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相关问题分析
摘要:城市生态规划设计是一项区域性、科学性和综合性很强
的工作。
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坏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城市人民的居住交通、休息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内容分析
abstract: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design is a regional, scientific and comprehensive strong work. to determin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size and layout, ready to predict and evaluate the environment, and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overall arrangement, make the whole cit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o advanced technology, reasonable economy, bad border beautiful a comprehensive effect, for the urban people’s live traffic, rest, and social activities to create the good conditions.
keywords: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content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 s7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是人类聚居的主要载体,是人口高度密集、人类活动高度
集中的地域,也是环境质量急剧下降、人与自然环境矛盾最为突出、生态失衡最为严重的地方。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健康协调地发展,满足人们向往自然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
生态城市已成为国际第四代城市的发展目标,生态城市规划与研究亦成为城市规划领域的新课题。
生态城市是一个崭新的概念。
早在1992年,我国著名的杰出科学家钱学森教授就提出了建设“山水城市”的构想,把充满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山水画意、环境和园林艺术融入城市环境的营造,将城市社会、经济功能与生态环境、历史文脉高度融合,既包含生态观念,又具有历史文化内涵,是一个更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生态城市概念。
1生态城市的涵义与特点
生态城市是一个复合系统,需要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基础设施、自然、生活环境与治安环境统筹兼顾,对能量、物质、信息高效利用,体现稳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特性,以保证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以及经济发展三者高度和谐统一。
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1)高效益运行的转换系统。
在投入产出的整个转换过程中,达到自然物质投入量少,经济物质产出量多,
废弃物排泄量少的目标。
在产业结构方面表现为第三产业大于第二产业大于第一产业的倒金字塔结构。
(2)高效率运转的流转系统。
以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为支撑骨架,为人流、物流、信息流、价值流与能源流的运作创造合适的条件,进而通过加速各种流动的有序运动活动中,减少经济损耗和对城市生态的污染。
(3)整体性与系统性的规划。
生态城市不是单纯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会以牺牲后代的利益为代价来保持目前的发展。
(4)国际化的环境质量指标。
城市的绿化率、人均绿地面积、管理水平、各种污染等环境质量等指标与国际环境指标接轨。
对城市人口控制、劳动就业、资源利用、城市建设等方面实施高效率的管理,以保证各种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5)和谐的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
生态城市的和谐性,突出人回归自然、自然融于城市,更重要的是在人与人关系上体现和谐。
生态城市是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充满人文文化气息,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
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保护与提升两手抓,首先在于保护,提升是在保护的基础上提高和完善,通过工程技术措施维持和提高其生态效益以及其共享性。
2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
(1)坚持生态优先,以环境为本。
充分发挥自然基础的功能,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维持原有的地理环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环境不被破坏,并得以有效的保护与延续各类自然生态景观的设计重在
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功能,提高其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
(2)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以实现低碳减排为目标,节约城市上地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在城市建筑、交通、绿地系统等建设活动中,以及居民日常活动中遵循自然生态制衡、循环再生与自我调节规律,遵循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木质。
用生态观念对能源、环境、建材、废弃物处理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和解决。
(3)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化产业链。
从生态城市建设的需求引导产业发展,结合城市建设的技术与市场发展,积极实现产业由能源消耗指向科学技术指向转变,建设科技指向的支柱产业;以重点项目带动现代文化产业、服务产业等绿色、低能耗产业的发展。
(4)营造生态和谐环境,以建立生态文化体系。
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与低碳生话观念,建立文化设施,加强价值文化的传播。
3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内容分析
在进行城市发展建设时,应当以城市规划作为纲领性文件,科学、合理的进行城市规划设计,这也是进行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
生态城市建设主要包括绿化系统、交通系统、建筑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城市人口容量、技术体制、减排目标等内容。
(1)在减少排放量方面,可以采用物料平衡算法、生命周期法、实测法等方法来确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研究碳排放量可能降低的幅度,进而确定降低碳排放量的目标。
(2)在完善技术体制建设方面,应当根据确定的减少碳排放的量来选择适合的技术,如可再生能源技术、节约能源技术、新能源开发技术等,尽量降低化石能源的利用,加大对生物能源、氢能、地热能、风能、太阳能的使用比例,最大化的利用自然生态作用,在调整能源结构的基础上提升能源利用率。
对城市湿地、草地、森林系统依据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合理规划和开发,并将植树绿化、节能环保技术应用到规划设计中。
(3)对于现代城市来说,人口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碳排放量,人口数量的多少与碳排放量成正比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受到集聚效益的影响,大量的人口和工业向城市靠拢,人口基数不断增大,这给城市环境、能源使用、用水、用地等带来负担。
在进行人口容量设计时,应尽可能的参考国外的成熟经验,运用合理的经济学模型来分析城市的交通体系、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去等城市总体碳排放量的影响,以求将影响降到最低。
(4)城市生态环境设计应当遵循自然环境与人口环境相协调的原则,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但可以降低工程量、便于泄洪排涝,降低城市建设投资,而且在环境质量以及改善气候方面都有一定的作用。
城市内应尽可能的保留原有河流,个别地区可以进行人工河道的开挖,做好河流两岸的绿化设置。
(5)在进行城市建筑布局设计时,应当先熟悉城市所在地的地质、气候、水等条件以及地理特征。
所用建筑材料应当是没有放射性、污染小的材料,使用照明节能技术、外墙节能技术、门窗节能
技术、屋顶节能技术等技术,采用太阳能热水器、地源热泵系统、光电玻璃幕墙系统等技术,而且尽可能的提升化石能源的利用率。
(6)城市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需要考虑交通道路布局、能源供给、交通工具三方面的内容。
加大对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的研究和引进,如新型快速充电纯电动车。
大型交通工具使用过程中要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因而有必要加强对控管技术、末段处理技术以及发动机技术的研究,以便能够对温室气体进行高效的处理和回收。
依据城市当前的能源结构以及交通现状,考虑引进国外对碳税征收的方式,按照一定比例对航空燃油、天然气等征收使用税。
在城市中大力倡导乘坐公交车,尽可能采取功能重构、环境改造、空间紧凑的布局方式,路程较远时提倡公共交通,路程较短时使用碳排放量低的交通工具。
4 结束语
现代社会应当依靠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基础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真正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这也是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目的;生态城市也必然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有助于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之间的和谐,促进社会更好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明亮,陈德超.生态城市的研究进展[j].广东化
工,2010(12).
[2] 刘葭.基于生态城市的城市水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三明学院学报,2010(1).
[3] 郭新志.加强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考[j].前进论坛,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