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郭永怀纪念馆观后感

郭永怀纪念馆观后感

郭永怀纪念馆观后感郭永怀,男,山东荣成人,中共党员。

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

以下是小编收集有关郭永怀纪念馆观后感范文,欢迎阅读。

1968年12月5日,周恩来总理正在中南海怀仁堂会见外宾,一个消息传来,首都机场附近一架民航飞机在着陆时失事。

当悲从中来的周总理听到一位遇难乘客的名字时,当场痛哭失声。

这个让周总理泪洒当场的名字,叫郭永怀。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郭永怀观后感范文,欢迎阅读!郭永怀观后感范文一昨天晚上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音乐厅观看了音乐剧《爱在天际》,那讲的是“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之一郭永怀教授。

华美的多媒体效果营造出身临其境的现场,荡气回肠的音乐旋律烘托出郭永怀教授对国家对事业对家庭对学生无限的爱,感人至深的剧情和演员们倾情的演绎感动了所有的观众,优美的唱腔和台词是那么的感人至深,现场多次响起了掌声。

音乐剧《爱在天际》观后感郭永怀教授早年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环境,毅然回到了当时贫穷落后的祖国。

在大西北荒凉的戈壁滩,又是三年困难时期,吃不上,喝不够,在搭的帐篷里工作,而就在那样的艰苦环境下他们成功的发射了我国第一颗原子。

郭永怀教授的夫人李佩先生将一条披肩改成两条围巾贯穿了整个剧情,分居三地的一家人,彼此看不见却能感受到无言的牵挂,永恒的爱。

能感到远在天际的爱。

原子弹发射成功的时候,大家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

甚至还在对自己的“蘑菇云”表示惊奇。

他们以自己的家庭幸福为代价,为了祖国能够挺起脊梁,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郭永怀观后感范文二在人民大会堂“共和国的脊梁”晚会上,看到描写九位科学家的节目片断。

令人荡气回肠的情节,让人肃然起敬的言行,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特别是,在舞台上,又见到了我的研究生导师郭永怀先生的高大形象,更令我浮想联翩,心潮难平。

郭永怀先生是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的烈士,在回京汇报工作途中的空难夺走了他正在华年的生命,而在空难发生的那一刹那,他与他的警卫员用生命护卫了国家的机密,留下了永世流芳的时代印记!多媒体音乐剧《爱在天际》充分诠释了郭永怀对祖国的深爱、对科学的热爱、对亲人的挚爱,正如剧中人郭永怀所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是爱不能到达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是科学不能到达的。

”在接受导师郭永怀耳提面命的教导的六年间,我了解到,他深沉寡言,不苟言笑,但是他把炽热的爱埋在心里,表现在日理万机的工作中。

他默默地率领众人科研攻关,总是战斗在第一线。

我见过第一次原子弹爆炸时他在现场监测时待过的掩体,见过他试验克服热障的庞大风洞,也知道作为力学所的副所长他为科研人员设计过图书馆的座椅、灯光。

他说过:“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作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衷心希望象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早日建成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耒鼓舞全世界革命人民。

”他用行动实践了他的热爱和希望。

我忘不了53年前在一个阳光明媚的秋日里,第一次见到导师时的情景。

那时,郭先生对我和我的师兄李家春说:“我们这一代,你们及以后的二三代要成为祖国的力学事业的铺路石子。

”作为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为此贡献了毕生精力,在中科院力学所,在中国科大,在九院,在29基地,到处可以看到他的“铺路石子”精神结出的硕果,而他的教导也成了我一辈子的座右铭。

我也见证了郭先生与师母李佩先生之间坚贞不渝的爱情。

在他俩20年的共同生活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笃爱情深,大爱无疆,在郭先生辞世的47年中,李先生依然对他一往情深!如今李佩先生已经九七高龄,仍有一种“你不回来,我不老”的情怀。

这一点,在音乐剧中有生动刻画,即使只是短短八分钟的片断,也感人至深。

总而言之,科学家是有大爱的人。

这些共和国的脊梁用大爱为我们构筑了永不坍塌的铁的长城!郭永怀观后感范文三自10月19日起,集团公司及各产业集团分批组织近千名职工参观“荣成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学习郭永怀精神,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党员、应届大学生、行管人员以及中层管理干部等积极参加该活动。

在陈列馆,学员们从少年求学、海外成名、报效国家、甘为人梯、为国牺牲、爱在天际等六个方面详细了解了郭永怀的人生历程和光辉事迹,并实地观摩了“两弹”模型。

当观看了郭永怀“以身许国、壮烈牺牲”的事迹资料后,很多学员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更加激发了他们对烈士英雄的敬仰之情,树立了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郭永怀事迹陈列馆位于荣成博物馆一层,展览面积XX 平方米,用400多张图片、200多件珍贵文物资料以及部分视频,全面展示了郭永怀院士的卓越功勋、儒家情怀和大师风范。

作为我省首个院士纪念馆,这里将成社会各界进行国防教育、红色教育、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郭永怀于1909年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西滩郭家村,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唯一一位在中国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领域均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从青海试验基地赴北京汇报,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59岁。

当人们从机身残骸中寻找到郭永怀时,吃惊地发现他的遗体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

烧焦的两具遗体被吃力地分开后,中间掉出一个装着绝密文件的公文包,竟完好无损。

1999年,郭永怀被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是山东省首个院士纪念馆,国内展示新中国科学家风采的重要展馆,也将成为对社会各界进行国防教育、红色教育、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1968年12月5日,一架从西北飞往北京的民航客机即将降落,在距离地面400米时,飞机突然失控,剧烈震动着飞速坠向一公里外的玉米地。

在地面群众震惊的注视下,一团巨大火球猛然腾空而起,灼耀了半片天空,随之而来的,是一阵如大地撕裂般震耳欲聋的隆隆巨响,飞机坠毁了……这是一场恐怖的空难,机上十几位乘客几乎全员遇难。

在烧焦的尸体当中人们发现竟有两个人紧紧抱在一起,两具尸体已经面目全非无法辨识,据当时负责的接机的小车队长邵春贵回忆:“尸体完全烧焦了,脸成了一个黑煤球,耳朵都掉了,都不像个人,黑疙瘩一样,完全认不出来是谁。

”人们用力地把遇难的两个人分开,才发现两具尸体紧贴的胸部中间,竟然护着一份热核导弹的绝密文件,并且完好无损!接机的人这才明白,这两个人就是他们要接的中国核武科学家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

据空难唯一的幸存者回忆,当飞机开始剧烈抖动的时候,他突然听见一个人大喊:“我的文件!”然后就什么也记不清了……“我的文件!”这或许是郭永怀说的最后一句话。

60年代,郭永怀手拿爆炸成型试件1968年10月,郭永怀在青海核试验基地忙碌着中国第一颗热核弹头发射试验的准备工作。

1968年12月4日下午,郭永怀发现了一份重要的数据线索,当即要赶回北京。

为了安全,周恩来总理曾经叮嘱过郭永怀等科学家尽量不要乘飞机,但郭永怀为了赶时间仍是经常飞来飞去。

那天他得知当晚兰州将有一架民航飞机飞往北京,便驱车前往。

临行前大家都提醒他晚间飞行不安全,郭永怀却笑着说:“飞机快,我只要打一个盹就到了,第二天早上刚好汇报工作……”郭永怀牺牲的消息第一时间通报到国务院,周恩来总理得知后顿时失声痛哭,良久不语,痛心疾首地下令彻查事故原因。

挚友钱学森更是哀恸地叹息:“一个全世界知名的优秀力学专家离开了人世!”60年代,郭永怀、钱学森查看爆炸成型实验结果远在青海核试验基地的同事们听到这一噩耗,全都陷入一片悲伤中。

至今健在的老科技员陈裕泽受访时哽咽地说:“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我们感觉失掉了一个擎天大柱子,觉得我们今后找谁去问,找谁去讨论,找谁去请教,一下子感觉好像空了,一下子就感觉不知所措了,这种感情啊,到了70年代,还是很悲痛,在工作的时候,我们常常感叹,要是郭永怀还在就好了……”如今,我国空气动力中心大院的松林山上建有一座纪念亭,上面刻着张爱萍将军所书的三个大字———“永怀亭”。

1945年,获得了博士学位的郭永怀受聘到康奈尔大学任教,在航空力学领域有着颇深造诣的郭永怀受到了美国相关部门的询问,当问到“为什么要到美国来?”这一问题时,郭永怀十分坦率地回答道:“到美国来,是为了将来回去报效祖国。

”为此,郭永怀处处受限,不能进入美国与国防尖端技术有关的实验室去工作,然而郭永怀却不为所动。

1947年,郭永怀与,、谈镐生在美国康乃尔大学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日内瓦中美大使级会谈开始。

不久,美国政府取消了禁止中国学者出境的禁令。

1955年9月,被美国监视拘留了五年的钱学森得以归国,钱学森临行时与郭永怀约定,一年后在大陆共同为祖国崛起效力,郭永怀不禁热泪盈眶。

郭永怀的老伴李佩教授回忆说:“钱学森一归国,老郭就坐不住了,整天盘算着回国的事。

那时美国的许多朋友、包括已经加入美籍的华人朋友都劝他,康奈尔大学教授的职位已经很不错了,孩子将来在美国也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为什么总是挂记着那个贫穷的家园呢?不劝倒罢,劝的人越多,老郭越来火。

他说,‘家穷国贫,只能说明当儿子的无能!’”在临行前,郭永怀在送行聚会的篝火旁,掏出十几年来写成的没有公开发表过的书稿,竟然一叠一叠地丢进火里,烧成灰烬,在场的学生看到这一幕都惊呆了,夫人李佩当时也感到非常可惜,便劝阻说:“何必烧掉?留下回国还有用。

”郭永怀说:“这些东西烧了都无所谓,省得他们再找麻烦,反正这些东西都装在了我的脑子里。

”1956年,送别郭永怀的野餐会事情果然不出郭永怀所料,1956年9月的一天,郭永怀夫妇早早来到“克里弗兰总统号”邮轮上,等待着归航时刻的到来。

然而,归国的邮轮并没有按时起航,美国移民局的人突然跃上甲板,气势汹汹地要查同为留洋归国的著名学者张文裕夫妇。

郭永怀在甲板上暗暗为张文裕夫妇担心,直到看见移民局的人扣下张文裕的书稿离开时才松了一口气。

妻子李佩更是暗暗钦佩丈夫的英明决定。

郭永怀回到北京后,钱学森推荐他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

不久,周恩来在中南海接见了郭永怀,问他有什么要求,郭永怀焦急地说道:“我想尽快投入工作……”投入到工作中的郭永怀立即做了两件大事,其一,郭永怀促成了力学所与清华大学合办研究班,自己担任班主任与主讲人,培养了中国国防业未来的人才库。

其二,郭永怀参加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十二年规划”,这意味着中国的力学研究有可能在未来的十二年内迅速发展到现代化阶段。

他曾教导年轻人说:“我们这一代,你们及以后的二三代要成为祖国的力学事业的铺路石子。

”郭永怀对学生倾囊相授郭永怀全力以赴地投入高超空气动力学、爆炸力学、电磁流体力学、飞行力学和固体力学的研究和指导工作。

他从不休息星期天和节假日、从不午休,早出晚归,埋头书案,工作是他最大的乐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