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分享--心态和能力决定人生的高度第一部分能力一、能力的定义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
能力是指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条件。
通俗的说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的体现。
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动相联系在一起的。
离开了具体活动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
二、能力的分类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指在一般活动(或基本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它适用于一般性的广泛的活动范围。
例如,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等等。
一般能力称为“智力”。
特殊能力是表现在某些专业活动中的能力,它只适用于某种狭窄的活动范围。
例如,节奏感受能力、色彩鉴别能力、计算能力、方向辨别能力等等。
2、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基本能力是指某些单因素能力,即主要通过大脑某一种功能完成的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例如,感知、记忆、思维、肌肉运动等能力。
综合能力是由许多基本能力分工合作下完成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例如,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等等,这些都是由某些基本能力结合而成的综合能力。
三、能力差异和衡量1、个人能力:个人能力是指个人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条件,是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
个人能力包括组织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号召能力、获取资源的能力等等。
2、个人能力的衡量:计算公式:P=E×A×SP:个人能力;E:个体从事该工作的天赋能力;A:个体工作努力程度;S:个体获得的支持;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受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
由于遗传因素、接受教育、生活经历、自我个性等的差异,个人能力发展水平程度会有所不同。
例如,正常的人均具有记忆能力,但人与人之间的记忆力强度不同;正常的人也都有思维能力,但的广度和深度也不同。
3、能力水平的差异分为四个等级:①能力低下者:轻者只能从事一些较简单的活动,重者即为白痴,丧失活动能力,甚至连生活也不能自理。
②能力一般:即所谓“中庸之才”,有一定的专长,但只限于较普通的活动,成果一般。
③人才:即具有较高水平的某种专长,具有一定的,能较常人更好地完成活动,取得比较好的成果。
④天才:即具有高水平的专长,善于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取得突出而优异的活动成果,达到常人难以达到的程度和水平。
据调查,能力水平在人群中的分布是:能力低下者和天才极少,能力一般者占绝大多数,人才者较少。
四、能力与知识、技能1、:是指人们所掌握的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历史;2、: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
3、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活动的条件,包括顺利掌握知识、技能的心理条件,它预示着人在活动中可以能达到的成就水平;能力不等于知识、技能。
能力是掌握、的前提;能力表现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能力是在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发展的。
能力与知识密切相关,但知识的多少并不直接决定着能力的高低。
知识的增长是无限的;而能力的发展有一个顶峰期,到了一定年龄之后,随年龄增长而衰退。
多种能力的有机结合称为人。
多方面才能的高度发展和完善结合称为。
五、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求1、自我管理能力卓有成效的管理基础在于管理者的自我管理。
也就是说,作为企业和团队的主管,要想管理好别人,必须首先管理好自己;要想领导好别人,必须首先领导好自己。
作为一个主管,在自我管理方面应该具备九项自我管理的能力:(1)角色定位能力——认清自我价值,清晰职业定位;(2)目标管理能力——把握处世原则,明确奋斗目标;(3)时间管理能力——学会管理时间,做到关键掌控;(4)高效沟通能力——掌握沟通技巧,实现左右逢源;(5)情商管理能力——提升情绪智商,和谐人际关系;(6)生涯管理能力——理清职业路径,强化生涯管理;(7)人脉经营能力——经营人脉资源,达到贵人多助;(8)健康管理能力——促进健康和谐,保持旺盛精力;(9)学习创新能力——不断学习创新,持续发展进步。
2、团队领导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领导能力是经理人必须具备的两大基本能力系统,二者缺一不可。
如果说自我管理能力是管理者实现自我成功的基础,那么,团队领导能力则是管理者实现团队成功的保证。
通过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可以获得“小成功”(高绩效个人),通过提升团队领导能力则可以获得“大成功”(高绩效团队)3、成功者的九种能力①摆正心态,敢于面对现实。
②拥有过硬的自制能力。
③把情感装入理性之盒④独处可以激发思考的力量⑤压力是最好的推动力⑥以变应变,才有出路⑦自信心是人生的坚强支柱⑧把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强项上⑨专心地做好一件事六、提高能力的方法:1、确定能力提升目标提升能力的第一步是要弄清楚四个:①我最突出的能力有哪些?②目前工作最急需的能力是什么?③对比工作急需的能力我最的能力是什么?④我应该如何提升这些欠缺的能力?我们可以逐一回答上述问题,这样所欠缺的能力以及今后的方向就一目了然了。
2、制定能力提升计划①从知识结构的合理性,优化与提升。
主管的知识结构应包括三个方面:专业;管理知识;相关知识。
只有完善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有效的支撑和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
②结合职业和工作需要去“补短板”和发挥优势。
对必备的职业知识和能力进行补短,使自己称职,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把工作做的更好。
③从行动上如何约束自己知识的掌握和积累必须化为实践和行动,否则知识再多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要注意把学到的知识、方法和工具运用到自己的管理实践中去。
要注意检查和验证执行情况,以改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提升和训练主管的领导能力:①领导能力——掌握领导技巧,提升领导魅力;②决策能力——学会科学决策,避免重大失误;③绩效管理能力——重视目标执行,提高团队绩效;④激励下属能力——运用激励技巧,点燃下属激情;⑤教练下属能力——教练培训下属,提升下属能力;⑥授权能力——善于授权放权,修炼无为而治;⑦团队学习创新能力——不断学习创新,保持团队活力;⑧员工管理能力——体认员工需求,体验快乐管理;⑨团队组织能力——学会团队协调,促进团结凝聚。
能力的提升是没有“快速”的途径和方法,自己的意志力与,只要坚持计划,那么一定可以提高的!4、提升专业技能①勤学加博学--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博采众长。
②苦练加巧练--掌握工作方法和技巧。
③活学加活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善于总结提高。
思考题:什么是能力?您的岗位需要哪些能力?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第二部分心态和态度一、心态和态度的定义:1、心态:指个人的心理状态及。
所谓心态是指人们的看法和态度,也就是人们对事物的思维方式与相应的处事态度。
一个人的心态,对他的人生成长与发展会有很大的影响。
好的心态不但可以让人更好得取得成功,还能更好的享受生活,提高你的幸福程度。
2、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
态度由三方面要素构成。
它体现个人对于外界事物的内在信念、感受(道德观和价值观)、(即“喜欢-厌恶”、“爱-恨”等)和(谋虑、企图等)。
构成态度的三个要素是协调一致的。
激发任何一个表现要素,都会引发另外两个要素的相应反应。
态度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既指人们的内在体验,又包括人们的倾向。
态度通过人们的言论、表情和行为来反映的。
态度又可以看成是一种心理上的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支配着人们对观察、、的选择,也决定着人们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想些什么和做些什么。
3、态度的方向和强度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
态度的方向:指个体对待事情的信念、感受、情感、意向的接受与否、喜好和厌恶、支持和反对等明确的观点倾向性。
方向属于定性的判断。
态度的强度:指个体对待事情的信念、感受、情感、意向的观点倾向程度。
强度属于定量的衡量。
态度的方向和强度是密切相关的,互相影响的。
量变到一定的程度将形成质变。
4、心态和态度的关系心态是态度的延伸,态度是心态的具体化。
二、态度的形成1、态度的形成过程态度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通过自身社会化的过程逐渐形成的。
态度的形成与个人的过程是一致的。
与个人生活环境、成长经历、所受教育等相关联。
2、态度的改变态度的改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态度的方向,二是态度的强度。
以一种新的态度取代原有的态度,是方向的改变。
只是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而方向不变,是强度的改变。
个体从一个极端转变到另一个极端,既包含方向上的转变,又是强度上的变化。
3、态度形成和改变的三个阶段态度的形成总是要经过一段相当时间的孕育过程。
态度一旦形成,即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征。
但态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进行洗脑和改变的。
态度的形成和改变过程主要经过三个阶段:即顺从、同化和内化。
①顺从阶段:顺从或服从,是态度形成或改变开始。
在顺从或服从阶段,个体一方面有意无意模仿所崇拜的对象,另一方面也受一定外部(或权威)的压力,而被迫接受一定的观点,表面上改变自己的观点与态度,但内心不一定真实接受。
②同化阶段:同化或称认同,是态度形成或改变的第二阶段。
在同化或称认同阶段,个体在思想、情感和态度上主动地接受他人的影响。
即态度不再是表面的改变了,也不是被迫的了,而是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行动或新的。
使自己的态度和他人的态度相接近和靠拢。
在这一阶段,新的态度还没有同自己的态度相融合,还不稳定,很容易改变。
③内化阶段:内化或称固化,是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
在内化或称固化阶段,个体思想观点与他人的思想观点相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新思想与自己原有的观点相结合,构成统一态度体系。
在这一阶段,人的内心发生了真正的变化,把新的观点、新的情感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中,彻底形成了新的态度。
态度形成后,个体便具有了种种特有的内在心理结构,这种结构使个体行为产生一定的倾向性。
如果形成的态度是正确的,它会促使个体与外界保持平衡。
反之,则会阻碍个体在社会上的适应性。
个体总是根据自己已经形成的态度来对待他人、自己以及周围社会生活中的其他事物,从而对外界的影响表现为接受或拒绝。
态度是经过学习过程而形成的。
学习活动只能改变一个人态度中的思想和信念成分,而不能改变一个人态度中的情感与行为倾向,因此学习活动对态度的改变只是暂时的,时间一过又会回到原来的态度。
4、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个人态度形成的因素有生活环境、成长经历、所受教育等等,其中对态度影响较大的主要因素有:1、欲望;2知识;3、经验。
三、良好的态度和心态1、企业员工应有心态①积极的心态②主动的心态③老板的心态④付出的心态⑤专注的心态⑥坚持的心态⑦感恩的心态⑧包容的心态⑨全力以赴的心态⑩学习的心态2、职场素养要求①敬业尽职才能用心做事做好事,信守人格和道德。
把工作当做义务,才能做到敬业尽职。
明确职责,依职行事。
②忠诚热爱乐于奉献,全身心投入,全力以赴。
③责任义务激发热情专注工作,责任体现忠诚,责任源于忠诚。
做一个负责任的人,勇于承担,不找借口。
④换位思考增进理解和包容心,从自身找问题,主动配合,寻求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