找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 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 细胞,再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 态、位置和数目
绘图
根据观察结果,尽可能多地绘制减数分裂 不同时期的细胞简图
2、用高压锅进行高压蒸汽 灭菌后冷却至室温,标 记甲、乙、丙等。
3、将酵母菌母液分别加入试管各5ml,摇匀后用_ 血球计数板计数起始酵母液个数,做好记录。
4、将各试管送进恒温箱25℃下培养7天。
如何计数: 25格×16格的计数板,除了取其4个
对角方位外,还需再数中央的一个 中格(即80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 当遇到位于大格线上的酵母菌,一 般只计数大方格的上方和右方线上 的酵母细胞(或只计数下方和左方 线上的酵母细胞)。 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 并计算每1ml菌液中所含的酵母菌个 数。
二、实验过程
低温诱导: 培养洋葱根尖,待根长出约1cm左右将整个装置
放入冰箱低温室内(4 ℃),诱导培养36小时
固定形态:剪取诱导处理的根尖约0.5-1cm,放入卡诺氏液
(甲醇∶冰醋酸=1∶1)浸泡0.5-1小时,以固 定形态,然后用体积分数95%酒精冲洗2次
制作装片: 解离→漂洗→染色(改良苯酚品红染液)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注意取材问题 (1)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不能选用哺乳动物成
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也就几乎不含DNA、RNA); (2)不能用观察叶绿体的材料来观察线粒体(叶绿体中的色
素颜色会掩盖健那绿染色后的颜色变化); (3)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或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
化时,应注意观察呈正方形的根尖分生区细胞(长方形的细胞 可能是根尖的伸长区或成熟区的细胞,没有分裂能力);
2.生物学中常用的试剂和药品
试剂 斐林试剂
鉴定(染色)的物 质(结构)
是否加热
还原糖
是
双缩脲试剂
蛋白质
否
苏丹Ⅲ染液
脂肪
否
苏丹Ⅳ染液
脂肪
否
甲基绿
DNA
否
吡罗红
RNA
否
健那绿
线粒体
否
龙胆紫溶液 (醋酸洋红)
染色质(体)
否
颜色
注意事项
砖红色
现用现配
A液与B液不能混 紫色 合,需先滴加A液,
再滴加B液
橘黄色
红色
绿色 红色
DNA、RNA同时 存在时要混合使 用且现用现配
蓝绿色
深紫色 染色前必须漂洗
(红色)
彻底
第三类实验:探究类实验(7个)
•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1-p83) •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1-p91) • 模拟探究细胞表面及与体积的关系(1-p110) • 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3-p51) •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3-p68) • 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3-p112)
(17)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18)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9)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网络构建
第一类:显微镜观察类实验(7个)
• 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1-P7) • 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1-P26) • 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1-P47) •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1-P61) •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1-P115) •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2-P21) •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2-P88)
(8)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9)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0)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选修1: (20)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11)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12)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13)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14)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15)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16)模拟尿糖的检测
(1)观察:高倍镜使用要诀——先低后高,找移转调
(七)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2-p21)
一.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的阶段染色体的形态、 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蝗虫的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再形成精子。此过程要经过两次连续的细 胞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在此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位 置和数目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可据此识别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
(六)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2-p88)
一、实验原理
进行正常有丝分裂的植物分生组织细胞,在有 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子染色体在纺 锤体的作用下,分别移向两极,最终被平均分配到 两个子细胞中去。
用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 体形成,以至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 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 变化。(与秋水仙素作用类似)
插条处理方法:浸泡法或沾蘸法
预实验:本实验的预实验是:先设计一组浓度梯度较大的 实验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设计细致的实验.
5、步骤: 1)设置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梯度:将生长素类似物母液分别 配成浓度为0.2、0.4、0.6、0.8、1.2、1.4、1.6、1.8、 2mg/ml的溶液,另有清水做空白对照。 2)制作插条:枝条剪成长约5-7cm的插条,插条的形态学上 端为平面,下端要削成斜面,留3~4个芽。 3)分组处理:将制作好的插条,分成N组(每组不少于3个 枝条),分别将其基部浸泡在上述不同浓度溶液以及清水中, 处理几小时至一天。 4)培养实验:设置N个相同的水培装置,加入等量的完全营 养液,在相同的外界条件下,分别培养上述处理过的插条,注 意保持温度为25-30℃
(十五) 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 条生根的作用(3-p51)
3、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 NAA(萘乙酸), 2,4-D, IPA(苯乙酸). IBA(吲哚丁酸)等
4.设计实验: 选择生长素类似物—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母液—设置生长
素类似物的浓度梯度—制作插条—分组处理插条—进行实 验—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母液:5mg/ml(用蒸馏水配制,加少 许无水乙醇以促进溶解)
3.溶解DNA——2mol/LNaCl溶液 实验步骤 4.析出DNA——0.14mol/LNaCl溶液
5.提纯DNA——95%酒精
6.再溶解DNA——2mol/LNaCl溶液 7.鉴定DNA——二苯胺加热鉴定
DNA鉴定能否把二苯胺则换成用甲基绿?
• DNA粗提取与鉴定这个实验,DNA鉴定则换成用二苯胺,在这个 DNA粗提取过程中,用改变氯化钠浓度办法将蛋白质与DNA分开, 用冷酒精处理进一步将DNA与RNA、蛋白质分开。一系列的操作 就是要获得纯度较高的DNA,最后获得的纯度较高的DNA不能排 除有RNA,所以此时用甲基绿鉴定DNA、RNA都被染成绿色,所以 不能说绿色一定是DNA。而改用二苯胺就不一样了,DNA和二苯 胺反应的产物成蓝色,RNA则没有这种颜色反应,所以用二苯胺 鉴定呈蓝色的一定是DNA,并且蓝色深浅与DNA含量高低有关。
(十六)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3-p68)
[方案设计] 一、提出问题 培养一种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 二、猜想假设
酵母菌种群的数量随时间呈S型增长变化。
三、设计实验 ①全班同学分成甲、乙、丙等若干实验组。②分
别用等量培养液,在相同适宜环境中培养等量酵母菌。 ③每天用血球计数板,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计数一个 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并作记录,连续7天。④7天后, 各组向全班汇报本小组7天的数据,算出每一天数据 的全班平均值,根据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 长曲长。
【例子】将样液稀释100倍,采用血球计数板(规格 为1mm×1mm×0.1mm)计数,观察到的计数室中细胞 分布图见图3,则培养液中藻细胞的密度是 1X108 个/mL 。
三、现象观察 每天同一时间,各组取出本组的试管,用血球计数 板计数酵母菌个数,并作记录,连续观察7天。
菌数 时间
(2.5 ×104个)
教材基础实验
必修二、三部分
考 必修1 纲 要 求 的 实 必修2 验
必修3
(1)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3)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4)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5)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6)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7)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制片(同有丝分裂)
观察: 视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
发生改变的细胞.
说明: (1)以上实验除了“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使用低倍镜即可 外,其余均需使用高倍镜。 (2)鉴定类实验中的“脂肪的切片法鉴定”、探究性实验中的“培养液 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都需用显微镜观察。 2.显微镜相关的知识
[方案设计] 一、提出问题 培养一种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 二、猜想假设 酵母菌种群的数量随时间呈S型增长变化。
[实验过程] 一、材料用具 菌种、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试管、血球 计数板(1mm×1mm×0.1mm方格)、滴管、显微 镜等。 二、方法步骤和记录
1、取相同试管若干支,分别加入5ml肉汤培养液, 塞上棉塞。
7天中的变化曲线。
2、培养液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呈_S_型增长变化。
(天)
起始
1
2
4
5
6
7
组别
甲 乙 丙 … 平均
…… … … … … … …
[误区警示] 1、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时,应将试管振荡几次,以 便使酵母菌均匀分布,提高计数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2、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数同侧相邻两边上的 菌体数,另两边不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