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曲村靳族与山西靳氏

曲村靳族与山西靳氏

曲村靳族与山西靳氏
看过了《曲村靳族》的人,无不为此书的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所打动。

这是我看到过的第一本专门介绍靳氏历史的书籍(可能是我孤陋寡闻吧)。

我也曾提出过“山西靳氏”之概念,有本家就善意地指出此概念不太确切。

但我今天还是要大胆提出“山西靳氏”这一概念,并给出自己的依据。

一、蒙元时代曲村靳族是山西靳氏的杰出代表
本人在《汉后明前中原地区靳氏怎么会突然消失?》一文中说过,在蒙元时代,靳氏迎来一个鼎盛时期,高官简直是群星灿烂。

靳和、靳麟、靳用、靳凤、靳荣、靳昺、靳显、靳吉、靳义等,大小七十二员在朝为官,其家族势力可想而知。

元代的曲沃曲村靳族势力相当大,靳氏在县城有自家的衙门,靳和有皇帝亲赐的金符,皇帝经常以海青勉励靳用。

皇帝还赐给靳族半副銮驾、建立牌坊、修建墓地。

而靳德茂去后陪葬诸多陶桶、车辕套有鎏金龙首。

这些也就见怪不怪了。

二、曲沃之外的其他山西靳氏也十分活跃
本人认真查阅光绪年间修编的《山西通志》,结果是:元朝时期,除济宁人靳学曾在山西任职外,还有6位靳氏人物跃然书中。

其中,曲沃人有2位:靳义(以枢密院判同时宣抚)、靳荣(进士,奎章阁承制学士);襄陵(今襄汾县襄陵镇)人2位:靳廷周(进士)、靳柱(进士,监察御史并二十六年);盂县(今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人1位,靳圭(进士,苏州府知府);高平(今山西省高平市)人1位,靳元宗(进士)。

由此可见,蒙元时代,除曲沃靳氏之外,还有襄陵、盂县、高平等地也活跃着其他方面的山西靳氏,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根据本人搜集的全国家谱资料分析:明初洪武、永乐年间从山西迁往全国各地的靳氏,共46支。

其中迁自山西洪洞县的35支,占76%;迁自山西曲沃的6支,占13%;迁自山西其他地方的5支,占11%。

可能由于自己搜集资料数量较少,代表性也不够,此数据只能作为参考。

先看洪洞县移民。

这是我国移民史上辐射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移民发源地。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明朝政府在洪洞大槐树下设局驻员,在约50年间,大规模迁民18次,总数达百万之众。

移民姓氏,几乎涵括了北方常见的一百多个姓氏。

洪洞大槐树移民,多为官方组织的强制性移民。

每次移民都发给川资、路引,并在安置地根据人口,发给土地、种子、耕牛、农具,并免除三至五年的钱、粮税收,是历代移民中最为成功的范例。

靳氏移民当然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再看曲沃移民。

明洪武八年(1375),朱元璋下诏诛灭元宦,追饷济军,很多曲沃靳氏四散逃命。

为挽救曲村靳族,靳颉上书愿戴罪立功,率部出征,靳姓盍族得免于难(见曲村《靳氏家谱》)。

这就是靳氏传说历史上的灭族大难。

靳颉出征,靳姓得活,消息传来,族人终于摆脱四散亡命的噩运。

从曲沃迁出的靳氏,可能都是那些四散逃避灭族之灾的靳氏族人吧。

最后看山西其他地方的移民。

根据各地靳氏家谱记载,有少数靳氏是从山西夏县、阳城、阳曲等地移民出去的。

当然,洪洞县移民属官方组织的强制性移民,可能也包含了不少曲沃靳氏,而自曲沃及山西其他地方迁出的靳氏,可能多属于自发的、零星的移民吧。

这起码可以说明,蒙元时代,除曲沃靳氏之外,山西其他地方的靳氏也活跃在三晋大地上,共同创造着靳氏的辉煌历史。

三、结论
一方面,蒙元时代长期征战造成中原地区人口锐减,中原靳氏难得幸免。

另一方面,因山西的“山川形便”地势,大的战乱很少波及,这注定了山西省必将成为中华靳氏遮风挡雨的好去处,成为靳氏发展大本营,为靳氏后来扩张保存了“星星之火”。

其中,曲沃靳氏创造了蒙元时代的辉煌历史,成为山西靳氏的杰出代表;山西其他地方靳氏,也异常活跃,共同为靳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这里要特别强调,提出“山西靳氏”的概念,并不是要否认曲沃的历史贡献,而是客观公正地分析,在蒙元时代,山西靳氏共创辉煌,形成曲沃靳氏异军突起、其他山西靳氏遥相呼应的生动局面。

这样的局面,不是正是当前全体中华靳氏所期待、所向往的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