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美育论述题部分:A-1.一般来说,优秀的艺术创作者应具备怎样的素质?(玄心、洞见、妙想、深情、良材)一、审美心理结构。
这种心理结构是人类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对形式的理解能力,其特征为自由,即不受现实法则的束缚;自然,即非强制不做作;形上,即超越现实功利的境界。
二、对观察的对象能够有敏锐的发现,精准的直觉和深刻的洞察。
三,有高超的创造思维,在头脑中以想象的方式完成对艺术世界的组建。
四,拥有审美化和普适性的情感,这在作品中表现为率真的性情与富于感染力的人格。
五,具备出众的艺术技能和相当程度的文化修养。
A-2.理想的艺术欣赏者应具备怎样的条件?一、良好的接受心态,能够去除与鉴赏无关事物的干扰,进入单纯的鉴赏活动当中。
二、有一定的艺术知识和人生阅历。
前者可以帮助对作品的背景有较为符合的了解,后者可以帮助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三,投入相应的情感。
理想的鉴赏者面对艺术作品产生与之相呼应的情感,但这种情感反应又是在充分了解艺术规律的前提下。
B-1.艺术的社会功能有哪些?其中最体现艺术本质的是什么?请结合事例谈谈你的认识。
艺术的社会功能主要有:一、娱乐功能,即通过各种艺术活动获得精神的愉悦;二、教育功能,即通过艺术鉴赏活动使接受者受到精神教育,提升道德水准;三、认知功能,即接受者能够在艺术鉴赏活动中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四、审美功能,指在艺术活动中对美的形式和内容有深切的体认,获得情感、精神和思想的享受。
审美功能最能体现出艺术活动的本质,这种功能超出日常功利目的之上,印证了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B-2.试对“艺术”作一定义,并结合具体现象阐述之。
艺术是人类创造的审美意识承载物的总称。
包括不确定的多种样式。
一般说来,被认可的艺术作品由外部形态和内在意蕴两部分组成,前者是创作生产者选用特定物质媒介进行创作生产所得的物态产品,直接作用于人的生理感官;后者既是创作者个人的艺术观念、审美趣味和思想的流露,也是特定时空环境下人类文化的意识积淀,间接作用于人的心理活动。
有时“艺术”一词也指对具体承载物正面的评判标准,涵盖上述两个部分,但不同语境下存在不同的标准。
C-1.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M. H. Abrums在其著作《镜与灯》The Mirror and the Lamp中提出了艺术活动的四个要素。
试阐述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和认识。
艾布拉姆斯M. H. Abrums在其著作《镜与灯》The Mirror and the Lamp中提出,艺术活动由四个要素组成,即:作品、世界、艺术家、欣赏者。
其中,作品最为重要,整个艺术活动是以艺术作品为中心实现和完成的。
作品内容里的信息与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此意义上可以认为作品是世界的某种镜子。
作品是艺术家表达个人情感思想的产物,在此意义上可以认为作品是艺术家心灵之灯。
作品具有自身的逻辑和独立价值,因此有单独探讨研究的必要和可能。
而欣赏者则有实现作品价值、乃至丰富作品意义的作用,这一点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为研究者意识到。
在艾布拉姆斯的系统里,忽略了时间。
事实上,只有引入时间的维度,才能解释复杂的艺术现象。
C-2.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试分析其对艺术创作过程的表述。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露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枝密枝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于是展纸磨墨,落笔倏作变相。
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独画云乎哉!”(板桥题画)郑燮的这段文字形象地讲述了艺术创作的过程。
首先是体验阶段的“眼中之竹”,只见烟光、日影、露气都浮动于竹子的疏枝密叶之间,这种独特的审美体验使画家产生了创作冲动,“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于是在构思阶段中出现了“胸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纸,落墨倏作变相”,最终物化为“手中之竹”。
“胸中之竹”是经过加工得到的审美意象,不同于真实的“眼中之竹”。
在创作“手中之竹”时,艺术内涵得到深化,因此又不同于构思阶段的“胸中之竹”。
音乐欣赏第一讲音乐模拟自然音响1、圣·桑管弦乐套曲《动物狂欢节》“引子与狮王进行曲2、格里格管弦乐《培尔·金特组曲》第二组曲“暴风雨”3、莱罗尔·安德森管弦乐《打字机》4、圣·桑管弦乐套曲《动物狂欢节》“密林杜鹃”5、圣·桑管弦乐套曲《动物狂欢节》“母鸡与公鸡”第二讲音乐描绘自然和社会场景1、鲍罗丁交响音画《在中亚西亚草原上》2、穆索尔斯基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穷人与富人”3、格里格管弦乐《培尔·金特组曲》第一组曲“朝景”4、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第三讲音乐叙述故事情节何占豪、陈钢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分为八个部分:“引子”“爱情”“同窗共读”“十八里长亭相送”“抗婚”“楼台相会”“投坟”“尾声化蝶”第四讲音乐表达思想情感1、约翰威廉姆斯小提琴曲《辛德勒名单》2、江先渭笛子曲《故苏行》3、巴赫室内乐《G弦上的咏叹调》4、贝多芬管弦乐《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第一讲美育与艺术教育一、什么是美育1、美是什么,一种精神满足,让心灵获得满足的情感体验,一种选择(判断力),美是幸福、财富、文化、文明的标尺,生产水平不断创造美,2、美育:对美的观念、行为进行自主选择的教育3、美育的内涵、历史,地位内涵:自然,社会,艺术……历史和地位:过去被忽视、鄙视;现在被重视,地位提高二、美育与艺术教育关系美感教育艺术教育(最主要)艺术的创造力、再现力使美长存,获得技能、获得观念审美教育第二讲:音乐与人生第三讲:音乐的艺术魅力《青花瓷》《回梦游仙》豪放、归属感、江湖《神秘园》低徊、惆怅、无尽悠远、淡淡哀愁、思绪延展《怡空》下行——凄美、自然《圣玛利亚》上行——有期待一、音乐是什么——定义:凭声波震动而存在二、音乐的艺术特点(1)作品音响的直接感官性(2)作品内容形式的学科系统性(3)作品表现内容的丰富性(4)作品体验感受的多解性三、音乐欣赏的四个阶段(1)感性——好奇(2)理性——乐谱、理解(3)联想——历史文化、了解(4)审美升华——感悟:情理合一第四讲:音乐主题的理解1、音乐主题:凝聚音乐作品的核心材料,代表音乐基本乐思的音调。
作用:全曲音乐形象的基础,音乐作品发展的依据,欣赏音乐的路标。
1、把握主题形象(标题、体裁、材料),掌握音乐发展脉络2、主题:寓意性(历史中形成,服务于特定内容)发展性(贯穿始终,连贯发展)对比性艺术学第一讲艺术与艺术学一、艺术的起源于发生1、史前艺术与原始思维:从蒙昧到文明2、早期人类活动的精神活动:巫术(生殖崇拜)、游戏、劳动副产品(劳动时喊的口号)3、艺术的传统与艺术思维的传统(从时间到空间)二、艺术本体和“艺术”词义变迁1、作为存在的艺术本体2、作为词语,“艺术”一词的意义演变●古希腊语及拉丁语,表意手工技能技巧●艺——种植;术——邑中道●艺术是人类创造的审美意识承载物的总称,由外部意识和内在意蕴组成,有时也指对具体承载物的正面评价标准。
语境不同时,含义不同,切不可以我为标准。
三、艺术学1、现代艺术学的建立(19世纪末德国康德拉.费德勒)2、艺术学学科体系艺术的魅力来自于艺术本身(艺术创作了你)学科性质:人文科学之一人文关怀与形上追寻“文明文化的可怕在于有时,我们的视野会被文明文化遮住”四、艺术活动对人生和人类的意义1、生理需要——安全保障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渐高)2、两种价值观:实用与非适用3、艺术的价值:发散生命的热情与灵性4、艺术学的价值:凝结智慧的结晶五、艺术学的阶段:1、格物致知,博闻强识2、古今中外,亲近经典3、咬文嚼字,自圆其说4、融会贯通,不落言全5、专识成智,澄明混沌6、物我两志,菩提萨缍第二讲艺术作品论一、艺术作品的样式1、各艺术样式的历史联系:综合——分离——综合2、主要艺术样式:绘画、雕塑、戏剧、音乐、舞蹈3、艺术样式的区别:质料、技艺手法、环境4、艺术分类的问题:存在方式(时间——空间——时空);感知方式(视觉、听觉、视听想象)二、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1、艺术语言层(本体):因介质不同导致语言系统的粉本差别,是人类审美意识的沉淀2、艺术形象层:最体现作者意图,艺术自身历史的演进和建构3、艺术意蕴层:作为个人的“人的精神世界”的呈现,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沉淀三、中西艺术哲学传统比较1、西方艺术哲学的核心理念:主客对立—神、上帝、世界、异化Vs人2、中国艺术哲学的核心理念:天人合一—自然与道、天理与人欲、西方与现代第三讲艺术创作论一、艺术家的素质玄心:审美心理结构,自由、自然、形上洞见:敏锐地发现,精准的知觉,深刻的洞察妙想:创造思维的妙处深情:审美化和普适性的情感,人格的深化良材:艺术技能,文化修养二、艺术创作过程1、体验阶段:体验与经验的区分和辩证关系;个体在体验中达到人的普遍性2、构思阶段:凝缩、移置、具象化、润饰3、物化阶段:技能与思维的同步深化三、艺术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Sigmund Freud——艺术是创作者潜意识活动的结果格式塔学派Rudolf Arnhem——艺术是人类创立的:“简约合宜”的“优格式塔”符号心理学派Susanne k·langer——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化四、艺术生产:当代艺术的重要现象1、集体创作:为集体的命运、思想创作,每个人都可以是艺术家2、个人创作:为艺术而艺术,为美而创作,每个人都可以欣赏艺术和艺术家3、大众化生产:为不同程度的商业目的创作,每一个人都可以消费艺术书法谢赫“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一、隶书1、意义:文字发展史上的地位书法发展史上的地位“虫篆者小学之所宗,草隶者士人之所尚。
”——(唐)李嗣真2、标准:蚕头燕尾,形体偏扁,笔画上钩3、发展:形成于战国中晚期,成熟于两汉,规范的隶书产生于桓、灵之际,此后衰落。
至清,出现第二个高峰二、楷书1、名称:章程书(钟繇)真书、楷书2、基本原理:(1)点画形态永字八法:点为侧、横为勒、竖为弩(努)、勾为趯(跃)、提为策、撇为掠、短撇为啄、捺为磔(2)基本结构原理:平正、匀称、主次分明、参差错落、橫平竖直、相背立势、穷插合度、3、代表作及风格冥石书/行狎书/章程书钟繇《宣示表》《荐季直表》王羲之《乐毅论》王献之《洛神赋》(《玉版十三行》)东晋《王兴之夫妇墓志》南梁《瘗鹤铭》魏碑《中岳嵩高灵妙碑》北魏《始平公造像记》《张猛龙碑》北齐《泰山经石》隋智永《真草千字文》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诸遂良《雁塔圣教序》薛稷《信行禅师碑》颜真卿《勤礼碑》柳公权《玄秘塔碑》杨凝式《韭花帖》赵孟頫《三门记》三、行书一、行书名称以及基本原理1、名称:行狎(押)书2、主要特征:(1)、真草之间,运用灵活•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