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藏医药现状发展前景

藏医药现状发展前景

藏医药现状发展前景1949年以来,在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卫生工作方针的指引下,蒙医药事业的发展得到了有关地区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使蒙医药无论在机构建设还是学术发展等各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在内蒙古、青海、辽宁等蒙古族聚居人口较多的地区或州、县,蒙医药为保障各族人民的身体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0多年来,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有关领导为发展蒙医药提出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或重要指示,主要有:1954年10月20日,内蒙古政府印发《关于1955年3日召开中医、喇嘛医代表会议的指示》。

这次会议上第一次酝酿提出将“喇嘛医”改称“蒙医”。

内蒙古卫生厅于1962年2月21日正式发文通知各有关单位将“喇嘛医”一律改称“蒙医”。

1955年5月25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了第一次全区中医、蒙医代表会议。

会议规模空前,出席会议的中医代表72人,蒙医代表49人,西医代表12人,还有内蒙政协、统战部、内蒙古民委等单位特邀代表38人,共182人。

内蒙古卫生厅厅长胡尔钦毕力格作了《关于几年来中蒙医工作情况的报告》,中共内蒙古分局宣传部副部长闫素同志向大会作了《关于目前时事和中医政策的报告》。

会议共收到各种提案231件,对落实党的中医政策和民族医药政策改进中蒙医工作,提出了多方面的意见与建议。

会议通过了《几年来中蒙医工作情况的决议》《组织和巩固联合医疗机构试行方案》《加强中蒙医学习方案的决议》《提案审查报告的决议》。

5月17日内蒙古日报头版发表了题为《正确贯彻中医政策、充分发挥中蒙医作用》的社论。

为自治区中蒙医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1956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王铎针对蒙医教育工作指出:“要采用传统的形式、充实的内容”。

内蒙古卫生厅为贯彻书记指示精神,对所举办的蒙医进修班、研究班都选址在呼和浩特市的乌素图召、席力图召内。

1956年开办的内蒙古蒙医进修学校也选在乌素图召,并聘请全国佛协副会长嗄拉僧任名誉校长。

1958年,内蒙古卫生厅厅长胡尔钦毕力格向内蒙古党委汇报《关于贯彻党的中医政策问题》的时候,乌兰夫书记指出说:“要彻底改变中西医之间相互排挤,互相不配合协作的状况”,又说:“中西医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团结合作,共同提高,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1958年8月2日在包头市召开了“全区继承发扬中蒙医学现场会议”,会议主要内容传达乌兰夫书记的。

指示,并听取了各地经验介绍。

确定以蒙医为重点,切实把继承发扬中蒙医学遗产的工作开展起来。

1960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颁发了《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药)带徒弟办法》,于1963年进行了修订,对学徒条件、学习内容、期限、手续、生活待遇、出师考试等都作了明确规定。

1962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发了《关于做好蒙藏文医学;经卷的保管、搜集、整理、研究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盟(市),旗(县)人民委员会,指派专人对散在民间及召庙中的有关医学经卷,进行整理、修补、造册、编目,以供整理研究应用。

1980年4月,在全区中蒙医,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上,根据内蒙古的实际,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廷懋、内蒙古政府主席孔飞、副主席周北峰明确指出:“蒙医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份,在我区贯彻党的中医政策,应该把重点放在蒙医工作上,发掘和继承蒙医药遗产,努力提高蒙医药学术水平,这是我们的历史任务”。

“蒙医工作是薄弱环节,要重点扶植”,指明了工作方向。

1982年9月,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了“全区中蒙医院暨民族卫生工作会议,传达了衡阳会议精神,就中蒙医院如何突出特色问题进行了讨论。

会后根据《全国中医医院工作条例》整顿了中蒙医院。

1984年4月,制订了《蒙医医院工作条例》和《蒙医病历书写格式》,在全区试行。

1984年9月1日卫生部、国家民委在呼和浩特召开了全国民族医药工作会议。

内蒙古卫生厅副厅长斯勤在会上作了题为《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发展蒙医药事业》的报告,明确指出了自治区发展蒙医蒙药事业的设想:①多种途径大力培养专业人才;②有计划有重点的加强蒙医机构的建设;③充分发挥现有蒙医药科研机构的作用,搞好蒙医药的整理、继承工作,提高科研能力;④解决好蒙医药的产、供、销工作,满足临床用药;⑤提出了对在基层工作蒙医药的优惠政策。

1990年10月,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蒙医学会章程》。

1992年,制定了在自治区中蒙医机构实施“杏林计划”的规划。

1994年,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继续医学教育实施方案》。

1995年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科研工作管理办法及2010年发展规划》《内蒙古自治区蒙医医院住院病历检查评分标准与方法》《内蒙古自治区专科专病领先学科实施方案》。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已有蒙医医疗机构47所,其中旗(县)级以上蒙医医院37所、蒙医专科医院1所、蒙医门诊部9所。

共有病床2458张,盟(市)级蒙医研究所4所,自治区级中蒙医研究所1所,市级中蒙医研究所1所,共附设蒙医病床50张。

有蒙医、中医合署的中蒙医院24所,也设有一定数量的蒙医病床。

自治区现有蒙医药人员3972人,其中蒙医人员3214人,蒙药人员758人。

蒙医人员中有高级职称者174人,中级职称者612人,蒙药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者17人,中级职称者53人。

蒙医药人员占全区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3.88%。

蒙医药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1986年和1987年经自治区政府批准先后建立了呼伦贝尔盟蒙医学校和内蒙古蒙医学院。

近些年为全区及全国蒙医机构输送了一批合格人才。

蒙医在职培训及学徒培养也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举办了各级各类学习班、培训班、研究班26期,1995年经自治区卫生厅批准同意将l 所民办蒙医职业高中学校改建为蒙医职工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开设蒙医士、蒙药士、骨伤等专业,作为向基层定向培养蒙医药人才的基地,自职高建校以来,已培养蒙医师30人,蒙医(药)士1238人。

1988年成立了内蒙古兴安盟残疾人蒙医职业学校,学校定向向农牧区蒙古族残疾人招生,共培养学生168人,全部在农村、牧区就业,成为残疾青年成才的苗圃。

蒙药材及药品生产与供应紧缺的状况有所改善。

自治区有12个蒙药厂和l所国家蒙药制剂中心。

年产蒙药31 280斤,产值达574.5万元,提供各种制剂和蒙成药350种。

全区已调查清的蒙药资源423种,占常用蒙药的8%,短缺蒙药材51种,占常用药的6%。

现有17种蒙药传统方剂和17种单味蒙药上了国家药典。

有65种蒙成药和6种单味药列为自治区二、三级标准。

科研工作也取得一定成绩。

1949年以后,蒙医科研工作首先从蒙医药古籍的翻译、整理入手,从1956年到1986年搜集整理蒙、藏、汉、日、俄文献达600余部,还有挂图、图谱、针灸铜人、传统医疗器械等宝贵蒙医古籍文献资料。

编译出版了《四部医典》《本草图鉴》《蒙医药学概要》。

1984年哲里木盟蒙医研究所被国家民委、卫生部和自治区列为国家民族医药重点建设单位,1992年自治区蒙医研究所被国家民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国家民族医药重点建设单位。

从1982年以来加强了具有蒙医特长的专科专药研究工作。

蒙药“那如注射液”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扎冲”治疗“萨病”,“通拉嘎601”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再障的治疗;《蒙药新药保利尔的研制》、“桑肝丸”、“萎胃舒”、《沙棘茎提取物的心血管药理与毒理学研究》等87项有代表性的专科专药著作、临床经验总结分别通过了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自治区科研成果鉴定。

截止1995年在蒙医药科研方面,已获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各等奖38项,其中“蒙药治疗萨病”、“荜茇降血脂机理研究”等四项成果分别获部级二等、三等奖。

蒙药“紫癜灵”获1995年中国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协会、中国外国专家局联合举办的“第三届全国科技人才技术交流展示会”金奖。

从1990年以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一项课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民族医药科研课题11项,重点课题2项,自治区级课题(卫生厅、科委)24项,盟(市)级课题28项。

推广科技成果6项,在临床广泛使用。

得到比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自治区卫生厅于1995年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科研工作管理办法及发展规划》《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科研研究招标项目》《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科研课题招标指南》。

对科技成果进行了微机化管理。

1995年举办了《四部医典》研究班,学制一年,学习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和方法,重点研究文献和专科专病。

同时,自治区卫生厅正在全区实施领先专科专病建设规划,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蒙医专业技术人员的创造才能,培养造就一批跨世纪的高层次、高水平的新一代科学家和科技研究人员,争取到本世纪末,在全区范围内建设一批不同层次的专科专病领先研究机构,加快蒙医现代化建设步伐。

蒙医编著工作成绩喜人,1978年起自治区卫生厅在全区范围重点开展了编著、翻译古籍整理工作。

积极为各地老蒙医配备了助手,协助他们总结临床经验。

从1959年到1995年共出版蒙医专著86种。

代表作有《蒙医临床医药鉴》《蒙医成方选》《妇科证治验录》《蒙药志》《蒙医简史》等。

1982年根据卫生部1982年至1990年中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承担了蒙医古籍《碧光硫璃医鉴》、《医宗要旨》《祖传口教》《诃黎勒珠》《医学本续全释》等重点出版项目,于1986年前后基本完成了出版任务。

各蒙医研究所先后共翻译整理古籍经典著作89部。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分卷》(蒙文版)的编写工作于1985年完成,1986年正式出版发行,其汉译本于1992年出版发行,受到医务界人士的好评。

还组织蒙医专家教授编写了高等医学院校蒙医药统编教材25门,约七百万字;中专教材17门,其中一部分已出版、部分正待出版。

结束了蒙医高等中等教育领域无正规统编教材的历史。

编辑出版与科学普及工作成效显著。

由自治区卫生厅和内蒙古自治区蒙医学会主办的《蒙医药》杂志,创刊20年来在区内外的影响愈来愈大,在医学界有一定的影响,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每年平均通过邮局发行1400份,每期48页,4.8万字,已出版45期,共发表论文1260篇。

多次被新闻出版部门评为优秀期刊,不仅区内外拥有大量读者,近年来在蒙古国、独联体、日本等国也有一定影响。

1991年《蒙医药》汉文版创刊,在区内外发行,受到医学界同仁和广大汉族读者的喜爱,为传递学术信息、普及蒙医药知识发挥了作用,对弘扬我国民族医药的优秀文化遗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1992年创办了《全国民族医药信息》杂志,1995年创办了综合性民族医药期刊《中国民族医药》杂志,担负着挖掘、整理、推动与发展民族医药事业的重要历史使命,为正确宣传党的民族医药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

1990年承担了国家药典民族医药部分的修订和《中华本草》蒙药分卷的编写任务,现正在按计划进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