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7讲 常见畜禽传染病、寄生虫
第7讲 常见畜禽传染病、寄生虫
胁地区的易感羊,每年均应作
预防接种。
炭疽的处理
1、将各型炭疽病畜的整个尸体、胴体、
内脏、皮毛、血液等所有的产品,于当 天用不漏水的工具运至化制点或指定点 全部销毁。 2、将同批产品、副产品全部销毁。 3、迅速向当地畜牧兽医行政部门报告疫 情。
卫生措施
1、宰后发现炭疽,立即停止生产,封锁现场取 材会诊和细菌镜检。 2、屠宰车间、设备、病畜停留、经过的场地、 圈栏彻底消毒:喷洒20%漂白粉溶液,或10烧碱 热溶液、或5%甲醛溶液。清除和销毁所有粪便、 污物。所有消毒工作必须6 h 内完成。 3、与病死畜接触的工作人员,必须受到严格周 到的防护处理,衣物、胶鞋必须及时、彻底消毒。 4、必须及时上报疫情。
口蹄疫的处理
宰前确诊为口蹄疫的病畜,必须立即扑杀
后销毁 同群屠畜用密闭运输工具运到指定地点, 用不放血扑杀后销毁 宰后确诊者,逐个尸体、胴体、内脏及所 有副产品必须销毁;同批产品、副产品全 部销毁。
卫生措施
1、封锁厂区,停止调入、调出屠畜,上报
疫情,将病料放在严格密闭容器中送往检 验机构坚定; 2、对车间、病畜停留过的场地、圈栏彻底 消毒; 3、病畜的粪便、肠内容物、污物污水,经 消毒后方可运出或排出; 4、所有设备、工具、工作人员衣物,必须 彻底消毒。
本病以牛最易感,羊的感染率低。
口蹄疫在亚洲、非洲和中东以及南美均有
流行,在非流行区也有散发病例。
口蹄疫病原
口蹄疫的传染源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
动物传染病,我国规定为一类动物疫病。 传染源主要为潜伏期感染、临床发病动物。 感染动物呼出物、唾液、粪便、尿液、乳、 精液、肉和副产品均可带病毒。 康复期动物可带病毒。
二、炭疽(Anthrax)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Bacillus authracis)引起的 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自然条件下,牛、马、羊是易感染动物,多表 现为败血性,猪的敏感性较低,人也具有感染 性。 炭疽的传染源
主要来自患病家畜
通过排泄物(粪、尿)、唾液等;病死畜尸体处理不
第五章 常见畜禽传染病、寄生虫 病的鉴定与处理
第一节 主要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及其处理 第二节 主要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及其处理 第三节 家禽常见疾病的鉴定与处理
第一节 主要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及其处理
人畜共患病:是指人类与畜禽之间能够相互
感染和传播的疾病和寄生虫病。
口蹄疫、炭疽、狂犬病、牛海绵状脑病(疯牛
诊断要点
临床症状
多为最急性,突然发病,患羊昏迷,眩晕,摇摆,倒
地,呼吸困难,结膜发绀,全身战栗,磨牙,口、鼻 流出血色泡沫,肛门、阴门流出血液,且不易凝固, 数分钟即可死亡。 羊病情缓和时,兴奋不安,行走摇摆,呼吸加快”心 跳加速,粘膜发绀,后期全身痉挛,天然孔出血,数 小时内即可死亡。
防治措施
治疗
必须在严格隔离条件下进行治疗。山羊和绵羊炭疽
病程短,常来不及治疗 对病程稍缓的病羊可采用特异血清疗法结合药物治 疗:病羊皮下或静脉注射抗炭疽血清30~60毫升, 必要时于12小时后再注射1次,病初应用效果好。 炭疽杆菌对青霉素、土霉素及氯霉素敏感。其中青 霉素最为常用,剂量按每千克体重1.5万单位,每8 小时肌肉注射1次。
口蹄疫的病理变化
除口腔、蹄部的水泡和烂斑外,在咽喉、
气管、支气管和前胃粘膜有时发生圆形烂 斑和溃疡,上盖有黑棕色痂块。 真胃和大小肠粘膜可见出血性炎症。 心包膜有弥漫性及点性出血,心肌切面有 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文,称为“虎斑 心”。 猪蹄部继发感染可出现化脓性出血性炎症。
口蹄疫的诊断
黑色焦痂。同时可有全身不适、发热、头痛、呕
吐等症状,可并发脑脊髓膜炎及败血症。
与动物及畜产品接触较多的人员,可通过皮
肤伤口感染皮型炭疽,表现为皮肤坏死;
吸入炭疽芽孢杆菌,可感染肺型炭疽; 使用含有炭疽病原体的畜产品易感染肠型炭
疽。
脾脏肿大
动物炭疽病症表现
最急性型
羊炭疽对为最急性型,其特征表现为突然站立
病)、高致病性禽流感、布鲁氏菌病、弓形虫病、 棘球蚴病、钩端螺旋体病、沙门氏菌病、牛结核 病、日本血吸虫病、猪乙型脑炎、猪Ⅱ型链球菌 病、旋毛虫病、猪囊尾蚴病、大肠杆菌病(O157 : H7)、李氏杆菌病、类鼻疽、放线菌病、肝片吸 虫病、丝虫病,等。
一、口蹄疫
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 FMD)是 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以偶蹄动物为主的急 性、热性、高度传染性(接触性)疫病。 最易感染的动物是:黄牛、水牛、猪、骆 驼、羊、鹿等,黄羊、麝、野猪、野牛等 野生动物也易感染此病。
炭疽临床症状
3.肺炭疽
吸入带有芽孢的尘
出血性坏死肠炎 2.肠炭疽 食入病、死畜的肉和喝了污染的水, 或病畜的奶可能发生肠炭疽。 较为 少见,病人突然发生高热、后续性呕 吐、腹泻等严重的胃肠道症状。有时 发生肝脾肿大,腹膜炎,病人可因毒 血症、败血症及衰竭,在短期内死亡。
埃可能发生肺炭疽, 其死亡率更高,发 病急骤,有寒战高 热等中毒症状。咳 嗽胸痛、呼吸困难、 咳血,可因呼吸循 环衰竭在24小时内 死亡,极少数发生 炭疽性脑膜炎。
第二节 主要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及其处理
主要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
在动物检疫中,几种主要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对人体危害较为严重,被列为国家规定的重 点检疫对象,包括猪囊尾蚴病、旋毛虫病、 弓形虫病、住肉孢子虫病等。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检 疫要点和处理方法。
39
一、囊尾蚴病(Cysticercosis )
剖检变化
外观可见尸体迅速腐败而极度膨胀,天然孔流血,血
液呈曙红色煤焦油样,凝固不良,可视粘膜发绀或有 点状出血,尸僵不全。 对死于炭疽的羊,严禁解剖。
诊断要点
实验室检查
病羊生前采取静脉血液(耳静脉)
死羊可从末梢血管采血涂片 必要时可做局部解剖,采取小块脾脏,然后将切口用
0.2%升汞或5%石炭酸浸透的棉花或纱布塞好 涂片用瑞特氏染液或用美蓝染液染色,臵于显微镜下 观察,若发现带有荚膜的单个、成双或短链的粗大杆 菌即可确诊 有条件时可进行细菌分离和阿斯科利氏环状沉淀试验。
根据病的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流
行病学可作出初步诊断。 但要确诊,区别于水泡病、水泡疹、水泡 性口炎必须进行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诊断 必须取病料做病毒分离,或 取水疱液、病愈动物血液进行补体结合试 验、血清综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琼脂 扩散试验等。
口蹄疫的防治
1.强防疫,防止疾病的传入,控制污染地区。 2.发生本病后,患畜全部淘汰,采取隔离封 锁措施,彻底消毒。 3.场周围地区发生本病,本场猪只应进行疫 苗免疫接种。常发地区按期进行免疫。 4.畜时,用清水或加醋的水洗伤口,或用 0.1%的高锰酸钾清洗,再涂布1%紫药水或5%碘 甘油。并可配合强心、补液和抗生素治疗。 5.紧急防制可用口蹄疫灭活疫苗注射。
口蹄疫的临床症状
动物病初体温升高,食欲减少,精神不振 随病程的发展,在蹄冠、蹄踵、蹄叉、口腔的唇、 齿龈、舌面、口、乳房的乳头等部位出现一个、 几个或更多的米粒大小的水泡,并可融合成更大 的水泡,水泡破裂后形成鲜红色的烂办,干燥后 形成黄色痂皮。 严重的蹄壳脱落,出现跛[bǒ]行 初生仔猪和哺乳仔猪常呈急性肠炎和心肌炎而突 然死亡,病死率可达60%-80%。
亚急性型
症状与急性型相似但病程较长(2-15d),病情亦
较缓和,牛马可在颈胸、腹下、咽喉、外阴等处皮 下发生界限明显的局灶性、炎性水肿,触诊如面团, 开始热痛,不久则变冷无痛,甚至软化、龟裂、渗 出带黄色液体。
局限型炭疽
猪多为局部炭疽,很少有临床症状,主要为咽型炭
疽。咽喉部和附近淋巴结肿胀,肠型炭疽常伴有消 化道失常的症状,便秘或腹泻,轻者可恢复,重者 死亡。
又称猪囊虫病。
猪囊尾蚴病是由猪囊尾蚴在猪体内寄生所
引起的疾病。 其成虫可寄生于人体小肠内引起绦虫病。 猪囊尾蚴病可经肉感染人,是一种重要的人 畜共患寄生虫病。
40
1、病原形态
猪囊尾蚴,又称猪囊虫,俗
称“米糁子” (糝sǎn,米 粒;饭粒) “豆”。 成熟的猪囊尾蚴为椭圆形、 白色半透明的包囊,其大小 为(6-8)mm×5mm,囊壁上 有一个内嵌的头节。 显微镜观察头节上有4个吸 盘与顶突,顶突上有两排小 钩,囊内充满半透明液体。
旋毛虫病是由旋毛虫幼虫和成虫引起的人
畜共患的寄生虫病。 成虫寄生于肠道(肠旋毛虫),幼虫寄生于肌 肉(肌旋毛虫)。 在家畜中除猫和犬外,猪患病率最高。
49
1、病原体形态
旋毛虫成虫寄生于小肠 虫体细小,头细、尾粗 雄虫比雌虫小,雄虫大小为(1.4-1.6)毫米×40 微米;雌虫为(3-4)毫米×60微米;卵为40微米 ×30微米,卵在子宫内孵化。 幼虫寄生于横纹肌纤维内,其中以膈肌感染率最 高,并多聚集在筋头,长约0.1毫米,被包围在包囊 内,包囊多为纺锤形,每个包囊内有1条幼虫,偶尔 也有2条的。
炭疽临床症状
1.皮肤炭疽 通常发生于面部、颈部、手部或肩部等露出部位。 初起为红色的小丘疹,很快变成水疱,疱内含有清 亮的或带血的浆液,周围组织显著肿胀及浸润,不 久,水疱化脓及自然破溃,流出浆液或脓液。病变 中心发生坏死并结成坚硬的黑色干痂,在痂的四周 皮肤发红肿胀,其上有小水疱和脓疱。患部附近的 淋巴结肿大且常化脓。 大部分病人症状较轻,坏死的皮肤组织脱落后形成 溃疡,终于发生瘢痕而愈。 少数严重的病人,局部红肿明显,形成大疱及严重 坏死。
当,导致病菌大量传播于周围环境,污染土壤、水源 及牧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