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美育

大学美育

学习大学美育的意义:人是文化的“动物”,文化是人类世界区别于动物世界的基本特征,人的世界就是文化的世界。

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人的文化素质。

教育的终极是完善人格和品质。

美育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人类自身美化、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径。

德拉克洛瓦《自由领导人民》米开朗琪罗《摩西像》弗拉戈纳尔《秋千》阿尔塔米拉穴顶的野牛约前14000—前10000年第二章古埃及与两河流域美术第一节古埃及的美术埃及是人类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埃及艺术是为法老和少数贵族服务的,它的作用是歌颂王权,巩固奴隶主国家的政权,强调等级制度。

这就决定了埃及艺术必须在题材和表现方法上,严格服从统治者的要求,遵循基本的法则和程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正面律。

以此为中心,分别形成雕塑和浮雕及壁画的程式。

埃及艺术的形式在3000年间基本处于稳定不变的,总的来说是壮丽、宏伟、明确、稳定,有严格的规范,又具有写实基础上的美化。

《吉萨三大金字塔》古王国时代第四王朝,约公元前2613—前2498年,埃及吉萨《法老门考拉与王妃立像》板岩,高,埃及吉萨出土,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书吏凯伊》石灰石上色,高,萨卡拉出土,现藏法国巴黎罗浮宫《村长像》木刻,高,现藏埃及开罗埃及博物馆《卡纳克神庙》埃及,底比斯《三个女乐师》壁画,底比斯,纳赫特墓河马时期古风时期的艺术(公元前750-470年)①几何纹样化时期:底庇隆陶瓶。

②古风时期:瓶画、建筑、雕刻a.“库罗斯”和“科丽”雕像、“古风式微笑”b.黑绘风格和红绘风格的陶瓶艺术;c.希腊神庙的典型样式——“围柱式”神庙以及两种基本柱式。

古典时期古典初期:德尔菲的驭者、掷铁饼者、持矛者;古典盛期:此期的建筑和雕塑最为完美地体现了古希腊的艺术理想。

雅典卫城的建筑和雕塑最有代表性。

雅典卫城由帕特侬神庙、厄瑞克忒翁神庙、山门、胜利女神庙组成;古典晚期:出现了新的建筑类型和古希腊第三种重要柱式。

三位杰出的雕塑家。

头像、尼多斯的阿芙洛狄黛、刮汉污垢的运动员等雕塑作品。

《御者》毕达哥拉斯,180cm高,铜雕,现藏希腊德尔菲博物馆《三种柱式》多立克式、爱奥尼式、科林斯式《掷铁盘者》米隆,青铜模制,高155cm,现藏罗马兰舍洛蒂宫《雅典娜和马尔斯亚斯》米隆原青铜,173cm 现为大理石仿制,现藏德国法兰克福博物馆留西坡斯《休息中的赫拉克勒斯》大理石雕,高177,现藏哥本哈根博物馆《路德维希宝座》大理石雕,现藏罗马国立美术馆《戎装的雅典娜像》菲狄亚斯黄金、象牙、木混合材料,高120,现藏于雅典卫城《三角墙上的命运女神》菲狄亚斯大理石,高148cm,现藏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萨摩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大理石雕,高200,现藏巴黎罗浮宫《米罗斯的阿芙罗底德》大理石雕,高204,现藏巴黎罗浮宫《杀妻的高卢人》大理石雕,高211,现藏罗马特尔默博物馆《垂死的高卢人》大理石雕,高93cm,现藏罗马卡庇托利博物馆《拉奥孔》大理石雕,高184,现藏梵蒂冈美术馆《别姆加顿的宙斯祭坛》云石建筑,高约1.2m,长约121.9m,藏德国柏林别姆加顿博物馆希腊画:《米罗的维纳斯》创作于公元前2世纪末,高204厘米,1820年发现于爱琴海的米洛岛,1821年后为卢浮宫所收藏。

她被誉为“黄金时期的缩影”,总结了古希腊所代表的一切。

《拉奥孔》,大理石群雕,高约184厘米,是希腊化时期的雕塑名作。

阿格桑德罗斯等创作于约公元前一世纪,现收藏于罗马梵帝冈美术馆。

古罗马艺术三个时期:王政时期:公元前8世纪中叶,古代罗马人在意大利半岛中部拉丁姆平原上的台伯河下游河畔建立了罗马城。

共和时期: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制度,开始了近500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

帝国时期:公元前30年,继凯撒之后崛起的军事强人屋大维战胜了政敌,结束了罗马数十年的内战,夺取了国家最高权力。

公元前27年,他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也就以此为标志进入了帝国时代罗马美术的特点由希腊的全民理想转化为对个人的表现,由自由转向严谨的意志,由单一题材转向更广阔的领域。

从共性到个性,从简练典雅到繁缛华丽,从审美到实用。

《捧着祖先头像的罗马人》大理石,高165,现藏于意大利罗马康塞瓦托里博物馆《战神像》青铜像,高42 ,现藏意大利罗马梵蒂冈博物馆《雄辩家》青铜,高280,伊特拉士坎南方出土,现藏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国立考古博物馆《恺撒像》大理石雕,高242,现藏意大利罗马梵蒂冈博物馆《奥古斯都像》大理石,高200,现藏意大利罗马梵蒂冈博物馆《高发髻的妇人》大理石,高65,现藏意大利罗马市政博物馆《马尔卡·欧里列皇帝像》青铜,现藏意大利罗马卡皮托利诺博物馆五种柱式罗马塔斯干柱式罗马多立克柱式罗马爱奥尼柱式罗马克林斯柱式罗马混合柱式罗马柱式的主要特点柱式趋向华丽、细密,装饰过分,甚至把额枋都布满浮雕。

失去了希腊柱式的典雅和端庄。

柱式到了罗马时代,多数已经不是结构构件,而仅仅是装饰构件,比希腊柱式退步了。

罗马柱式规范程度很高,柱式被当作建筑艺术的最基本要素进行深入研究,厘定了详细的规则。

古罗马斗兽场:角斗场起于共和末期,平面是长圆形的,相当于两个剧场的观众席,相对合一。

它们专为野蛮的奴隶主和游氓们看角斗而造。

从功能、规模、技术和艺术风格各方面看,罗马城里的大角斗场(75-80年)是古罗马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一层用多立克柱式,二层用爱奥尼住式,三层用科林斯住式,四层用克林斯壁柱。

万神庙: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建筑物的代表是罗马城的万神庙(Patheon,它也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

在现代结构出现以前,它一直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大空间建筑。

万神庙穹顶直径43米的记录直到20世纪还未被打破。

穹顶的圆眼(一直径为8.2米的采光圆孔)使阳光泻入万神庙。

图拉真纪功柱:(或译作“图拉真凯旋柱”,意大利语:Colonna Traiana,英语:Trajan's Column)位于意大利罗马奎利那尔山边的图拉真广场,为罗马帝国皇帝图拉真所立,以纪念图拉真胜利征服达西亚。

该柱由大马士革建筑师阿波罗多拉(Apollodorus of Damascus)建造,于113年落成,以柱身精美浮雕而闻名中世纪:中世纪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一时期的历史。

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

(自公元476年西罗马灭亡到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的一段时期,史称中世纪。

)马赛克镶嵌壁:镶嵌画:以《圣经》为题材,用石头、珐琅和瓷砖碎片粘和成画面,在装饰墙面和天花板应用比较广泛。

4 世纪后,题材更加广泛,且基督教的胜利也被反映在绘画题材中,如基督在使徒中间登上宝座等。

人物形体趋向结实紧凑,轮廓明确,色彩厚重,添加植物纹样,也有自然景色描绘。

拜占庭美术的分类:A:建筑:圣索菲亚教堂B:镶嵌画圣索菲亚教堂:(穹顶结构,始建于532年)比萨大教堂:意大利(1063—13世纪)罗马风格哥特式艺术(13—15)世纪罗马式美术在12世纪下半期趋于衰落。

13—15世纪的中世纪美术被称为哥特式美术,这种风格最早兴起与法国,后来流行到整个欧洲。

哥特式美术是欧洲中世纪美术的高峰。

因为法国在12世纪出现了强大的君主政体,它的势力使罗马帝国黯然失色。

在12—13世纪时,欧洲的人口差不多有三分之是法国人。

而首都巴黎,在罗马时代曾默默无闻,12世纪中叶之后变成了一个巨大创造性和极高声望的艺术中心,在艺术方面取得了欧洲的领导地位,当欧洲各国还在建造罗马式教堂的时候,法国人就已经开始试验哥特式建筑了。

“哥特式”在中世纪时是被称为“法国式”。

只是到了后来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有关建筑学的作者在轻蔑的回顾他们先人的作品时,才把这种风格称为“哥特式”,意思是“野蛮的、乏味的”。

这个名字一直被沿用到今天,而且也不再含有贬义的意思,“哥特式”这个名词首先专门用在建筑方面,因为在建筑上最有特征、也容易辨认。

哥特式雕塑是在13世纪以后才开始独立出来的。

哥特式绘画也主要用在装饰教堂的墙壁镶嵌画即抄本绘画。

与罗马建筑不同的是,哥特式教堂是建在由城市保护的城市中,它已经不再具有罗马式建筑那样的城堡功能,而又了更宽阔、更高、更明亮的内部空间。

特点:肋拱的穹隆工程,成肋骨状的穹隆可以建在更复杂的平面上。

是尖状取代半圆形拱。

独立飞券是哥特式建筑的一个关键要素,这种飞券在建筑物的两侧凌空越过侧廊上方,抵住中殿十字拱的四角起点,承受其侧推力。

由于结构上的改进,使教堂内部发生变化,有了飞券的支撑,中殿越来越高。

柱头消失了,肋拱从圆柱的顶端像麦束一般悠然自得的开放,给支撑穹隆的柱体以持久,亢奋的冲力。

巴黎圣母院,维也纳大教堂1304—1466年奥地利,米兰大教堂、意大利文艺复兴:《逃亡埃及》乔托湿壁画,255cm×598cm,藏意大利巴都亚·阿累那小礼拜堂《纳税钱》马萨乔壁画,255cm×598cm,藏意大利佛罗伦萨布兰卡奇礼拜堂《大卫像》多拉太罗青铜圆雕,高156,藏意大利佛罗伦萨国立美术馆《春》波提切利油画,172.5cm×278.9cm,藏佛罗伦萨乌飞齐博物馆《维纳斯的诞生》波提切利油画,203cm×314cm,藏佛罗伦萨乌飞齐博物馆《诽谤》波提切利油画,62cm×91cm,藏佛罗伦萨乌飞齐博物馆《蒙娜·丽莎》达·芬奇布上油画,76.8X53cm 藏法国巴黎罗浮宫《最后的晚餐》达·芬奇壁画,420cm×910cm,藏意大利米兰圣马利亚·德烈·格拉契修道院《创世纪》米开朗琪罗壁画,300平方米,藏梵蒂冈西斯廷教堂《最后审判》米开朗琪罗油画,1370X1220cm ,藏梵蒂冈西斯廷大教堂《哀悼基督》米开朗琪罗石雕,高172cm,藏梵蒂冈彼得大教堂《西斯廷圣母》拉斐尔板上油画,264.16cmX195.58cm,藏德累斯敦绘画博物馆《雅典学园》拉斐尔壁画,279.4cm×617.2cm,藏梵蒂冈教皇宫签字大厅《圣·彼得大教堂》米开罗佐建筑,完成于1626年,存于梵蒂冈《田园合奏》乔尔乔内油画,110cm×138cm,藏法国巴黎罗浮宫《沉睡的维纳斯》乔尔乔内布上油画,108.5cm×176cm,藏德累斯顿国家博物馆《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提香油画,118cm×279cm,藏波尔葛塞美术馆《召唤圣马太》卡拉瓦乔贝尔尼尼:意大利杰出的雕刻家、建筑师、戏剧家、非专业画家和巴洛克最具代表性的作家。

生于那不勒斯,生于雕刻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艺术教育和熏陶,有惊人的创作天才。

代表作品《圣德丽莎的幻觉》《四河喷泉》《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及柱廊》米开朗基罗·达·卡拉瓦乔(1573一1610)出生于意大利北部伦巴底一个贫苦之家,由于他出生的村子叫卡拉瓦乔,所以别人送给他这样一个绰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