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春栽袋料香菇栽培技术要点

春栽袋料香菇栽培技术要点

春栽袋料香菇栽培技术要点
崔国林
(河南省西峡县原种场474500)
一、生产季节
接种以气温达8℃以上为宜,一般在阳历3——4月份为宜,4月底结束。

二、配料与拌料
1、配方:1000袋需干木屑1250公斤,麸皮250公斤,石膏10——15
公斤,磷酸二
氢钾3——4斤。

2、配料要求:①木屑、麸皮要求新鲜,无霉变,虫蛀;②各种原料要称
量准确;③
粗细适宜,无粗块,针刺。

3、拌料:先将麸皮、石膏一起拌匀,然后均匀撒入木屑,干拌三遍。

再把多菌灵、磷酸二氢钾溶入水中,搅拌均匀后,泼入干料中再湿拌三遍。

三、装袋灭菌
1、料袋选择:折宽18—20cm筒袋,厚0.005cm和长55cm低压聚乙烯
袋为宜,将
一头皱折后用棉线扎紧并用火焰熔封,以不漏气为准,要求料袋厚薄一致韧性好、无微孔。

2、袋料:料配好后腰尽快装袋,4小时内装完,料高43cm.,每袋干
料1.1—1.2公斤,
湿重2.2—2.5公斤。

料的松紧以装实为好,装好后,应及时扎袋口,折转再扎一次,以不漏气为好。

装袋过程应轻拿轻放,带下方应放软垫物防止刺破菌袋,袋口要清净,不带营养料,防止感染。

3、灭菌:装好袋子要及时灭菌,不能放置过久,防止料变酸,料袋排放以直叠式为好,装稳留通气道,常压灭菌要做到“攻头、保尾、控中间”即大火攻头,点火后2—4小时要使炉温下降,当温度降至70℃以上可趁热出锅。

装锅及出锅过程,应仔细检查破损料袋,发现后及时趁热用胶布贴好。

四、菌种选择与接种
1、菌种选择:一是根据当地海拔高度、市场变化,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高产、优质高效对路菌种,如9608/939等引进菌种必须通过多年的栽培试验,经推广单位鉴定方可推广,防止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二是要选择质量高的菌种,要求菌种不含杂菌、菌丝粗壮有力,不老化,转代少,生活力强,萌发快,应选购经过菌种管理单位认证的合格菌种。

2、接种:接种要在接种箱中进行,接袋用接种箱宜大些,每箱装50个料袋。

接种箱可放在培养室内,培养室在菌袋出锅前严格消毒,先用水喷洒房间,后用硫磺(10g/m3)密闭熏蒸24小时,或用甲醛10g/m3加高锰酸钾5g/m3汽化消毒24小时。

料袋在培养室冷去待料温低于28℃时,移入接种箱接种,同时放入菌种、手套、接种工具等,菌种放入前,要用酒精棉球或菇宝将表面进行消毒。

随即再进行一次消毒,接种箱消毒可用甲醛(方法同前)或菇宝消毒,熏蒸30分钟后开始接种。

进入接种箱戴上手套用70%酒精将手、接种工具擦洗一遍,接种前用酒精棉球在袋面擦过消毒,随打穴随接种,接后用石蜡加热成液封口,每斤菌种接种100穴,接25袋。

五、发菌管理
1、堆放方式:春季接种,早期气温比发菌气温低,为提高堆温菌袋可
呈现顺码式排放,堆高1—1.5米,排与排之间留人行道,同时利用空气流通。

当气温高时可改用井字堆或△堆,每堆4—6层。

2、培养室内条件控制:(1)温度20—24℃为宜,随着菌丝生长会放出热量,袋内温度会升高,要特别注意检查袋温,袋内温度应不超过28℃,调节温度可采用调整堆高、疏密、堆放方式和通风等方法,要经常检查。

特别是5月份以后,严防袋内升温而引起“烧堆”。

(2)湿度,温度应控制70%以下,连阴雨天可用生石灰在培养室吸湿。

(3)通风换气,保持培养室内空气新鲜,感觉闷气应及时通风,通风应与保温结合。

3、翻堆检杂与刺孔增氧:(1)翻堆,接后7天内不易翻动,接后7—10天菌丝萌发定植后可进行翻堆检查,翻堆后使菌袋上下,左右、内外互换,促使发菌一致,有未发菌袋最好及时补接,发现杂菌及时处理,可用75%酒精或甲醛注射。

覆盖杂菌。

第一次翻后,隔7—10天进行一次,刺孔增氧。

刺孔在整个萌发期要3—4次。

第一次接15天左右,菌丝圈直径8—10cm时,在每个接种孔周刺4—6小孔,孔深1cm左右,在圈内2cm处;第二次菌丝圈完全相连后进行,在每个孔周围刺8—10个孔;第三次当全带菌丝发白,菌袋有瘤状物出现时,要及时上架刺孔(放大气),18cm袋孔深5—6cm为宜,20cm袋以6—7cm为宜。

刺孔不要伤及瘤状物,刺孔多少应视水分,品种而定。

18cm袋一般40—60个为宜,水分少轻袋30—40个为宜,含水量大刺80—100个为宜。

刺孔可结合翻袋进行,掌握由浅到深,针由细到粗,开始用牙签,最后一次刺孔用Φ 5—6mm钢丝尖。

刺孔应注意以下四点:一是刺孔后袋温高出室温2—3℃,当室温达28℃,要停止刺孔;二是污染部位、菌丝未发到及刚连接部位,有黄水部位不刺孔;三是刺孔要分批进行,每次刺400—500袋,每间隔3—4天刺一批,防止升温过高;四是刺孔后注意通风降温,降低堆叠层次,摆稀袋菌。

4、转色管理:接种后60—80天,菌丝可长满全袋,开始形成瘤状物,
菌丝已达生理成熟,进入转色期,转色适宜温度20—24℃,小环境空气相对湿度85%—90%,需散射光和新鲜空气。

转色期分泌黄水要及时除去,每10天翻动一次,至转色结束。

六、越夏管理
1、选择适合的越夏方式:深山区,夏季较为凉爽的地方,可以在土木结构的房内越夏,但应采取“三角形”堆放,高不超过四层,早、晚及夜里开门降温。

暑期中午温度高,可关门窗防户外热气入内,保持室内气温不超过30℃,在室外萌棚越夏方式,海拔600以下地区必须搭萌棚越夏。

2、可选选场:选前后空旷、夏季凉爽的地方,以东西走向为好,避开风口,背风向阳,面朝南为宜,既有利于夏季阴凉通风,又有利于冬季增强出菇。

3、萌棚搭建方式:一般要求8—10米,宽6—7米,内设双架,高度3.5米,萌棚四周夹好挡阳墙,以防斜阳和禽畜进入。

顶部用树枝遮阴,也可用遮阳网,但必须保证高度在3.5米以上,密度90%以上的双层网,两层网之间距离在0.5—1米之间,四周固定牢固,称平。

4、萌棚内床架的搭建方法:床架一般要求长6米,边高1.9米,中间高2.4米,左右床架宽各80cm,人行道(包括火道)90cm,层间距离30cm,可放1000袋左右,菌袋上架应在小满前为好。

5、越夏管理:1控制温度,严防棚内温度超过34℃,可以棚内浇水利用蒸发降温。

2久旱无雨,应早晚在袋上淋大水,防止菌袋失水过多。

3大风雨天防止倒棚。

雨后及时检查补好遮阴物。

4进入立秋过后,严禁翻动菌袋,防止过早出菇,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出菇期一般应放在寒露前后。

七、出菇管理技术
1、出菇安排:在自然条件下,春载可收5—6茬,从发生季节可分为秋菇、冬菇、春菇三种,春载香菇重点是秋菇和冬菇。

9—11月发生微秋菇,9月份开始,气温逐渐由高到底,出现菇蕾要依据天气情况分别采取培育厚菇或花菇技术措施。

秋雨连绵,空气温度大时可先培育厚菇,天气晴朗,要抓住时机培育花菇,当菇蕾长至2—3cm大小时,要进行催化管理,白天采用遮阴方法温控温度18—20℃,山区采取5阴5阳,平原6阴4阳方法(单层遮阴网),调节光照,降低温度。

第一批菇采完后,要清除菇脚重新进行养菌,温度20—25℃条件下一周左右,采至菇后柄部穴口发白,催第二茬菇。

12月至翌年2月事冬菇管理阶段,是培育花菇的最好时机,可培育二茬花菇,把遮阳物全部去掉,让幼菇及菌袋直接让冬季太阳照射,调节棚温8—16℃之间,晚上低于8℃时,应修火道加温,维持8℃以上温度。

白天晴天时,将薄膜去掉,让幼菇在太阳下生长。

2、催蕾:经过越夏失水较多,要进行浸水或输水处理。

催蕾应满足以下条件。

1、温度10—20℃之间,温差8—10℃;2、菌袋含水量在55%左右,达到原袋重;小环境空气温度85—90%。

对出菇困难,可振动,惊菌、促进出菇。

3、选择与练菇:催菇后一般2天左右开始现蕾。

当菇蕾长到玉米粒大小时要及时割口育蕾。

在幼蕾顶起的薄膜四周割四分之三,但不揭开,让幼蕾生长自然把薄膜顶开,割开后的菌袋放在架的下层,每袋选生长健壮,排列均匀的幼蕾留5—12朵。

割口当幼蕾1cm时,进行揭膜练蕾,练蕾要时刻注意天气的变化。

通风由小到大,1—1.5cm以保湿为主,俩天后逐步放大,1.5cm以上白天揭、夜盖,2—2.5cm严格控制,袋温控制在15℃以下,温度高及时通风,湿度以60—65%为宜。

第一茬气温高,练蕾时间4—5天,以后可练蕾7—12天。

4、催花、育花:白天控制温度15—20℃,晚上12点以后进行上潮,加温加湿,袋温15—20℃,湿度85—90%,2—3小时菇表由干变湿,菌褶吸水,突然揭膜育花,看到裂纹白而深时,要迅速排潮,把空间湿度降到65%左右,最后保持在55%,通过排湿,把白色裂纹固定下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