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_生态恢复的基础理论

第二章_生态恢复的基础理论


注:“—”表示未出现的树种
SⅠ Bi
0.6988 0.6961
SⅢ Ba
0.9991 0.9840
SⅣ Ba
0.9965 —
SⅤ Ba
0.9986 0.9837 0.9210 — 0.9138 0.7847
Bi
0.6983 —
Bi
0.6987 0.6961
Bi
0.6990 — 0.2926 — 0.6986 —

上述两个定律对退化生态系统重建物种的选定以及生境的 改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常在极度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 植被恢复时所采用的早期先锋种,均是对营养有很大忍耐 幅度的种类。
2. 能量有关的生态学原理的应用 热力学三大基本定律也适用于生命的能量转换 (energy transform)过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各 种功能过程,也受能量定律(1aw of energy)的支配。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经食物链各营养级时,逐渐 耗散,以作功或以热的形式降解,而不可能逆向 进行。
③ 生态位原理

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 占据的位臵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生态位原理指不同的物种若具有相同的生态位并处于同 一生态系统,则必然会造成剧烈的竞争而不利于各自群 体的发展,甚至造成其中之一的群体消亡。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特别是构建高物种多样性 的复合生态系统(如复合农林生态系统),均应考虑各物 种的生态位。 根据生态位理论,在进行生态恢复时要避免引进生态位 相同的物种,尽可能使各物种的生态位错开,避免种群 之间的竞争,保证群落的稳定性。



5.3.2 生态位特征研究
以SⅢ样地为例
各样地主要树种生态位宽度
物种名
刺槐 油松 林上层 榆树 臭椿 刺槐 油松 林下层 0.6771 — 0.6938 0.6209 0.8845 — 0.9711 0.7192 0.5960 0.6895 0.6870 — 0.5547 0.9494 0.9310 — 0.6851 — 0.6814 0.6525
下限不好确定,生态系统的稳态调节可以使优势生物 的种群密度保持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
②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种群空间格局是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
位臵状态或布局。

大致可分为3类:①均匀型②随机型③成群型
Pasoh FDP
Anaxagorea javanica
Shorea acuminata
木本植物 群落阶段
草本植 物群落 木本植物 群落阶段
旱生演替系列 : 地衣植 物群落
次生演替是发生在次生裸地上的群落演替。人为或自然的强 度干扰使原生态系统造成灾难性后果而产生次生裸地,但通 常它并未使全部原有植被灭绝。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称为次 生群落或次生植被。典型的次生演替有森林的砍伐演替和草 原的放牧演替等。
5. 生物多样性有关的生态学原理的应用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 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是生命形 式的多样化(从类病毒、病毒、细菌、支原体、真 菌到动物界和植物界),各种生命形式之间及其与 环境之间的多种相互作用,以及各种生物群落、 生态系统及其生境与生态过程的复杂性。
演替理论的意义
① 能够提供发展恢复计划的依据

这是因为物种在群落中的自然周转给恢复生态实践提 供了很好的参照模式,可以有效指导生态恢复计划的 顺利实施
② 演替理论衍生的促进和抑制理论为生态修复的对 立统一关系提供了非常有益的理论框架,可以全 面指导生态恢复项目的成功实施 ③ 演替理论强调的偶然性对生态恢复目标的顺利实 现至关重要,通过研究微生境、定居者的行为、 演替发展过程,才能更好地利用生态学理论设计 或改进恢复计划
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虽然还没有发展成恢复生态学的一个分 支学科,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关系 密切,把脆弱性与退化生态系统的各因子的关系应用到生 态恢复的研究中,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脆弱性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1. 脆弱性与稳定性
脆弱性的量化
脆弱性的各个方面不可能绝对地量化,脆弱性 的整体亦然
③ 没有共同的天敌;
④ 入侵种不具备产生于自身不利的低密度效应
草本植物研究成果
(1)经过十多年的土地复垦,安太堡露天矿复垦地中野生草本 植物共有122种,隶属于27科,82属,其中侵入的野生草本植物115种, 复垦初期种植的草本植物退化严重。菊科、禾本科和豆科3大科植物 对安太堡露天矿复垦地生态重建与恢复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最大,这 三科在植物群落中所占比例最多,对群落的演替起着重要作用。从植 物生活型结构来看,多年生植物占优势,生态系统趋于稳定。 (2)草本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受木本层植被盖度的影响,木本植 物的植被盖度越低,野生草本植物入侵度越高,并且各个样地野生草 本植物入侵度:乔灌混交林>乔木混交林>乔木纯林。 (3)草本植物在地形平缓的平台上侵入种类比较丰富,其分布 较均匀,而在地形复杂的坡地则侵入种类相对较少,且分布不均匀; 在海拔较低的区域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而在高地上生物多样性偏低。
演替理论内容 演替理论认为,在自然条件下,如果群落或生态 系统遭到干扰和破坏,它还是能够恢复的;首先 是先锋种定居到遭破坏的地方,改变退化生境的 自然环境,使得更适宜的物种生存并未取代先锋 种,如此渐进到群落或生态系统恢复到原来的外 貌和物种成分为止。但通过人为手段对恢复过程 加以调控,可以改变演替速率或演替方向。
1993年
这里添加说明 •这里添加说明 •这里添加说明 •这里添加说明

2010年
这里添加说明 •这里添加说明 •这里添加说明 •这里添加说明

第三节 退化生态系统的脆弱理论 脆弱性的概念
脆弱性定义可归纳为被研究的生态系统或区域在 干扰的压力下,其结构组成和功能发生变化,并 向不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而在这种发展过程的 每一个阶段,该系统或区域都呈现出更易向下一
是起决定作用的,它的改变将会引起其他生态因
子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②元素的生理生态原理
耐性定律:每种生物有生态需求的最大量和最小 量任何因子不足或过多,接近或超过了某种生物 的忍受限度,该种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甚 至灭绝,这就是耐性定律。
最小因子定律 :只有在所有关键元素都达到足够 的量时,植物才可能正常生长;植物的生长速度 受浓度最低的关键元素的限制。
Ba
1.0000 — 0.2315 — 0.9981 —
榆树
臭椿
0.6888

0.9425

0.6932
0.6498
0.9690
0.7894
0.6989

0.9997

0.6723

0.8680

4. 时间有关的生态学原理的应用
生态系统的动态发展表现在其结构的演替变化上,如物种 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种类间的更替、复杂程度的改变和生 态系统组分的变化等。是否能以最高的效率改造和重建植 被或生态系统,取决于对动态原则理解的程度。在改造和 重建植被或生态系统的过程中,应该顺应植被或生态系统 随时间的演替规律;成功的人工植被或生态系统都是在深 入认识生态原则和动态原则的基础上,模拟天然植被或生 态系统的产物。 因此,对于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来说,最有效和最 省力的途径是顺应生态系统的演替和发展规律来进行。在 这方面,生态系统演替理论是指导退化生态系统重建的重 要基础理论。
油松人工林
灵空山油松天然林
17
第二节 生态系统演替理论 演替理论概述 演替是指一个先锋植物群落在裸地形成后,植物 群落一个接一个相继不断地为另一个植物群落所 代替,直到形成顶级群落的过程。 沿着顺序阶段向顶级群落的演替成为顺行演替; 反之,由顶级群落向先锋群落的退化演变称为逆 行演替。逆行演替的结果是产生退化的生态系统。 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基本点是促使退化生态系 统的演替方向发生转变,即变逆行演替为顺行演 替。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 系统及景观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优势: ① 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内高生产力种类出现的机会 增加; ② 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内能量和营养关系多样化且
稳定;
③ 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抗干扰和入侵能力强;
④ 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内资源利用效率高等。
与天然林形成鲜明对照,人工林的树种单一,既不具备完善 的地上和地下层级结构,更无法为多种多样的生物提供多样化 的生态位,难以支撑各种各样的生物,食物链、食物网结构简 单甚至破缺,系统的稳定性和自调节能力差,抵御灾害的能力 弱。 “人工林的天然化(自然化)”就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种理 论。
原生演替是指从原生裸地开始的群落演替。通常,根据原生 质地的不同可分为水生演替和旱生演替。原生演替过程的物 种变化规律常用来作为植被生态恢复过程中物种构建与物种 调控的参照系。
水生演替系列: 自由漂浮 植物阶段 挺水植物 群落阶段 湿生草木植 物群落阶段 苔藓植 物群落 沉水植物 群落阶段 浮叶根生植 物群落阶段
在同一生物体内,能量以不同的形式耗散或被生 物体利用,而不能逆向进行运转。
群落的第一性生产力(初级生产力)取决于整个 群落和生态系统对资源的利用效率。 一个恢复的群落和生态系统是否达到了原来的生 产能力,净初级生产力是最有效的测定指标。
群落的基础理论包括: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恢复的重点是结构域功能的和谐恢复; 恢复群落中可以容纳多少特征与原群落不同; 生物多样性理论与恢复; 生境异质性与生态系统功能恢复的过程; 演替和干扰理论与恢复过程; 胁迫性条件下植物成簇性易于恢复; 如果群落的演替可预测,则同多认为干预可以加快恢复速率。
脆弱性的尺度
取决于研究主体所考虑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以及 系统内生物类群的大小
相关主题