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医外科学复习资料

西医外科学复习资料

西医外科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外科疾病的分类:损伤、感染、肿瘤、畸形、内分泌功能失调、寄生虫病、其他。

2、外科三大要素:无菌术、输血、麻醉。

第二章无菌术1、无菌术:是根据微生物及其感染途径所采取的一系列预防措施。

2、灭菌:杀灭一切活的微生物,包括芽孢。

3、消毒: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微生物,但并不要求清除或灭杀所有微生物。

4、灭菌消毒法:高压蒸汽灭菌法、化学气体灭菌法、煮沸法、药液浸泡法、干热灭菌法、电离辐射法。

5、消毒顺序:①涂擦消毒剂时,应由手术区中心部向四周涂擦。

如为感染部位手术,或为肛门区手术,则应从手术区外周涂向感染处或会阴肛门处。

②手术区皮肤消毒范围要包括手术切口周围15的区域。

第三章体液失调1、正常血浆渗透压为:290~310。

2、细胞外液(以血浆为代表)⁺:136~145,K⁺:3.3~5.5,ˉ:98~108。

3、缓冲系统:是指一种弱酸和与其对应的盐所组成的具有缓冲酸碱能力的混合溶液,它能促进血液循环内过多的强酸迅速中和为弱酸,使过多的强碱迅速中和为弱碱,从而使血浆波动幅度大大减小,起到缓冲调节的作用。

4、血液中的缓冲系统以₃⁻₂₃最为重要,₃⁻₂₃比值=24:1.2=20/:1。

₃⁻的正常平均值为24,H₂₃正常平均值为1.2。

5、体液代谢的失调:(1)根据水钠丢失比例的差异,临床上分为:高渗性缺水、等渗性缺水、低渗性缺水。

(2)高渗性缺水(原发性缺水):病理生理:缺水多于缺钠,引起口渴感。

治疗(低渗盐水):补水同时补钠, 5%葡萄糖溶液或0.45%氯化钠溶液。

(3)等渗性缺水(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外科病人最易发生。

病理生理:水和钠成比例丢失,血液浓缩明显。

临床表现:恶心、厌食、乏力、少尿等,但口不渴。

治疗:平衡盐溶液或等渗盐水。

(4)低渗性缺水(慢性缺水或继发性缺水):病理生理:缺钠多与缺水,容易出现低钠性休克。

治疗(高渗盐水):35%的氯化钠溶液。

(5)正常血清钾浓度为(血钾):3.5~5.5。

(6)低钾血症:血钾浓度低于3.5表示有低钾血症。

临床表现:肌无力、肠麻痹、U波、反常性酸性尿。

①神经肌肉系统:肌无力(最早出现的症状)。

②胃肠系统:肠麻痹。

③心血管系统:U波。

④中枢神经系统:神志淡漠或烦躁不安。

⑤低钾性碱中毒:尿呈酸性,低钾合并代谢性碱中毒时会出现。

治疗:①积极治疗造成低钾血症的原发疾病。

②分次补充钾盐,尽量口服。

常用10%氯化钾溶液。

(7)静脉补钾原则:①见尿补钾,尿量超过40。

②速度一般控制在20以下。

③补钾液中含钾量不超过40。

④不可静脉直接推注。

⑤补钾量,以氯化钾为例,每天约3~6g,少数严重缺钾者每天不宜超过8g。

(8)低钾血症常见病因:①长期进食不足。

②肾脏排钾过多。

③补液时钾盐补充不足。

④钾从肾外途径丧失。

⑤钾向组织内转移。

(9)高钾血症:血钾浓度超过5.5即为高钾血症。

临床表现:①神志模糊、感觉异常和肢体软弱无力。

②皮肤苍白、发冷、青紫、低血压。

③心动过缓、心律不齐甚至心搏骤停。

④T波高尖,P波下降,波群增宽。

(血钾浓度超过7都会有心电图变化。

)治疗:①促使K⁺转入细胞内。

②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应用。

③透析疗法。

④对抗心律失常。

⑤禁止含钾药物和高钾食物。

6、酸碱平衡的失调:(₃⁻为代谢性,₂为呼吸性。

)(1)正常动脉血的值为:7.35~7.45。

(2)、₃⁻和₂是反应机体酸碱平衡的三大基本要素。

₃⁻的原发性减少或增加,可引起代酸或代碱。

₂的原发性减少或增加,可引起呼碱或呼酸。

(3)代谢性酸中毒:是最常见的酸碱平衡失调。

血气分析可明确诊断。

临床表现:呼吸变得又深又快,呼吸肌收缩明显,呼出气体带有酮味,面颊潮红,心率加快,血压变低。

病因:①碱性物质丢失过多。

②酸性物质产生过多。

③肾功能不全。

治疗:①病因治疗。

②₃⁻低于10的病人补充碱溶液。

(原则:边治疗边观察,逐步纠正酸中毒。

)(4)代谢性碱中毒:体内H⁺丢失或₃⁻增多。

临床表现:呼吸变浅变慢。

病因:①胃液丧失过多。

②碱性物质摄入过多。

③缺钾。

④利尿剂的作用。

治疗:①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②防止低钾血症。

第四章输血1、输血的适应症:①大量失血。

②贫血或低蛋白血症。

③重症感染。

④凝血异常。

输血指征:>100不需要输血;<70可输入浓缩红细胞;为70~100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2、输血的并发症:(前四个掌握)①发热反应:最常见的早起输血并发症之一。

②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局限性或全身性瘙痒或荨麻疹。

③溶血反应:是最严重的输血并发症。

最早征象是不明原因的血压下降和手术野渗血。

④细菌污染反映:表现为发热、烦躁、寒战、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发绀、腹痛和休克等中毒症状。

⑤循环超负荷。

⑥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

⑦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⑧疾病传播。

⑨免疫抑制。

⑩大量输血的影响:1)低体温。

2)碱中毒。

3)暂时性低钙血症。

4)高钾血症。

5)凝血异常。

3、自体输血的禁忌症:①血液已受胃肠道内容物、消化液或尿液等污染。

②血液可能受肿瘤细胞污染。

③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

④已有严重贫血的病人。

⑤有脓毒症或菌血症的病人。

⑥胸、腹腔开放性损伤超过4小时或血液在体腔中存留过久者。

第五章休克1、休克的概念:是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过程,它是一个由多种疾病引起的综合征。

2、休克的本质:氧供给不足和需求增加。

3、休克的特征:产生炎症介质。

4、治疗休克的关键环节:恢复对组织细胞的供氧、促进其有效的利用,重新建立氧的供需平衡和保持正唱的细胞功能。

5、休克的分类:①低血容量性。

②感染性。

③心源性。

④神经性。

⑤过敏性。

6、的检测:五项中出现三项以上异常便可诊断为。

①血小板计数低于8×10⁹。

②凝血酶原时间比对照组延长3秒以上。

③血浆纤维蛋白原低于1.5或呈进行性降低。

④3P试验阳性。

⑤血涂片中破碎红细胞超过2%。

7、休克的治疗:总原则:恢复灌注,对组织提供足够的氧。

①一般紧急治疗:积极处理原发病。

采取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的体位以增加回心血量。

保持“四道”通畅,及早建立静脉通路,吸氧并注意保温。

②补充血容量:是纠正休克引起的组织低灌注和缺氧的关键。

③积极处理原发病。

④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宁酸毋碱。

⑤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在充分容量复苏的前提下需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以维持脏器灌注压。

⑥治疗改善微循环:对明确诊断的可用肝素抗凝。

⑦皮质类固醇和其他药物的应用。

8、感染性休克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①体温>38°或<36°。

②心率大于90次/分。

③呼吸急促>20次/分或过度通气,₂<32.3。

④白细胞计数>12×10⁹或<4×10⁹或未成熟白细胞大于10%。

第六章麻醉1、麻醉方法的分类:吸入麻醉。

①全身麻醉:静脉麻醉。

静-吸复合麻醉。

②局部麻醉。

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

③椎管内麻醉:硬脊膜外腔阻滞(硬膜外麻醉)。

骶管阻滞麻醉。

④复合麻醉。

⑤基础麻醉。

2、麻醉前胃肠道准备:①成人择期手术前应禁食12小时,禁饮4小时,以保证胃排空。

②小儿术前应禁食4~8小时,禁饮2~3小时。

3、常用局部麻醉药:脂类麻醉药:普鲁卡因、丁卡因等。

酰胺类麻醉药: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等。

4、常用局麻药物的一次限量:5、局部麻醉的不良反应:(1)毒性反应:常见原因:①一次用量超过病人的耐受量。

②意外注入血管内。

③注药部位血供丰富,吸收增快。

④病人耐受力降低。

(2)过敏反应。

6、椎管内麻醉:脑脊液:侧卧位时压力为70~180₂O,坐位时为200~300₂O。

第七章重症检测治疗与复苏1、心肺复苏:针对呼吸和心搏骤停所采取的紧急医疗措施,以人工呼吸代替病人的自主呼吸,以心脏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诱发心脏的自主搏动。

2、心肺复苏的分期:①初期复苏。

②后期复苏。

③复苏后治疗。

心肺复苏的安全时限4~5分钟。

3、初期复苏的步骤为:C:指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

A:指保持呼吸道通畅。

B:指进行有效的人工呼吸。

4、呼吸循环骤停的诊断:①神志意识突然丧失。

②大动脉搏动消失。

③无自主呼吸。

④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5、心搏骤停的三种类型:①心室纤颤()。

②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

③无脉性心电活动()。

④心搏停止。

6、胸外心脏按压:病人平卧于硬板或平地上,术者位于病人一侧。

按压部位在胸骨下1/2处或剑突以上4~5处。

一手掌根部至于按压点,另一手掌根部覆与前掌之上,手指向上方跷起,两臂伸直,凭自身重力通过双臂和双手掌,垂直向胸骨加压。

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1/3或至少5,每进行30次胸外按压,进行2次口对口呼吸。

常见并发症为胸骨骨折。

第八章疼痛治疗第九章围术期处理1、外科手术的分类:①急症手术。

②限期手术。

③择期手术。

2、术前胃肠道准备:术前8~12小时开始禁食,术前4小时开始禁止饮水,以防止因麻醉或手术过程中的呕吐而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3、术前特殊准备:①营养不良。

②脑血管病。

③心血管病。

④肺功能障碍。

⑤肾疾病。

⑥糖尿病。

⑦凝血障碍。

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4、术后缝线拆除时间:①头、面、颈部:4~5日。

②下腹部、会阴部:6~7日。

③胸部、上腹部、背部、臀部:7~9日。

④四肢:10~12日。

⑤减张缝线:14日。

5、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①清洁切口(Ⅰ类切口):缝合的无菌切口。

②可能污染切口(Ⅱ类切口):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

③污染切口(Ⅲ类切口):临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于污染或感染物的切口。

6、切口愈合的分类:①甲级愈合:愈合优良,无不良反应。

②乙级愈合:愈合处有炎症反应,但未化脓。

③丙级愈合:切口化脓,需要做切开引流等处理。

7、术后并发症:①术后出血。

②术后发热与低体温。

③呼吸系统并发症:肺膨胀不全,术后肺炎,肺栓塞。

④术后感染:腹腔脓肿和腹膜炎。

⑤切口并发症:血肿、积血和血凝块,血清肿,伤口裂开,切口感染。

⑥泌尿系统并发症:尿潴留,泌尿道感染。

第十章外科病人的代谢及营养治疗。

第十一章外科感染第十二章创伤第十三章烧伤、冻伤、蛇咬伤、犬咬伤、虫蜇伤。

第十四章肿瘤1、肿瘤的分类与命名:①良性肿瘤:一般称为“瘤”。

②恶性肿瘤:来自于上皮组织者称为“癌”;来源于间叶组织者称为“肉瘤”。

③胚胎性肿瘤:常称为“母细胞瘤”。

2、交界性或临界性肿瘤:在临床上除良性与恶性肿瘤两大类以外,少数肿瘤形态上虽属良性,但常浸润性生长,切除后易复发,甚至出现转移,在生物学行为上介于良性与恶性之间。

如包膜不完整的纤维瘤、黏膜乳头状瘤、唾液腺多形性腺瘤等。

3、恶性肿瘤的扩散方式:①直接扩散。

②淋巴转移。

③血行转移。

④种植转移。

4、肿瘤的分期:T—原发肿瘤;N—淋巴结;M—远处转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