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藏医药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摘要]西藏和平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藏医药事业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初具西藏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的雏形,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潜力极大。
在我国已国入WTO和西部大开发入推进的新阶段,藏医药产业的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尤其是全球天然药物潮流的兴起为藏医药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开阔的市场空间。
同时,面对世界医药产业面对的冲击也将越来越大。
西藏必须抓住机遇,通过思路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推进藏医药现代化,力争21世纪的头10年,基本建立现代化的藏药生产、流通和管理体系,增强世故医药进入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关键词]西藏藏医药;发展;对策藏医药学是中华传统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藏族千百年来总结高原人民防病治病的实践经验并借鉴中医和印度医学、中亚医学等近民族医药学精华而形成的,具有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医疗效果。
目前,藏医药的发展已初具西藏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的雏形,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潜力极大。
一、西藏藏医药发展概况藏医药是当前西藏发展特色经济的一大优势领域。
西藏自治区已将藏医药产业提出了明确要求:“支持藏药质量标准体系建设、藏药新药开发、藏药剂正在成为西藏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藏医药医疗、教育和科研事业取得长足的发展藏医药医疗机构和人员情况。
2001年,全区藏医医疗机构发展到17所,除自治区藏医院外,有6家地区藏医院,10家县医院,未建藏医院的县均在县人民医院内设立了藏医科。
与内地省市联合开办的藏医院或藏医诊所现有3所。
全区在编藏医药工作人员1071名,其中高级职称61名、中级职称174名、初级职称836名;农牧区个体民间藏医660余名。
藏医药教育情况。
1993年西藏藏医学院在原西藏大学藏医系和西藏自治区藏医学校为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
该学院现有专职、兼职教师62名(兼职14名,其中从区藏医院聘请的兼职教师有9名)。
到2000年底,先后培养和输送了745名大中专毕业生;现有在校本科生131名,大专生43名,成人大专班学员79名。
近几年来,有的地区在国外友好组织的援助下开办民间医院学校,“九五”期间共招收500余名基层民间藏医进行培训。
此外,各级藏医院还积极发挥老藏医的传、帮、带作用,先后安排了一批中青年藏医药骨干人员跟师学习,以确保藏医药事业后继有人。
藏医药科研工作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各类藏医药机构十分重视并积极开展抢救、挖掘、整理藏医药文献典籍及秘方工作,整理和编写出版了一批具有较高价值的论著、书刊,在学术刊物、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了300余篇较有价值的学术论文。
在继承前辈藏医学家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精华的基础上,在藏医史、藏医药文献、藏医药学理论、藏药本草乖方面的研究都有了新的发展与创新。
此外,临床研究以及对传统藏药的剂型改造等方面也有新的研究成果,在产学研结合上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西藏现有14种藏成药被列入国家药典, 41种藏药材、202种藏成药被列入卫生部颁布标准,13种藏成药被列入新药品种,12种藏药获得国家中药品种保护,藏药“坐台”的生产工艺获国家专利证书。
与国内外在藏医药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渐增多。
一方面,来藏考察藏医药的专家学者逐渐增多,另一方面,区内藏医药专家也越来越频繁地出国考察、讲学。
1988年至1990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与西藏自治区世故医院开展了为期3年的藏药防治高原疾病的合作研究;2000年7月,在拉萨成功地举办了国际藏,促进了学术交流,扩大了藏在国内外的影响。
近年来,自治区人民政府先后主持召开了“西藏藏医药产业发展研讨会”和“西部地区药用植物开发讲座暨可行性论证会”,提高了有关方面对西藏地区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及新产品开发的认识。
(二)藏药生产重点企业的生产经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2年,全区藏药生产企业发展到20家,资产总额12亿元,实现工业总亿多元,年产值在2000万元以上的有4家优势成头企业。
西藏药业、奇正藏药、金珠集团均为上市公司。
截至2000年底,据对全区13家药品生产企业的统计,从业人员248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180人,资产总额107233万元,销售收入30785万元,实现利润16028万元,上缴税收4006万元。
全区藏药生产企业能生产 360多种藏成药和多种先进剂型的新药,其中取得156个批准文号;列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的有12种,有24种藏成药被列入国家标准,13种藏成药获得新药证书及批件。
近几年来,西藏藏药主要生产厂家正在严格按照GMP 标准进行改建,有4家藏药生产企业获得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GMP证书》,创立了“甘露”、“奇正”、“诺迪康”等藏药品牌,所生产的药品不仅满足了西藏本地藏医药市场,而且还能为内地6000多家医院提供藏药用药,在全国30个省市区均设立了销售网点,有的藏药还远销港台地区及国外市场。
(三)西藏虫草、雪莲、红景天珍稀药用植物采集利用现状虫草采集利用状况。
据调查,那曲地区年均采集虫草约15000公斤,丰年可达20000—25000公斤,歉年约10000公斤左右,重点分布于东部3县,其中:巴青县年产虫草约5000—10000公斤;索县年产4000—4500公斤;比如县年产5000—7000公斤。
昌都地区丁青县虫草主要分布在县域的西北部,年产虫草6000余公斤。
林芝地区年均采集虫草上万公斤,主要分布在工布江达、林芝、米林、朗县。
据初步统计,2000年以上4县虫草产量3898公斤。
虫草销售收入占该区域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较大,是群众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
那曲东3县有50%左右的收入来自虫草采集销售。
林芝4县虫草产量均不及那曲3县,但虫草收入仍占很大比例。
雪莲采集利用状况。
从那曲地区看,雪莲主要是草地雪莲,东3县有少量的高山雪莲,由于市场狭窄,销路不畅,价格低廉,长期以来,仅限于自用性采集(包括藏医院所需)。
从林芝地区看,雪莲主要是高山雪莲,由于市场价格低,销售渠道小,采集利用程度不高。
工布江达县1996年采集雪莲达到5吨,也仅是零星出售原产品。
红景天采集利用状况。
从那曲地区东3县看,有一定红景天分布,但尚未大面积采集利用,仅局限于自用彩信从林芝地区看,林芝、米林、朗县分布较广,但资源量不清楚。
据林芝县介绍,在1993年前后对红景天进行了大量采挖,主要销售给部队医院进行科研开发,近年来仅有群众零星采挖。
丹参、麻黄采集利用状况。
林芝地区丹参分布较为集中,年采集量达3—4万公斤,主要是群众自采。
二、藏医药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一)思想认识落后,观念封闭保守一是对藏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如有人认为藏医药在医疗卫生工作中没有中西医重要,莠民医靠传统方法诊疗,又没有先进的仪器,服用药物的周期长,不如西医可靠且来得快,医疗卫生发展的主要方向应是现代医学,传统的藏医药只能起辅助性的作用。
二是在藏药制药工艺上固步自封,重传统轻创新。
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至今尚处于落后的工方法和剂型阶段,不但不想方设法寻求突破,反而以“正宗”自居,将一些采用藏药材为主要原料,利用现代科技和加工工艺新产品,以不是“正宗藏药”的说法排斥在藏药之外。
(二)藏医药医疗设施薄弱,人才短缺藏医药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薄弱。
缺乏必要的设备和条件,特色优势发挥不够,特色诊疗方法研究和建设较为滞后,不令影响确诊率、治愈率和疗程,还给群众就医带来不便。
藏医药基础研究薄弱,规范建设滞后。
由于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所形成的差异,藏医药自身的复杂性,加之长期以来,藏药研究又相对滞后,导致藏成药的科技含量过低、产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缺乏规范可靠的科学数据,从原材料到产品缺少可控的质量标准,在藏药的作用机理、物质基础、应用理论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都不够深入。
以往的研究主要信笺于文献资料的研究,实验性、开发性和够;科研手段单调、落后,研究成果也往往局限于文献与著作,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研究成果少。
藏药标准规范亟待完善,藏药的质量标准、藏效研究、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等标准工作,与国际标准和市场要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藏医药标准化研究工作严重滞后,还没有形成一个国内、国际共同认可且符合藏医药理论体系的规范化标准。
在产业化的过程中对现代工程技术研究应用不够,在专业标准GMP、GLP、CCP、GAP等实施方面基本上还处于空白。
人才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随着一批藏医药老专家的相继谢世,高层次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的问题日益突出,培养中青年骨干的工作力度不够,特别是具有一定货主最方便民现代科学相结合的高科技人才奇缺。
藏医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到工作岗位后改行的较多,许多藏医药专业的毕业生从事一般性的医务工作,学非所用的现象较为普遍。
(三)藏药生产缺乏统一规划,创新能力弱,营销工作滞后缺乏统一的规划。
生产厂家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技术、工艺落后,特别是单个产品和同类产品的低水平重复严重,而一些质量真正过硬的品种却难以形成规模。
从传统的医院制剂室转向现代药品生产企业的过程中,技术、制度、知识诸多方面跟不上转型的步伐,存在规模小、布局散、质量差、科技含量低的现象,低水平重复建设、重复生产现象很普遍,导致互相争夺有限的资源和恶性竞争。
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弱。
在提取、成型工艺水平上十分落后,藏药传统剂型还是以丸药膏丹为主,虽然近年来引入了一些片剂、胶囊剂、颗粒剂等新剂型,但在疗效及服用量等多方面确实与中西药制剂存在不小差距。
一些疗效确切的传统藏药品种,在剂型上比较落后,服用不便,给藏药进入国内市场带来阻力。
由于新药研究周期比较长,一类新药研究一般要投入203亿美金和10年左右的时间,新药研究开发难度相当大。
市场开拓能力不足,营销工作相对滞后。
在医药市场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藏药生产企业参与国际医药市场的竞争已是大势所趋,但西藏的藏药生产企业对此准备不足,还缺乏相应的对策。
主要表现为在市场竞争中,对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的保护观念淡薄,未能有效身的技术效益。
藏药生产企业由于品牌、技术、质量等原因,加上企业在区外市场的营销实力不强、营销网络缺乏,这都增加了藏药进入国内、国际市场的难度。
目前,159亿美元的国际植物药市场中,中国仅占5%,而且主要为中药村和保健品;而中成药市场份额的70%为我国公司所有。
与中药的市场份额相比,西藏藏药在国内外大市场上所占份额更显得微乎其微,仅仅处于起步阶段。
(四)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药品监督管理体制不顺,体制创新有待进一步深化。
自治区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时间短,药品监督执法队伍力量薄弱,监督管理人员素质还难以适应工作需要;所属事业单位的改革尚未进行,地(市)级药品监督管理机构还没有建立;技术检验设备陈旧,药品卡监管手段落后。
三、藏医药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央加大了对西藏的投资力度,为藏医药产业的加快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中央做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以来,西南、西北地区纷纷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随着西部省市生物制药产业发展进入加速阶段,西部地区将成为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